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沂源村庄大全:东里镇

东里店(Dōnglǐdiàn)

沂源村庄大全:东里镇

东里店位于县政府驻地南麻东南 40 千米,北依凤凰崮,南傍沂河,为冲击平原地带。1958 年分为东里东村、西村,呈块状聚落。相传有董、李两家店坊,人们以此称董李店,后沿革为东里店。《续山东考古录 • 卷二十一》载:(沂水)县西北九十里,东里店北五里有东安庄……”东汉建安初,于东安庄置东安郡城,东里店即为郡城附近村镇。清政府曾在此设置二衙。1939 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此。同

年侵华日机 15 架对该村狂轰滥炸。炸死村民300余人, 村落变成废墟。 解放后发展变化较大:1952 年于村东建沂源县第一所中学;又相继于村西建医院 , 现为县人民医院东里分院。北京汇源饮料公司发源地,驻沂源分公司所在地。

建有农贸市场,批发、零售门市部多集中于此。村内设有工商、税务、邮电、金融、旅社以及东里镇党政机关,为东里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后分为东、 西两村。

东里东村(Dōnglǐdōng Cūn)东里东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 东1.3 千 米。 省道韩(旺)——莱(芜)路从村南穿过。 3407人, 其中回民560人,以翟、杨、何、王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301.2公顷,耕地 5.48 公顷。该村现有水果保鲜库等村办企业。林果业、养殖业、第三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2017年 3 月,东里东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里西村(Dōnglǐxī Cūn)东里西村为东里镇政府驻地,2683 人。江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235.1 公顷,耕地 8.97 公顷。以林果业、果品贮藏、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省道韩莱路从村南穿过。2017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北大峪(Běidàyù)北大峪位于东里店北部山峪中,凤凰崮前怀。与东里西村组成村民委员会。120 人,9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3.6 公顷,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农业、林果业为主。据查,李氏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迁此建村。以方位、地貌而得名。

簸箕洼(Bòjīwā)簸箕洼位于东里店西北山峪内,与东里西村组成村民委员会。425 人,耕地 13.07 公顷。

据查证,清同治年间(1862 年- 1874 年)江氏迁此居住。以地貌得名。

后水北(Hòushuǐběi)后水北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6.4千米。石(桥)——香(磨)公路经村东,设有停车点。

村民委员会驻地。554 人,11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112.82 公顷,耕地 6.3 公顷。以苹果等

林果业为主。相传原村址在沂河边,原名北大集。后遭洪灾迁现址。先后取名盛家庄、水北。

现据香磨村东明正德十一年立桥碑记载:“大泉社水北庄”字样,明初建村。1961 年分治,以方位分别称前、 后水北。 本村以方位称后水北。

前水北(Qiánshuǐběi)前水北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与后水北相连。原统称水北。村民委员会驻地。1083 人,12 个姓氏,李、栾姓居多。总面积251.92 公顷,耕地 38.74 公顷,属山岭地带。沿水北河附近地势较平坦。以苹果等林果业为主。以方位而得名(村名来历参见后水北)。

前暖院(Qiánnuǎnyuàn)前暖院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 7.1 千米, 村民委员会驻地。 308人, 5个姓氏, 江姓居多。

总面积 48.13 公顷,耕地 2.84 公顷,属山区丘陵地带。以苹果、花椒等林果业为主(其沿革、含义参见后暖院)。

后暖院(Hòunuǎnyuàn)后暖院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7.3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278 人,6 个姓氏,江姓居多。

总面积 118.81 公顷,耕地 6.95 公顷,属山区丘陵地带。以苹果、花椒等林果业为主。据江氏谱碑载:“始祖讳浩,自江南海州徙居于沂水东里,数代,十四世祖廷对自(清)嘉庆年间又迁居在暖院。”以村民渴望丰衣足食得名暖院。1961 年根据方位分治为前、后暖院,该村居后称后暖院。

三宝官庄(Sānbǎoguān Zhuāng)三宝官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 6.9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590 人,12 个姓氏,孙姓居多。总面积 237.45 公顷,耕地 16.12 公顷。 以苹果、 花椒等林果业为主。 据 《郭氏家谱》记载: “吾始祖祖居山西, 乃大唐郭令公之后也。

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此。一支迁往临朐县左亭子、一支迁往沂邑郭家上峪庄,又于翌年迁往三宝官庄一支……”又据村后元朝墓碑查证,元朝便有人在此定居。相传村南山中有金牛犊子、村北峪中有金峰、村东有金万芭草得名三宝官庄。

朝阳官庄(Zhāoyángguān Zhuāng)朝阳官庄村位于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8.2千米, 村民委员会驻地, 368人, 12个姓氏, 翟、杨、 张三姓居多。 总面积182.44公顷, 耕地9.66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苹果、 花椒等林果业为主。

据村边《镇武观音庙》碑载:“明国山东青州府沂水县”字样。此庙于清光绪三十一年重修,庙碑尚存。由此查证,该村建于明初。以村处朝阳山坡处,故名。考古发现,该村古建筑镇武阁属清朝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苇子峪(Wěizǐyù)苇子峪村位于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7.8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412 人,3 个姓氏,杨、王姓居多。 总面积181.4公顷, 耕地10.66公顷。

产小麦、玉米、地瓜、苹果、花椒等。其中花椒产量占有重要地位。村南有“圣水宫”。现存碑载:“万历岁在辛亥日躔实之次。”碑为重修所立。 时香火不断, 遂有人定居, 渐成村落。

