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林七乡地图

林七乡古为商部落属地;周之采邑;后为古戴国腹地;秦以后,甾县、谷县、考城、考阳、成安、戴邑及东梁州、北梁郡治所皆设乡境;明至清属考城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归睢州;1928年划归民权县;

林七乡地处黄河中泓,岁月悠悠,黄患频频,名胜古迹多没于水。现仅存林七集南1.5公里处“葵丘会盟台”遗址。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林七乡建村年代表

林七

约建村于元朝后期,清乾隆后期,此处为黄河渡口,林氏在此以摆渡为生,因林排行第七,故名“林七口”。

清咸丰年间,与代家岗、史家台合筑一寨,仍名“林七”。

西何庄

据《何氏族谱》载;何氏源于庐江,后散居四川、陕西,山西等地。明宣德七年(1433年),先人何祥领全家自山西迁至辉县,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复迁山东定陶城东二十里西台集,后迁此。

因东二里许有一何庄,故名“西何庄”。

小陈庄

据传清道光年间,陈姓由山东省曹县陈庙集迁此,因村小人少,故名“小陈庄”。

高庄

清道光九年(1829年),高姓由山东曹县迁此。

李庄

清嘉庆年间,李姓由考城西关迁此。

王庄

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姓自南刘庄迁此。

冯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洪、冯两姓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洪衰冯旺,故名“冯庄”。

王岗

清嘉庆年间,王氏自王桥迁此,为避水患,筑一大岗定居,故名“王岗”。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王岗

张庄

清嘉庆年间,张姓自老颜集张庄迁此,故名“张庄”。

王新庄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岗村住户稠密,部分王氏族人迁此另建新村,故名“王新庄”。

前园子

该村原为山东曹县吕园子财主吕姓的田产。

清同治年间,现褚庙乡尤楼张氏族人到此租田耕种,兼为吕家看守柴禾园子,落户于村西略偏北近百米处,称“张庄”。

后佃户渐多,遂成村,因在吕园子前,故名“前园子”。

王三窑

清嘉庆年间,王氏自山东曹县迁此,农耕之隙,经营砖瓦窑业,家庭富足,当地言富为“暄”,得名“王暄窑”。

后村人扩展此业,三窑鼎足而立,财源亨通,遂易名“王三窑”。

东新庄

1950年,有五户村民自前园子迁此,取名“五新庄”。后为区分,按方位易名“东新庄”。

西北新庄

1950年,十余户村民自前园子迁此,按方位命名“西北新庄”。

王葛庄

相传王氏先人久闯江湖,善舞花枪,曾落户山东定陶,建“一枪王”村。

清乾隆中期,其后裔迁居现址建“王家岗”。

后葛氏族人自仪封迁入,易村名“王葛庄”(现村无葛姓)。

十家庄

1957年,王葛庄住户拥挤,王、高、崔等10户村民,经上级有关部门允诺迁此。

大陈庄

清乾隆后期。陈氏自山东曹县迁此,称“陈庄”。后为区别于现林七集西陈庄,改称“大陈庄”。

范关庙

明洪武元年 (1368年),范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筑关羽庙一座,故名“范关庙”。

小王岗

清同治年间,王氏从魏廷楼迁此,为避水患建村于土岗上。因村西有大王岗,习称“小王岗”。

李楼

清咸丰年间,李氏从今北关镇石井村迁此,筑楼得名“李楼”。

吴园子

相传清咸丰年间,吴氏从吴庄寨迁此,买田置园子称“吴园子”。1932年筑寨,村周寨墙尚存。

安庄

相传,安氏原从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流通。后由流通迁此,故名“安庄”。

侯店

明洪武年间,有一侯姓在此开店,后渐盛成村,故名“侯店”。

赵庄

清乾隆年间,赵氏由山东捌潭迁此,故名“赵庄”。

小孙庄

清乾隆年间,孙姓由伏庄移此,因西有大孙庄,故称“小孙庄”。

此处东汉至元朝年间为考城县治所在,后被淹没,无遗存。

王双楼

明初宋姓在此居住,名“宋双楼”。

后宋衰,王姓于清嘉庆年间由王小庄迁此,改名“王双楼”。

王小庄

相传清康熙年间,王姓由河里王庄迁此,故名“王小庄”。

村东0.5公里处,立"葵丘会盟台"石碑一通,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的地方。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葵丘会盟台

郑庄

明万历末年,郑氏自曹县魏湾迁此,开垦黄河滩地,故名“郑庄”。

林南庄

明正统年间,李氏自葛岗集(今王桥镇辖)迁此,因村北一里处有大片树林,故名“林南庄”。

邵铺

据《南氏家谱》载;明崇祯年间,南氏自山东东昌府南门楼迁此,开垦荒地,立一新庄,名“南新庄”。

清顺治年间,邵氏迁此开茶铺,因柳河至考城(今北关)官道经村西,过路行人常在此饮茶歇息,称“邵铺”。

李叉楼

据《李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考城县葛岗集(今属王桥镇);

