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仰康有为故居

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仰康有为故居

文/刘春华

仰康有为故居

丹灶镇苏村,在中国版图上,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村落,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地方,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个小地方出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因“戊戌变法”而举世闻名的康有为。

在一个晴日,我来到了康有为故居,领略了这位“先进”人物的不凡风采。

康有为故居由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楼、松轩、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区组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

在纪念馆前,有一棵大榕树让很多人止了脚步。大榕树枝繁叶茂,树容合围,扩展如大鹰展翅。这棵树曾栖荫过康有为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可如今斯人已去,唯有南国的风刮着树叶莎莎,似乎正在发出低低的呼唤,呼唤那位儒者的归来。大榕树旁立着表彰康有为科举考试功绩的旗杆石。麻石旗杆石与周围的环境溶为一体,甚是清幽安谧。青石旗杆夹上刻着字,曰:“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殿试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生,朝考二等,钦点工部主事。臣康有为恭承。”的字样。面对这字迹班驳的旗杆夹,更是不胜感慨。

在广场的另一侧,树立着康有为的读书塑像,他右手托着翻卷的书本,左手垂立,昂首向天,炯炯的双眸中,喷射出忧国忧民的光芒,风动衣卷的姿势,似乎又预示着前方之路的坎坷多险,而他那坚毅的嘴唇所表达出来的,是憨厚之中的执着与无畏强国梦。旁边的高高的石座上,青石板为底,红字书写着康有为故居的历史。

康有为纪念馆门前左右各一对左右目顾孔武威严的石狮。“康有为纪念馆”六个大字,则是康有为的徒孙、全国书协副主席王学仲题写的。

康有为纪念馆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是康有为的堂侄女陈康静瑜女士于1998年慷慨拿出450多万元及南县政府拨出专款,在康有为原居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今日之辉煌规模的。其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整体规划精巧细致,豪放中不失秀雅,整凑中不缺空灵。可谓当地政府对康有为这一名号的重视和仰重。

仰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故居原为“延香老屋”,为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农村住宅形式。“涎香老屋”始建于清代中叶,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老屋住了五代人,故康有为故居又被人称之为“百年旧宅”。 就是在这间老屋里,康有为上下求索,奋力求取,饱读中西书籍,因此而在内心里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由此而撰写了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同书》初稿。

进入大门,但见门楣上悬挂着康有为所书的牌匾“大同”二字。康有为不仅是一个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书法家。作为书法家的康有为似乎是无师自通,效法自然,其书法之笔触,风格之大度,破笔之神速,点画之峻厚、骨气之洞达,似乎完全是其性格所然。然而,康有为在无心之余,他的书法尊崇的是疏密有致的魏碑、北碑。这似乎非常符合康有为作为岭南人的性格中的某些特点:刚糙悍戾,耿直霸悍,因而不拘小节,敢作敢为。立在那“大同”之下,我震撼于这“大同”的字体的同时,更醒撼于这“大同”的内涵震慑力。它如同康有为的炯炯双眸,凌厉而空茫,雄逸而刺心!定神之间,张眼一望,大门之内,却看到康有为端坐如垒石,轻捋胡须,凝思多虑,好像在思考着国家大策,又似乎在沉思着上书的内容。康有为纪念馆共由两层展厅组成,展出了康有为从少年时代刻苦求学,青年时代立志报国,中年时代布衣上书,请求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机,变法失败流亡海外以及办强学会、著书立说等波澜壮阔的人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代伟人康有为为寻求真理的奋斗轨迹。

脚步不停,怀敬而行,便走进了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屋正厅,但见神案、八仙台椅之类的清代红木家具呈现在我们眼前。据说,这些摆设是按照当年康有为在此生活的原样摆放的。在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维新变法时期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商讨的照片,而另一幅已显年老的照片则是康有为70诞辰在上海居所前留影的。而后一幅照片却是“康有为逝世前两日在青岛家中留影”。在大厅旁边的主房里,陈设着一张雕花木大床,这样的大床,应该在南国是常见的,但是此房间的大床,却非同一般。1858年3月19日深夜,一名男婴呱呱落地。男婴的父亲康达初十分高兴,当即写信向远在钦州任学正的父亲康赞修报喜,请他为孙儿起名。康赞修接报喜后,欣喜万分,为孙儿取名“有钦”,并写下七律一首:“旧切孙谋望眼穿,震雷未发巽风先。慢将璋瓦猜三索,湖报丧胡话以前、忽报桑弧画一乾。画省孤灯宫独冷,书香再世汝应延。可怜大母含朝露,空话含饴慰九泉。”诗中表达的是康赞修希望孙儿延续世代书香的愿望,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后,这位孙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厚望。

仰康有为故居

小时的康有为天资聪颖,有一次,伯父康彝仲想试试他的才气,出“柳成絮”三字让他应对,他脱口而出“鱼化龙”。不但对仗工稳,而且器度非凡,表现出宏伟志向,引起长者们 一阵感叹,连称:“此子终非池中物也!”