现聚落成条状。相传明嘉靖年间建村。以村边峪内多长苇草而得名。

高家官庄(Gāojiāguān Zhuāng)高家官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 5.3千米。 村民委员会驻地。 307人, 12个姓氏, 高、 王、贺三姓居多。总面积 82.71 公顷,耕地 10.65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小麦、玉米、地瓜、杂粮、苹果、花椒等。相传高氏于明嘉靖年间此立村。原名称大兴官庄。后以高氏得名。

罗家庄子(Luójiāzhuāngzǐ)罗家庄子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 4.3千米。石(桥)——香(磨)公路经村西。村民委员会驻地。399 人,8 个姓氏,江姓居多。总面积72.38公顷, 耕地7.66公顷, 地处沂河北岸,地势沿河较平坦, 灌溉方便。 产小麦、 玉米、 苹果、葡萄、花椒等。据江氏墓碑载:“吾江氏自海州迁居以来,世居东里,后分居苗庄。自十四世祖由苗庄徙居于此。”

柴家庄(Cháijiā Zhuāng)柴家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北4.7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710 人,4 个姓氏,翟姓居多。

总面积 177.5 公顷,耕地 18.4 公顷,属山区丘陵地带。产小麦、玉米、地瓜、干鲜果等。相传王氏定居最早,取村名王家庄。柴氏又于明万历年间迁此定居,遂以柴氏更为现名。

北三庄(Běisān Zhuāng)北三庄村位于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北 4.2千米。卧山西南脚下,村民委员会驻地。1226人,12 个姓氏,刘、张、翟三姓居多。总面积287.9 公顷,耕地 29.78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小麦、玉米、地瓜、杂粮、苹果、葡萄、桃等。

村民原有传统手工业烧制陶器,已有百年历史,产品销往全县各地。相传孙氏最早迁此定居,取名孙家大庄。又周氏墓碑记载:“……明崇祯年间迁此定居”。因村子被河水分割为三处,遂更名三庄。又因与沂水县三庄重名,加方位得现名。

吴家北峪(Wújiāběiyù)吴家北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北 4.9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1131 人,总面积 429.63公顷,耕地 15.12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小麦、玉米、地瓜、花椒、苹果、葡萄等。相传吴氏于元中叶迁此建村。 以姓氏、 方位、 地貌而得名。

前绳庄(Qiánshéng Zhuāng)前绳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6.7 千米。 村民委员会驻地。 457人, 7个姓氏, 何、 申、 刘、王姓居多。 总面积185.03公顷, 耕地9.76公顷。

产红富士苹果、 巨峰葡萄、 花椒等 (其建村年代、历史沿革,含义参见后绳庄)。

后绳庄(Hòushéng Zhuāng)后绳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7.2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1023 人,12 个姓氏,任姓居多。总面积 369.65 公顷,耕地 56.44 公顷。

产小麦、玉米、地瓜、苹果、花椒等。据《任氏族谱》记载:“明朝天顺年间,先祖从东莞迁此建村。”现存清嘉庆二十一年立茔碑文载:“东莞托鄙有茔焉……”最初称程庄。后以村民多打绳者,更名为绳庄。因居户增多,以方位又分为前、后绳庄。该村居后,故名。

火石岭(Huǒshílǐng)火石岭位于后绳庄北部,与后绳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85人, 4个姓氏。 牛姓居多。 耕地5.67公顷。牛氏于民国七年(1919 年)由金星乡太平官庄迁此居住,形成村落。以村边山坡产火石而得名。

北涝洼(Běilàowā)北涝洼位于后绳庄北部,与后绳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20 人,5 个姓氏,任、王姓居多。

耕地 8.33 公顷。据《王氏家谱》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4 年)王氏由沂南县朱家庄迁此定居。以方位、地貌得名。

杜家旺(Dùjiāwàng)杜家旺位于后绳庄东南部,与后绳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3 人。耕地 1 公顷。据查证,杜氏祖先于清光绪年间由绳庄迁此居住。以姓氏、吉祥言得名。

陈家沟(Chénjiāgōu)陈家沟位于后绳庄东南部,与后绳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0 人,耕地 1.67 公顷。据查证,陈氏于 1912 年迁此定居。以姓氏、地貌得名。

蚕场(Cánchǎng)蚕场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4.4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253 人,7 个姓氏,乔姓居多。

总面积45.66公顷, 耕地3.46公顷。 产小麦、 玉米、花椒等。相传建村于清同治年间。因当时此地为菠萝场,中西里江氏在此养蚕,以此取名。

虎落北峪(Hǔluòběiyù)虎落北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 3.7千米。石(桥)——香(磨)公路东侧山坡处。

149 人,2 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47.75 公顷,耕地 3.55 公顷,属山岭地带。产苹果、桃、杂粮等。原属罗家庄子居民点。1962 年自立为村。经查证,清宣统年间建村。

因与村南打虎峪一岭之隔,传说李逵打的老虎跃过山岭死于此地,以此取村名。

西河南(Xīhénán)西河南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2.3 千米,沂河南岸,唐山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

775 人,15 个姓氏,张、刘姓居多。总面积191.83 公顷,耕地 1.69 公顷。产小麦、玉米、蔬菜、 苹果、 葡萄等。 据原存元、 明两朝碑碣考证,建村于元朝中叶。1958 年分为东、西两个村。