清乾隆年间,李氏四世又迁此,后建一楼未起。黄河涨水,地基下陷,仅盖一叉子(意为楼未盖起,人称楼叉子),习称“李叉楼”。

金庄

清乾隆中期,金氏自今褚庙乡张仙庙迁此建村,故名“金庄”。

董楼

清乾隆中期,董氏自山东曹州迁此,勤俭持家,建楼一座,得名“董楼”。

手工编织历史悠久,家家会苇编,户户织席篓。

杨庄户

据《杨氏族谱》载;杨氏先人明初曾在御林军中任职,永乐年间朱棣经此地,赐杨氏后裔田园一方,由此得名“杨庄户”。

大李岗

明初,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一牌坊,名“李牌坊”。

清乾隆年间,黄水淹村,水退后,重建一村于土岗之上,故名“大李岗”。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李岗

曹岗

清朝中期,曹氏自山东曹楼村迁此,居于岗上,故名“曹岗”。

王岗

明洪武年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土岗上,故名“王岗”。

桑李岗

明洪武年间,桑、李二姓先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为避水患,居土岗上,故名“桑李岗”。

司庄

据司姓牌坊记载;明永乐年间,司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兰封司胡同,清康熙年间迁司楼,同治年间司楼在此设一下庄子,故名“司庄”。

前杨庄

清乾隆年间,杨氏由曹县迁此,因居杨庄之前,故名“前杨庄”。

杨庄

据传申姓原居此,称“申楼”;明初,黄河决口村毁于水。

《杨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杨氏祖杨云随军自江南六安州迁武安堂之南,后迁八里庙之东,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八里庙迁此。

小王庄

明末王姓迁此,名“王庄”。王姓人财两旺,良田千顷,盖楼一座,后渐衰,部分王姓外迁,故又改称“打锅王楼”(意为衰败)。

1947年因王庄较多改称“小王庄”。

东何庄

《何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何姓自山西洪洞迁曹县,清乾隆年间由曹县迁此,因西边有一何庄,故名“东何庄”。

东付庄

据《付氏族谱》载;付氏原居山东曹州。明洪武年间,兄弟五人分居,一支迁此,名“付庄”,1982年改称“东付庄”。

前、后胡楼

据《胡氏族谱》载;胡氏原居安徼省凤阳县胡家楼,兄弟二人均为进士。

明洪武年间,随朱棣北征,并有一人任总兵之职,后二人奉旨治理黄河,因年迈告老归田,钦赐田宅于考城西关胡道口。后兄弟二人又迁后胡楼,因兄弟不睦,二门南迁一里许,称“前胡楼”,原村称“后胡楼”。

前王庄

明万历年间,王姓由睢州王行迁此,居王庄前,故名“前王庄”。

后王庄

明嘉靖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村东十里周王庄,后由周王庄迁此,取名“王庄”。后有王姓迁此村前,故此村称“后王庄”。

祝庄

明初,祝姓由曹县古营集祝奶奶庙迁考城冯庄,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口村毁于水,为避水患自冯庄迁此。

何菜园

据《何氏族谱》裁;何氏原居安徽省庐江县,始祖何祥于明宣德七年(1433年)首迁河南辉县,后复迁山东定陶县城东20里西台集,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六世祖一支自西台集迁入睢州北八十里(今址)定居,以开菜园为业,习称“何菜园”。

罗庄

罗姓由宁陵陆湾村迁此。

何庄

18世纪初,何氏后裔从山东西台集迁此,故名“何庄”。

伏庄

清嘉庆初期,伏氏后裔自伏楼(今庄子镇伏楼)迁此,故名“伏庄”。

周庄

清乾隆末年,周氏后裔从睢州迁此一岗上居住,故名周岗子,也称“周庄”。

大孙庄

清嘉庆初年,孙氏后商自葛岗集今属(今属王桥镇)迁此。习称“旧县集”,为原考城县治所在。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考城县地图(此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朱庄

