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九)——大坞镇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九)——大坞镇

滕州各镇村名来历

村名是代表聚落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同时也蕴涵着浓厚历史文化和复杂的民俗传承,与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当大的关系。在聚落形成的过程中,人口由少变多,渐成村庄。

大坞镇: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九)——大坞镇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此即有村,名大吴。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张氏自山西忻州(今忻县)徙此,时村中有泉,水浊名乌泉,村名称大乌。后以“乌”字不雅,以“坞”代之。

政区沿革

大坞旧属滕国辖域。明正统(1436-1449)年间属山东布政司济宁府滕县使相乡羊温社。清朝时,大坞历属于乾四保、仁四社、仁四区,1943年属滕县,1944年8月划归凫山县一区,同时为县政府驻地。1956年,撤凫山县,复属滕县,建大坞区。1958年,建大坞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社为镇。峄庄旧属滕县。1944年划归凫山县彭庄区。1956年,撤凫山县,重归滕县大坞区。1958年6月,撤区,此地建两水泉、峄庄两乡,属大坞工委,同年秋,撤乡入大坞公社。1962年,分出建峄庄公社。1966年5月,撤峄庄公社,所属5个管区建小公社,均属大坞区。1968年,撤大坞区,恢复峄庄公社及原管区建制。1984年3月,改社为乡,同年11月,撤乡设镇。2001年3月,大坞、峄庄两镇合并,设立大坞镇。

大坞

位于滕州西部偏北16.5公里,济枣公路西侧。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此即有村,名大吴;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张氏自山西忻州(今忻县)徙此,时村中有泉,水浊名乌泉,村名改称大乌;后以乌字不雅,更为大坞;1949—1956年为凫山县治所,1956年至今,历为区、社、镇驻地。

东坞

位于大坞东部,济枣公路东侧。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刘、邓二氏来此,于乌泉东建村,名东乌,明末(1628—1644年),改为东坞。

小刘庄

位于大坞南侧,济枣公路之西。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刘氏由山西忻州(今忻县)迁来于刘庄之东建村,取名小刘庄。

邓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邓氏由山西省经鱼台迁滕,辗转数处,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来此建村,名邓庄。

小坞

位于大坞西北1.5公里,济枣公路南侧。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建村,因西北有桥名小白桥,故名白桥村,元至正五年(1345年),知州段氏任期届满寄籍于此,改村名为小吴,明末,更为小乌,后因乌字不雅,以坞取代名小坞。

大刘庄

位于大坞西3.5公里,西与岗头镇七所楼毗邻。明洪武二年(1369年),刘氏自山西临汾经单县来滕辗转迁此建村,名刘家洼,后改称大刘庄。

前岗子

位于大坞西北3公里,小龙河北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仲、刘三氏相继来此,于河岸高地建村,名岗上村,俗称岗子;1949年以村中河沟分界,分前后两村,本村居南,称前岗子。

后岗子

位于大坞西北3.5公里,小龙河北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仲、刘三氏相继来此,于河岸高地建村,名岗上村,俗称岗子;1949年以村中河沟分界,分前后两村,本村居北,称后岗子。

休城

位于大坞东南3.5公里,济枣公路南侧。战国时期(公元前480-222年),此即有村,名休,为齐邑下之地,孟子去齐居休,即此。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楚元王子刘富封休侯,此为休侯封邑治所,故名休城。

任堂

位于大坞东南2.8公里,济枣公路北侧,原名任家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刘氏由山西省来滕经商居此,沿用原名,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任堂。

火神庙

位于大坞东南3.5公里,济枣公路北侧。南宋末年(1279年)建村,名复兴庄,明万历元年(1573年),徐姓迁入,因村前有火神庙,改村以庙名,1966年改为革命村,1982年复称火神庙。

小黄庄

位于大坞东南3.7公里,北沙河之阳。此地原为黄姓庄园。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赵氏由东阳温迁此定居,名为黄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小黄庄。