以村落位于沂河南岸,又与东河南对应而得名。

东河南(Dōnghénán)东河南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3千米。

沂河南岸、唐山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501人,9 个姓氏,王、何、张、李姓居多。总面积100.38 公顷,耕地 2.54 公顷。产小麦、玉米、蔬菜、苹果、葡萄等。原与西河南统称河南。

1958 年分治,该村居东,故称东河南。1963 年,村边曾被洪水冲出石铺路一条,据查证为汉东安郡南门外石铺路。

前西长旺(Qiánxīchángwàng)前西长旺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4.2千米。沂河西岸。为前、后两西长旺村民委员会驻地。1959 年前为一个行政村。1527 人,26 个姓氏,张、李姓居多。总面积 288.6 公顷,耕地 47.11 公顷,地势较平坦。产小麦、玉米、苹果等。因地处沂河边,拥有汪、塘洼地,所产莲藕、 芦苇以及芦席闻名遐尔。 据沈氏谱碑记载:“沈氏家族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由临沂迁往沂邑长旺庄。”因河水冲击,在村边形成了狭长的汪,取名长汪。后以方位和沿革,雅化为现名。考古发现,该村古墓群属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西长旺(Hòuxīchángwàng)后西长旺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3.8千米。沂河西岸。412 人,26 个姓氏,以张、李姓居多。总面积 77.24 公顷,耕地 11.87公顷,地势较平坦。产小麦、玉米、苹果等。

因地处沂河边,拥有汪、塘洼地,所产莲藕、芦苇以及芦席闻名遐尔(村名来历、沿革参见前西长旺)。

孟家旺(Mèngjiāwàng)孟家旺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3.6 千米,唐山东麓。村民委员会驻地。329 人,5 个姓氏,孟、王姓居多。总面积 157.21 公顷,耕地21.04公顷。 以林果业为主。 据村内碾台记载:“建村于光绪 23 年(1898 年),时王氏从沂水城南王家丘村迁此居住。 ” 以姓氏、 吉祥言取名。

郭家旺(Guōjiāwàng)郭家旺位于孟家旺北部,与孟家旺组成村民委员会。134 人,4 个姓氏,郭、刘姓居多。

以林果业为主。据查证,郭氏始祖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由沂水城南郭家楼迁此。以姓氏、吉祥言取名。

李家旺(Lǐjiāwàng)李家旺位于孟家旺南部,与孟家旺组成村民委员会。131 人,4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7 公顷。以林果业为主。李氏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为种地方便从西长旺迁此定居。以姓氏和吉祥言取名。

高家旺(Gāojiāwàng)高家旺位于孟家旺南部,与孟家旺组成村民委员会。46 人,沈、高姓居民组成。沈姓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迁此建村。原以沈氏先迁此定居取名沈家旺。后高姓迁入,人丁兴旺,更为现名。

南山(Nánshān)南山位于孟家旺东南部,与孟家旺组成村民委员会。39 人,耕地 2.33 公顷。以林果业为主。张氏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由韩旺村迁此定居。1958 年前属西长旺村。因位于孟家旺南部山坡,故名。

打虎峪(Dǎhǔyù)打虎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3千米。

石(桥)——香(磨)公路于东侧山坡处通过。278 人,5 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 117.36 公顷,耕地 5.37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林果业为主。村西山坡处,清乾隆年间立有修路石碑。相传宋朝水泊梁山的黑旋风李逵在此打虎,取村名打虎峪。村内老虎洞、亮虎台、虎路沟等地名仍传说至今。据《张氏族谱》记载:“吾张氏世居冀州枣强县,明初承安民之谕,遂徙至西里庄居焉,其支又迁至打虎峪。考古发现,打虎峪古墓群属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沟(Dàgōu)大沟村原名下沟,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 2.5 千米,沂河东岸。432 人,6 个姓氏,张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98.24 公顷,耕地 6.01 公顷,沿沂河地势较平坦,余为山岭地带。以林果业为主。清道光年间,张氏于西里庄迁此立村。石(桥)——香(磨)公路经村西。以村内有一条大沟而得名。

崮洼(Gùwā)崮洼位于大沟村东部,与大沟村组成村民委员会。216 人,5 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 14.47公顷。 以林果业为主。 经查证, 建村于清嘉庆年间。最初任氏在此看管山场,居民逐渐增多,遂成村落。以村处凤凰崮山腰平洼处,故名。

香磨(Xiāngmó)香磨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 1.8 千米。沂河东岸。 韩(旺) ——莱(芜)公路、 石(桥) ——香(磨)公路在此交汇。631 人,其中回族 18人,9 个姓氏,于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30.42 公顷,耕地 6.5 公顷。以林果业为主。据村东桥碑载“明朝正德拾壹年立”推测,该村建于元末明初。现村西香磨大桥横跨沂河,为韩(旺)——莱(芜)干线公路的最大桥梁。相传明末清初,村西河边有磨制火香料的水打磨,以此取名。

扁平(Biǎnpíng)扁平位于香磨东部,与香磨组成村民委员会。276 人,7 个姓氏。耕地 16 公顷。以林果业为主。据《滕氏族谱》记载:“始族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从沂州府岗头迁至侯家峪。后分支迁居扁平”。以地处狭小平坦地块得名。