清康熙末年,朱氏后裔自朱老家(今属北关镇)迁此。

新朱庄

1978年,朱庄部分村民迁此建新庄。

焦庄

据《焦氏家谱》载;清道光末年,焦庭训举家从孙道口迁此,故名“焦庄”。

民权县林七乡村庄建村来历大全

焦庄

赵庄

据《赵氏家谱》载;清嘉庆年间,赵氏自山东省曹县赵庙村迁此定居,故名“赵庄”。

小胡楼

胡氏于清乾隆中期迁此,筑小楼而得名。

张庄

明崇祯年间,张氏自清莲寺村(今属庄子镇)迁此,故名“张庄”。

北陈庄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陈姓自蔡堂南陈庄迁此。

王庄

清康熙年间,王朝聘举家自山东省成武县王堂村迁此。

村民喜豫剧、坠子、扬琴、曲子等,农闲时部分村民搭班外出唱戏。逢春节、元宵节,村人喜制作烟火、花灯。

孙道口

明洪武元年 (1368年),孙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小堤河南岸道口处,故名“孙道口”。

马道口

明初,马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小堤河南岸一道口处,故名“马道口”。

老郭庄

清康熙年间,郭姓由山东省定陶县迁此,名“郭庄”。后郭氏部分族人外迁,称此为老家,故名“老郭庄”。

庞庄

明万历年间,庞姓居河南三关庙(已不存),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口,为避水患,一支迁山东定陶,一支迁湖北,长门迁今址,故名“庞庄”。

东安庄

据《安氏族谱》载;安氏祖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晋来考,遂至流通集,分为老三门。长门、二门迁居大安庄,三门迁此,取名“安庄”,1982年因重名冠以方位改名“东安庄”。

东郭庄

清朝中期,郭姓由山东省定陶县迁此,取名“郭庄”,1982年改称“东郭庄”。

郭庄寨

清朝中期,黄河水泛滥,村被淹没,水退后高、刘二姓到此,因高姓人多且居高岗之上,取名“高家岗”。

后郭姓自老郭庄(今村西南2公里处)迁此。清同治年间,郭姓人多势众,倡仪筑寨,易名“郭庄寨”。

杨庄

明初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杨庄”。

1958年,村遭火灾,房屋被烧光,村人迁往郭庄寨等村。

后郭庄寨一支又重返故址,仍名“杨庄”。因昔日曾受火患,外村人习称“火烧杨庄”。

冯庄

据《冯氏家谱》载;清中叶,冯氏从山东省龙宛峰村迁此,故名“冯庄”。

前、后卢庄

清道光年间,卢氏由宁陵县卢集迁此,村南为“前卢庄”,村北为“后卢庄”。

蔡堂

明洪武年间,蔡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家业兴旺,修一庙堂,故名“蔡堂”。

朱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楼一所,故名“朱楼”。

陈庄

清雍正末年,陈氏自鹿邑迁此。

杨庄

据《杨氏家谱》载;明初,杨氏自江南六安州迁此,故名“杨庄”。

赵庄

明万历末年,赵氏自孙六口伏土山东2里赵家岗(现不存)迁此。

武堂

据《武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吾祖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鲁西曹县西五里建村,庄曰武堂村。二世迁籍于豫东睢州北部(今处),迄今十余世矣。”故名“武堂”。

杨朱庄

清乾隆年间,杨氏自山东曹县迁此。

越二年,朱氏自朱老家(今属北关镇)迁此。经杨朱二姓协商,取村名“杨朱庄”。

林北庄

清康熙末年,李氏自山东曹县李楼迁此,村位于一大片树林之北,故名“林北庄”。

李庄

据《李氏家谱》载;明末清初,李氏自顺河集西一华里李庄迁此,仍名“李庄”。

魏廷楼

明洪武年间,一王姓名魏廷的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一楼,取名“魏廷楼”。

夏庙

明初,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初,建“全神庙”一座。

康熙年间,夏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庙东侧,习称“夏庙”。

王康庄

明末,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曲阜,清嘉庆年间迁此,取康之意命村名。

薛楼

据《薛氏族谱》载;明洪武初年,薛氏祖奉旨由山西洪洞县首迁山东薛城,后迁居考城颜家集西北薛桥。李自成义军路经薛桥,薛氏族人箭射之,闯兵怒杀满门,二人河北投亲而幸免。后至褚庙东南薛庄居住。清康熙年间,后裔自薛庄迁此,后盖一楼,故名“薛楼”。

小杨堂

据《杨氏族谱》载;杨姓于明前期从南京水西门迁居林七口北,因建一座奶奶庙取名“杨堂”。清光绪年间,杨姓一支自杨堂迁此,名“小杨堂”。

杨堂

相传,明朝燕王(明成祖朱棣)征北路经此地时,有一杨姓部下身患重病,留此疗养,康复后居此,渐成村庄,名“杨庄”。

杨郭庄

1928年前,村南一公里处有一杨姓县令,有佃户杨、郭二姓居此耕种,后繁衍成村,故名“杨郭庄”。

后李叉楼

明永乐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庄”。后李姓居官,回乡筑楼一座,未竣工而被朝廷处死,剩下一楼叉,冠以方位称“后李叉楼”。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1912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