登上澹如楼二楼的康氏家族私塾,便能见到按当年原样重新恢复的康有为读书处摆着先生座位和6套学生用的桌椅。书柜里陈列着“段注说文”、“大清通礼”以及清代出版的“康熙字典”、“全唐诗”等珍稀古籍善本。看着这些古籍,睹物如见人,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康有为捧书苦读苦思的情景。而此时的清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中,正被历史的脚步远远的抛在列强的后面,却仍然闭关自守,不思进取。

康有为从小最主要的任务是读书求功名。就像当时所有家庭一样,在康有为的家人的心目中,读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顺利地通过科举考试,为自己开通仕途,将来光宗耀祖。但当时的康有为兴不在此,其时康有为年已十七,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

1876年,康有为在广州参加乡试落榜,后被其祖父康赞修送到南海九江礼山草堂,拜大儒朱次琦为师,后因与朱次琦意见不合,1878 年,康有为怀着困惑与苦闷,辞别了老师,来到了西樵山白云洞结庐读书。就是在这里,他偶然结识了张鼎华。张鼎华,字延秋,是翰林院编修。认识张鼎华,是康有为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康有为在张鼎华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1879年,康有为只身来到香港,眼界和心界由此更为开阔,但在香港,他也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屈辱,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局面。

1882,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但再次落选。在归途中,他看到中国处处满目疮痍的残破河山和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贫苦百姓,这更加激起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赤子情怀,更加进一步激发了他挺身赴时艰的责任感。

仰康有为故居

1895年,康有为再次参加考试,这次他终于完成了他虽然极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人生任务,中了进士。这时的他年已38。

此后的康有为凭借进士之名,慷慨进取,如笋顶石,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其间,康有为与维新派人士还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建立学堂,创办报刊,广泛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在其影响下,光绪皇帝于1898年6月11日宣布正式变法。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光绪,并下令捕杀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百日维新”湮没于血泊之中,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现实是残酷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当时的康有为无法看清形势,满怀忠君之心,以至于把他那满腔的兴国之念,全部寄托在已经腐朽糜烂,摇摇欲坠的清廷身上,并且至死也没动摇过。

  走进正厅,便是“康有为故居陈列室”,正门上方悬挂有康有为弟子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康有为故居”匠额。一楼正厅安放一座康有为的塑像,背衬这样写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这是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给予康有为的正确评价。

在客房里,我看到了康有为生前的一幅作品:“南生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及伤。”这是康有为变法失败后动荡后半生的心情写照,也是他一生壮志未酬的心情写照。

  康有为的书房,是康有为读书写作及书法创作之处,命为“解愠轩”,何为“解愠轩”?解,自然是消除,愠,表达的是兴国救民难愿的苦闷。在书房内有康有为用过的六角橱,和一个跟其辗转南北的书箱,而书房的另一面墙上则挂有康有为青年时写下的诗句“天地谁开辟,江山此玉据”。在藏品展室,还藏有多幅康有为生前留下的书法遗迹。比较珍贵的一幅为:樱宁簸;另一幅为:大观拓宇宙,即事高华嵩——这是是康有为生前送其得意门生潘书箕的。

故居虽为康有为的故居,但康有为在此的时间仅仅30年。

仰康有为故居

人们都说:康有为人生最为精彩的两笔是“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最为落败的两笔是:“晚节不保”和“提倡一夫一妻制,自己却娶妻纳妾”。而这些,却不是我们这些庸庸俗人所能够去评议的。总之,纵观康有为的一生,是多姿多彩充满颠簸流离的一生,是充满爱国激情和改革精神的一生。他的一生始终忠于自己的事业和国家。他就像一面兴国爱国的旗帜,又如一把中西文化相融的火,这把火烧痛了中国,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烧起的这把火,中国的革命也不可能来的这么早,后来的轰轰烈烈的五四革命也会往后推延。

然而在此刻,我清晰的记起了康先生的一句名言: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这应该是对其后世及国人的共勉!

仰康有为故居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968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