里峪(Lǐyù)里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北3.3千米。147 人,5 个姓氏,刘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96.75 公顷,耕地 4.17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林果业为主。刘氏于清同治初年(1862年)迁此建村。其谱碑载:“我先考慕里峪土地肥美而安居焉, 生吾兄弟六人、 孙曾数十……”因村处打虎峪东侧山峪深处,位其里边,故名。

院峪(Yuànyù)院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 3.9 千米。沂河北岸、红水河东岸。村民委员会驻地。949人,12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367.26 公顷,耕地 38.41 公顷。沿沂河地势较平坦,余为平缓山岭地带。以苹果、桃等林果业为主。据西寺庙碑记载:唐朝盛行佛教,时在村东峪建寺院一座。又据史书考证,村东有松山,即古称浮来山。为鲁隐公八年莒、鲁会盟处。又闵子骞避费季氏召隐居于此。又相传仲由亦到此处。

故历代建有闵仲祠。至今尚有洗墨池、曝书台等多处遗址。据说这儿还是黑旋风李逵故里。相传宋时张、王、李、蒋四姓迁此定居,时有上寺下院一说。 又因地处山峪内, 以此取名院峪。2016 年,该村出版有志书性质的《儒雅院峪——一个千年村庄的文化传承》一书。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墓群遗址被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安(DōngĀn)东 安 村 位 于 东 里 镇 政 府 驻 地 东 2.8 千米。沂河北岸、红水河流经村东汇入沂河。韩(旺)——莱(芜)与东(安)——九(山)公路于村东南相交。村民委员会驻地。1547 人,24 个姓氏,张、耿姓居多。总面积 228.16 公顷,耕地 8.9 公顷。产小麦、玉米、蔬菜、苹果、葡萄等。

据县文物普查资料及出土的陶器残片、古石器考证,属商代遗址。东汉建安初年在此设置东安郡,为郡治所。又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三、 四册》 标注:隋开皇十六年改郡为县治所。其村名来历沿用郡县名。在该村发现的战国——汉代的东安古城遗址,2006 年 12 月被列入省级古城址文物保护单位。2017 年 3 月,该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福禄坪峪(Fúlùpíngyù)福禄坪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7.2千米。华石屋山顶西麓,跑马岭东侧,两条小溪在此交汇。村民委员会驻地。2492 人,12 个姓氏,曹、梅姓居多。总面积 781.79 公顷,耕地186.38公顷, 属山岭地带。 河谷平地为水浇田。以林果业为主。 据 《曹氏族谱》 记载: “明末清初,吾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沂水县西北乡长旺社福禄坪峪庄居住。”以吉祥言、地势取名。

东寺(Dōngsì)东寺位于福禄坪峪西部,跑马岭东侧,与福禄坪峪组成村民委员会。47 人,4 个姓氏,郝姓居多。耕地 3.33 公顷,属山岭地带。唐朝天授年间建一寺庙,与山西边西寺对应称东寺。清末居民迁此居住,沿用其名。

老万(Lǎowàn)老万位于福禄坪峪东部,与福禄坪峪组成村民委员会。200 人,4 个姓氏,蹇姓居多。耕地13.33公顷, 属山岭地带。 据 《蹇氏家谱》 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由沂水华庄迁此居住。 ” 蹇氏祖为使人口旺盛, 编出 “蹇家上万,无边无沿”的歌谣,取村名老万。

刘家圈(Liújiāquān)刘家圈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8.4千米,刘家大崮子东麓。 村民委员会驻地。 977人, 13个姓氏,徐姓居多。总面积 287.72 公顷,耕地 51.7 公顷,属山岭地带,有部分河谷平地。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林果。产小麦、玉米、地瓜、花椒、苹果等。

据原刘氏碑载, 建村于明代初, 以姓氏命名刘家圈。清初刘龙、刘虎兄弟不满清朝统治,举旗造反,占据刘家大崮子。 失败后犯抄, 他姓迁入, 沿用其名。

黄石崖(Huángshíyá)黄石崖位于刘家圈北部,与刘家圈组成村民委员会。208 人,7 个姓氏,王姓居多。耕地 14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初年建村,先有赵姓,继而王、 武等姓相继迁入, 形成村落。 以地貌取名。

孟家庄(Mèngjiā Zhuāng)孟家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7.5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1073 人,6 个姓氏,孟姓居多。总面积 247.65 公顷,耕地 51.86 公顷,属山岭地带, 部分河谷平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据 《孟氏家谱》 记载: “咸丰已未 (1860年) 仲冬,孟子世家流寓沂州府沂水县河西庄,偏良山庄等处支谱。孟光由苗庄复迁城西北八十里圈里庄,今改为孟家庄。”以姓氏取名。

石崮洼(Shígùwā)石崮洼位于孟家庄北部,与孟家庄组成村民委员会。45 人,王、孟两姓。耕地 6.67 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十二年(1923 年)建村。为避战乱,王义成、孟现成两家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保安崮附近有个石崮子,崮前有洼地,以此取村名。

紫荆峪(Zǐjīngyù)紫荆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8.2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1347 人,11 个姓氏,李姓居多。总面积 385.2 公顷,耕地 68.74 公顷,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据 《李氏家谱》记载: “元朝元贞二年(1296 年)岁次丙申立。”

推算出,李氏于宋末元初迁此居住。建村时,村旁峪内多紫花荆科植物,故名。

小紫荆峪(Xiǎozǐjīngyù)小紫荆峪位于紫荆峪东部,与紫荆峪组成村民委员会,140 人,3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6.67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居民为避战乱从紫荆峪迁此立村。原名东山。后称小紫荆峪。

南大洼(Nándàwā)南大洼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 7.8 千米,桃花崮之阴。村民委员会驻地。440人,7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116.36公顷,耕地14.57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张氏家谱》记载:“清光绪 22 年(1896 年),张学德之祖父从沂水县冷泉庄下流庄迁居大洼。”1928 年以前属福禄坪峪村的一个居民点。以方位、地貌取名。

王家庄子(Wángjiāzhuāngzǐ)王家庄子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 9.3 千米, 华石屋山顶之阳。 村民委员会驻地。 1342人,9 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334.65 公顷,耕地82.41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据王氏谱碑载:“明朝嘉靖年间,先祖从山西洪洞县徙居於此。”以姓氏取名。

笊篱峪(Zhàolíyù)笊篱峪位于王家庄子西南部,与王家庄子组成村民委员会。52 人,张、赵两姓。耕地 4公顷, 属山岭地带。 据村民传, 清光绪末年 (1908年)蹇氏迁走,张氏迁此定居。以地貌取名。

黄崖子(Huángyázǐ)黄崖子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2.5 千米。窗户顶山南部。828 人,9 个姓氏,杨、崔、王、刘、李姓居多。总面积 281.38 公顷,耕地26.38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林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苹果等。据出土的战国墓群考证, 战国时期便有人在此居住。 又据 《杨氏族谱》载:“始族原籍沂水城东岭,于乾隆年间(1736 年- 1795 年)庚子年迁到东里店。

兄弟分居,其一支迁黄崖子村。”因村东北部有一黄土崖头,故名。

小黄崖子(Xiǎohuángyázǐ)小黄崖子位于黄崖子村南部山岭,与黄崖子村组成村民委员会。200 人。耕地 17.33 公顷。

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年)杨氏从东里店迁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因属黄崖子村所辖而取名。

墨牛官庄(Mòniúguān Zhuāng)墨牛官庄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3.5千米。 窗户顶山西北麓。 村民委员会驻地。 894人,11个姓氏, 王、 司、 张姓居多。 总面积302.9公顷,耕地 33.01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林果业为主。

兼有小麦、玉米、杂粮等。据原村碑记载:“元朝大德元年(1297 年)立村”。据传说,古有牧人,放牛于山上,点数为 100 头,赶下山点数为 99 头,再上山点数复为 100 头。以此典故取名昧牛庄,后沿革为现名。

卧山峪(Wòshānyù)卧山峪位于卧山之阳、墨牛官庄西北侧。与墨牛官庄组成村民委员会。36 人,耕地 22公顷。清光绪年间,魏氏从沂水县迁此居住三十一年回原籍, 王、 齐、 李三姓先后来此定居,形成村落。以村处卧山前怀峪内,故名。

东泉水(Dōngquánshuǐ)东泉水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 5.1 千米,卧山东南脚下,东与张家坡乡交界。村民委员会驻地。249 人,5 个姓氏,刘姓居多。总面积 165.8 公顷,耕地 5.09 公顷,属山岭地带。

以林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据《刘氏家谱》记载:“先族原籍莒邑菜园庄,明洪武年间,分支迁邑南乡刘家店子庄。天成、天启兄弟从刘家店子徙居东泉水。”以村东山泉取村名。

花园(Huāyuán)花园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北6.5千米,群山环抱,沟深坡陡。152 人,10 个姓氏,王、田姓居多。 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164.61公顷,耕地 11.57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林果、牧为主。

相传清康熙年间建村。清嘉庆年间田氏迁入。最初称花兰峪,后更为现名。

韩旺(Hánwàng)韩旺南傍沂河。 1961年分为韩旺一、 二、 三、四村。属沂河冲积形成的河谷平洼地。东北部多山岭。 水源充沛, 灌溉方便, 为高产稳产农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兼农工商业。山岭中产铁矿石。据东里镇唐山顶峰庙碑记载:华盖山三圣堂清风明公长老真塔记,韩旺村王二公妻张氏……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十月初九建立。

据此推测,早在元朝以前,此地便有村落。为明代移民后裔。传说村北有一汉王墓,故取名汉王,后沿革为现名。

韩旺一村(Hánwàngyī Cūn)韩旺一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6.7千米,814人,耿姓居多。总面积122.43公顷,耕地0.38公顷, 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 以韩 (旺) ——莱 (芜)公路为主,交通便利(建村年代参见韩旺条)。

韩旺二村(Hánwàngèr Cūn)韩旺二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6.9千米,615人,耿姓居多。总面积79.34公顷,耕地0.48公顷, 以林果种植业为主导产业。 韩 (旺) ——莱 (芜)路穿越全境,交通便利(建村年代参见韩旺条)。

韩旺三村(Hánwàngsān Cūn)韩旺三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7.2千米,722 人,张姓居多。总面积 158.35 公顷,耕地10.13公顷,以林果业为主。 交通以省道韩(旺) ——莱 (芜) 路为主, 交通便利 (建村年代参见韩旺条) 。

韩旺四村(Hánwàngsì Cūn)韩旺四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7.6 千米, 位于沂源和沂水县交界处。 676人, 张姓居多。

总面积 266.2 公顷,耕地 44.89 公顷,以果品种植业为主 (建村年代参见韩旺条) 。 考古发现,

位于韩旺四村的古墓群属战国、秦、汉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长旺(Dōngchángwàng)东长旺村位于东里镇政府东南 5 千米,北依跑马岭,西傍沂河。村民委员会驻地。2160人,20 个姓氏,李、陈、曹、王、孟姓居多。

总面积 543.98 公顷,耕地 79.49 公顷,属河谷平坦地与低山岭地,沙质土壤。经营林果业,兼营农、工、副业,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山楂等。村西原天师庙碑载: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2 年)建,明朝万历年间重修。

据此可知此地早在元代便有村落。又李氏支谱碑为清宣统元年(1909 年)立石,上书“始祖序至四世,续修复序至十三世焉。”本村并无大汪,与西长旺隔河相望,对应称东长旺。

东长旺南山(Dōngchángwàngnánshān)东长旺南山位于东长旺南部,与东长旺组成村民委员会。536 人,7 个姓氏,陈、李姓居多。耕地 25.8 公顷,属山岭地带。民国年间张氏迁此居住, 随后诸姓迁入, 形成村落。 以方位、地势取名。

马家沟(Mǎjiāgōu)马家沟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6.5 千米,沂河东岸、桃花崮西麓。1092 人,12 个姓氏,耿、李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268.38 公顷,耕地 26.64 公顷,属山岭地带。

少量河谷平地为水浇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兼营农业、工、副业,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山楂等。据《曹氏家谱》记载: “曹大河,清光绪二十年(1904 年)迁居於此。”

居民为种地便利,从韩旺等地相继迁此,形成诸多居民村落,各有名称。马家沟实为片村名。传说此峪中有寺院,住持和尚马姓,以此取名。村民委员会设在下沟。

下沟(Xiàgōu)下沟位于片村西部, 马家沟村民委员会驻地。民国年间,耿氏从韩旺迁居于此。以地貌取名。

马家沟北山(Mǎjiāgōuběishān)马家沟北山 位于下沟北部,与马家沟组成村民委员会。山岭地带。李氏于民国年间从沂水县羊圈村迁此居住。以方位、地势得名。

西沟(Xīgōu)西沟位于下沟北部,与马家沟组成村民委员会。属山岭地带。吴、耿氏於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迁此居住。以处片村西部,冠以地貌得名。

东梁(Dōngliáng)东梁位于下沟东北,与马家沟组成村民委员会。耿氏於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从韩旺迁此定居,以方位、地貌取名。

马家东沟(Mǎjiādōnggōu)马家东沟位于片村中部,与马家沟组成村民会员会。耿氏于民国三年(1914 年),从西沟迁此。以姓氏、地貌取名。

马家岭(Mǎjiālǐng)马家岭位于片村中部,与马家沟组成村民委员会。耿氏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从韩旺迁居于此。因处马家沟中部岭上而得名。

黑山头(Hēishāntóu)黑山头位于下沟东南部,与马家沟组成村民委员会。民国年间耿学泉从韩旺迁此居住。此山坡产铁矿石。故名。

里旺(Lǐwàng)里旺位于片村东部,与马家沟组成村民委员会。民国年间,耿兆京从韩旺迁居于此。原名蚕场,因人口不兴旺,更为现名。

龙王峪(Lóngwángyù)龙王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11.5 千米。记慧顶、青山、铲头山等群山环抱。村民委员会驻地。有多个自然村组成。3107 人,11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 813.88 公顷,耕地209.25 公顷,属山岭地带,水源丰沛。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据 《王氏谱》 载: “祖籍冀州枣强县,明太祖安天下, 庶民应诏。 先祖转迁沂邑马都峪,二迁至张耿,三次迁至龙王峪。”村周山势如一条巨龙盘旋。村东青山多泉,汇流为一条常年流水——顺龙河,取名龙王峪。考古发现,该村古遗址为春秋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贾家庄(Jiǎjiā Zhuāng)贾家庄位于龙王峪东部。与龙王峪组成村民委员会, 116人, 4个姓氏, 王姓居多。 耕地5.33公顷, 属山岭地带。 清同治年间有贾氏迁此居住,取名贾家庄。 后贾氏迁走, 诸姓迁入, 沿用其名。

沟桔坡(Gōujúpō)沟桔坡位于龙王峪东部,与龙王峪组成村民委员会。49 人,王姓。耕地 4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光绪年间,王清区由龙王峪迁此居住。

原名鏊子坡。因地形稍圆、中间突出,改为高居坡。1970 年省测绘人员误记为“沟桔坡”。1980 年县地名普查时,以地名所标,将沟桔坡定为标准地名。

青山万(Qīngshānwàn)青山万位于龙王峪东部,与龙王峪组成村委会。149 人,王姓。耕地 13.33 公顷,属山岭地带。清道光年间,王原曾由龙王峪迁此定居,人口繁衍,形成村落。青山顶部有庙宇青山院,以此得村名。后沿革为青山万。

麦子峪(Màizǐyù)麦子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9.7 千米。 村民委员会驻地。319人,5个姓氏,王姓居多。

总面积 87.56 公顷,耕地 40.97 公顷,属山岭地带,水源丰沛。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李氏族谱》 载 : “原籍南桃花坪, 明朝永乐二年 (1404年),先祖迁至麦子峪。”居民因期望此地多产小麦,生活过得富足,故名。

石马山(Shímǎshān)石马山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10.2 千米,村民委员会驻地。858人,14个姓氏,王、张姓居多。总面积 266.22 公顷,耕地 44.39 公顷,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兼营农业。 产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山楂等。铁矿石资源丰富。王氏残碑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记载。 王氏系从龙王峪移此居住。 山中有两块巨石,一块似狮,一块似马,取名狮马山。后沿革为现名。

大旺(Dàwàng)大旺位于石马山北部,与石马山组成村民委员会。53 人,两个姓氏,张姓居多。耕地 4 公顷,属山岭地带。 民国年间张氏祖先从韩旺迁此定居。

小韩旺(Xiǎohánwàng)小韩旺位于石马山西北部,与石马山组成村民委员会。14 人,张姓。耕地 1 公顷,属河谷平地。清光绪年间,张德一从韩旺迁此居住。故名。

李家沟(Lǐjiāgōu)李家沟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10 千米。

记慧顶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461人,7个姓氏,陈姓居多。总面积144.3公顷,耕地51.16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吕氏碑载:“明万历八年(1508 年)岁次庚辰。”原名吕家沟。后吕氏迁走, 李氏从南桃花坪迁居于此, 更为现名。

南桃花坪(Nántáohuāpíng)南桃花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东南 10 千米,桃花崮南麓、记慧顶西侧。为东桃花坪、西桃花坪村民委员会驻地。据《李氏家谱》载:明季初由临朐县城南流子庄,吾祖之宗也,始祖迁入此地,居于南桃花坪村。因村址三面环山,在一块方圆很宽阔的土坪上,建村时此处多桃花,取村名桃花坪。与原张家坡乡桃花坪重名,以方位更名南桃花坪。1960 年分为东、西桃花坪两个行政村。

东桃花坪(Dōngtáohuāpíng)东桃花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10.5千米, 1092人, 陈、 李姓居多。 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 260.2 公顷,耕地 67.02 公顷。以苹果、桃为主。交通主要依靠连村路。村民委员会驻李家官庄。考古发现,东桃花坪村古墓群属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村年代参见南桃花坪条)。

李家官庄(Lǐjiāguān Zhuāng)李家官庄位于东桃花坪南部,与东桃花坪组成村民委员会。98 人,3 个姓氏,陈姓居多。耕地5.33公顷, 属低平山岭地带。 近有李家沟水库、便于灌溉。居民从东桃花坪迁此。1967 年建村。

西桃花坪(Xītáohuāpíng)西桃花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10 千米,1071 人,陈、李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 295.39 公顷,耕地 61.84 公顷,以金黄金桃、 苹果、 玉米、 花生种植为主。 交通以连村路、

生产路为主(建村年代参见南桃花坪条)。

桃坪新村(Táopíngxīn Cūn)桃坪新村位于南桃花坪西村西南部,李家沟水库北侧。与西桃花坪组成村民委员会。144人。3 个姓氏,李姓居多。耕地 8 公顷,属山岭地带。居民从西桃花坪迁此,1965 年建村。以新村居民又从西桃花坪迁此而得名。

四崮峪(Sìgùyù)四崮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9千米。468 人,6 个姓氏,王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

总面积 144.33 公顷,耕地 25.6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兼营农业、采矿业。

据《牛氏家谱》载:“清道光年间,牛氏兄弟从邹平县闫家集迁此立村。”村周围有曹家崮、张家崮、抱崮子山、土崮,遂取村名四崮峪。

东可乐山(Dōngkělèshān)东可乐山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3.8千米,地处南(麻)——崔(家峪)公路东侧。

村民委员会驻地。291 人,7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104.61 公顷,耕地 12.91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相传明洪武年间建村。村前河边古槐为建村所植,树岭约六百余年。以吉祥言取村名。又因分东、西两村,本村居东,故名。

西可乐山(Xīkělèshān)西可乐山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4 千米。南(麻)——崔(家峪)公路村中穿过。

村民委员会驻地。517 人,15 个姓氏,傅、冷、江三姓居多。总面积 137.42 公顷,耕地 21.23公顷,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相传明洪武年间建村。可乐山分东、西两村,本村居西,故名。

梨行(Líháng)梨行位于西可乐山南部,与西可乐山组成村民委员会。21 人。耕地 1.8 公顷。赵氏祖于清咸丰年间在此栽种梨树,其子始定居于此,形成村落。以村处一片梨树边得名。

江河南(Jiānghénán)江河南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南 1.2 千米。地处沂河南岸、南(麻)——崔(家峪)公路西侧。村民委员会驻地。954人,10个姓氏,江姓居多。总面积 170.09 公顷,耕地 14.34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江氏族谱》记载:“明朝初年江氏从江苏海州徙居东里店,自六世起,又迁居江河南、梭背岭、苗庄等地。”因村处沂河南岸、江氏居多,取名江河南。该村由沂河大桥和东里店相连。

亮江台(Liàngjiāngtái)亮江台位于江河南西北部,与江河南组成村民委员会。220 人。耕地 9.33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江氏居民为东里店江氏后裔。江氏文亮墓碑建于民国二十三年。为江氏十六氏祖。以村处山坡高地加姓氏而取名。

前河南(Qiánhénán)前河南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南2.1千米。

村民委员会驻地。640 人,22 个姓氏。何、宋、张姓居多。总面积 108.17 公顷,耕地 18 公顷,地势平坦,属冲积地块,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据支氏谱碑记载:“元朝至元年间由海州迁往沂水县西北乡东里店河南。”时以姓氏取名支家河南。 后易名为鞠家河南。 1961年分治, 为前、后河南。该村居南而得名。

后河南(Hòuhénán)后河南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地处南(麻)——崔(家峪)公路西侧。村民委员会驻地。789 人,16 个姓氏,杨、何姓居多。总面积 63.02 公顷,耕地 5.68 公顷。据《杨氏支谱》载:“我杨氏一脉居莒沂边境谢家庄,至明中叶先祖因年荒迁于东里店。至清代乾隆年间,我太高祖以支家河南别业,复由东里迁于河南遂久居焉。”前、后河南原为一个村,称支家河南。后鞠氏中兴,大动土木修筑鞠家圩子,又称鞠家河南。至 1961 年又分为前、后河南。本村居北,故名。

上柳沟(Shàngliǔgōu)上柳沟村位于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2.8千米,唐山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423 人,8个姓氏。总面积 143.49 公顷,耕地 7.37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康氏谱碑记载:“我康氏者,世居章丘县明水庄千有余年……清咸丰八年(1859 年)荒旱欠收,移徙沂水县西北乡东里店南柳沟庄。”以沟内多柳树得名柳沟。后以地势又分为上柳沟、下柳沟。本村地势上位,故名。

曹家顶(Cáojiādǐng)曹家顶位于上柳沟西部山顶,与上柳沟组成村民委员会。55 人,3 个姓氏。耕地 5 公顷。

据《曹氏家谱》记载:“先祖以打铁为业,从福禄坪峪迁出流落它乡。清宣统年间(1909 年-1911 年)买此山场定居。以姓氏、地貌而得名。

磨峪(Móyù)磨峪位于上柳沟东部,与上柳沟组成村民委员会。 200人, 3个姓氏, 康、 陈姓居多。 耕地7.33公顷。据陈氏谱碑载:“我陈氏一脉于清道光末年(1849 年)由塔山前移居上柳沟庄。至今已历四世。”以村边山峪内石块能打制石磨而得名。

下柳沟(Xiàliǔgōu)下柳沟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3.5 千米,唐山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750 人,10个姓氏。申、陈、张姓居多。总面积 164.8 公顷,耕地 8.43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申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乾隆年间由三庄迁此落户(村名来历见上柳沟)。

毛峪(Máoyù)毛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西南4.1千米,东(里)——柳(枝峪)公路西侧。村民委员会驻地。210 人,3 个姓氏,尹、熊姓居多。总面积 41.46 公顷,耕地 11.54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尹氏支谱碑载:“我尹氏始祖由元季系海东搬迁以来, 居住东莞、 文村、 邵家峪。

高祖于清嘉庆年间徙居茂峪庄。”以吉祥言、地貌取名茂峪。后沿革为现名。

王坪(Wángpíng)王坪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南 3.3 千米,南(麻)——崔(家峪)公路南侧。村民委员会驻地。963 人,12 个姓氏,江、曹姓居多。总面积189.16公顷, 耕地33.9公顷,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相传王氏于明初迁此建村。 又 《曹氏支谱》 载: “吾先祖于明末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沂水县西北乡

长旺社福禄坪峪庄居住。自吾十一世曹兴方,由福禄坪峪庄迁至王坪庄居住。 ” 以姓氏、 地貌取名。

郑家旺(Zhèngjiāwàng)郑家旺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2千米,唐山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425 人,10 个姓氏,郑姓居多。 总面积167.23公顷, 耕地4.66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1961 年前属鞠家河南辖。

据查证,严氏祖于清宣统元年(1909 年)由沂水严家洼迁此定居,时称严家旺。后又以郑氏易名为郑家旺。

史家旺(Shǐjiāwàng)史家旺位于郑家旺北部,与郑家旺组成村民委员会。129 人,8 个姓氏,刘、孙姓居多。耕地8.67公顷。 产玉米、 杂粮、 苹果等。 据查证,史姓于清同治年间(1862 年- 1874 年)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

何家旺(Héjiāwàng)何家旺位于郑家旺和史家旺之间,与郑家旺组成村民委员会。85 人,4 个姓名,何姓居多。

耕地6.33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查证,何氏祖于清光绪年间(1862 年- 1874

年)由东里店迁此看山护坡,遂定居渐成村落。以姓氏、吉祥言取名。

薛家万(Xuējiāwàn)薛家万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东南 3.1 千米,唐山西南麓。南(麻)——崔(家峪)公路北侧。村民委员会驻地。316 人,5 个姓氏,东姓居多。总面积 59.77 公顷,耕地 4.11 公顷,以经营林果业为主。据查证,清乾隆年间(1736年- 1795 年)薛氏迁此定居。数年后张、东二氏迁此。以姓氏、吉祥言取名。

梅家坡(Méijiāpō)梅家坡村位于东里镇政府驻地南2.6千米,唐山西麓,郑家旺之南。317 人,6 个姓氏,梅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63.49 公顷,耕地 6.27 公顷,以林果业为主。产小麦、玉米、地瓜等。据《梅氏祖谱》载:“先祖于清咸丰年间 (1851—1861年) , 由福禄坪峪迁此立村。 ” 以姓氏与地貌取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350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