天水

位于大坞东南3.2公里。此处原已成村,名西休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赵氏由级索迁入,改名赵家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天水。

石楼

位于大坞东南4公里,北沙河之阳。相传,本村为石姓所建,名为石楼。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杨氏迁入,仍名石楼。

大市庄

位于大坞东3.5公里。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特进检校太师兼待中王公,扶父柩迁葬于此,建庐守墓发展成村,名大榆树;明万历末年(1620年),更名为柿庄;天启二年(1622年),魏氏迁入,改为柿庄,明末易名为大市庄。

小市庄

位于大坞东2公里。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孙氏由奎子来柿庄西南里许建村,随成柿庄,明末更为小市庄,1813年称前市庄,1913年复名小市庄。

战河

位于大坞东4.3公里。东南与姜屯镇田园村隔北沙河相望。明洪武六年(1368年),战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因村址近邻北沙河,故名战河。

王寨

位于大坞东4.5公里,东北与姜屯大洪疃接壤。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常氏由鱼台常家店迁此建村,名常家寨,亦称寨里。隆庆末年(1572年),王氏由西辛安迁入,更为王家寨,今称王寨。

和福

位于大坞东北2公里,北界峄庄乡境。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傅二氏来此建村,何姓为尊傅姓,取名雍(拥)傅村,后两姓互让,议为何傅,次以和睦得福之意,改为和福。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九)——大坞镇

东阳温

位于大坞南偏西3公里,休城至望庄公路北侧。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赵氏由赵家坡迁来洋温东1公里建村,随称洋温,后以方位名为东洋温,渐演为阳温;今甘寨、罗寨、尹庄、小李庄、后田庄同属东阳温村委会。

姜庄

位于大坞南1.5公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姜氏由城关沙窝经马楼迁此建村,名姜家庄,今称姜庄。

马楼

位于大坞东南2公里,济枣公路南侧。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马氏自焦村来此建村,时盖有楼房,故名马楼。

大邵庄

位于大坞南3.5公里,望庄至休城公路南侧。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邵氏自望庄邵村来此建村,名邵家庄,1982年因有重名更为大邵庄。

吴楼

位于大坞南4公里,南与级索镇赵坡隔北沙河相望。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氏迁此建村,名王家楼;崇祯年间(1628—1644年),宋氏迁入,其居处名宋家胡同;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吴氏迁此定居,改村名为吴家楼,今称吴楼。

后峄庄

位于滕州西北14公里,小龙河之阳,系峄庄乡政府驻地。宋代(公元960——1279年),栏旗官李氏来此开挖河道,工成后定居于小龙河之阳,因南有伊庄,随称小伊庄;明代中期演为小峄庄,今称后峄庄。

东仓

位于后峄庄东3.1公里,南邻姜屯镇西马厂。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氏来此建村,时因荒草遍野,故取村名为荒庄;后为区别村西之荒庄,本村改称东荒庄,1982年更为东仓。

龙泉

位于后峄庄东北2.2公里,北邻小龙河。明代(1368—1644年),王氏迁此建村,因处小龙河及其支流之间,故名中河村;清初(1644—1661年),张氏迁入,改称张庄,1982年更名为龙泉。

狄庄

位于后峄庄偏北2.4公里,南邻小龙河南支流。此处原为杨氏庄园,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狄氏由微山狄堌堆迁来定居,渐演成村,名为狄庄。

耿庙

位于后峄庄西偏北0.7公里,北邻小龙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狄氏来此建村,因西侧有小庙一座,故取村名为耿庙。

前峄庄

位于后峄庄东1公里,小龙河南支流南岸。元代(1260—1368年),伊氏来此建村,名伊庄;明中期(1460—1552年),郭氏由山西省迁入,以北望峄山之名更名峄庄,后称大峄庄,1939年改为前峄庄。

俭林

位于后峄庄东1.8公里,东南邻姜屯镇境。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俭氏来此建村,名为俭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俭林。

西立里

位于后峄庄西北2.9公里。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羿、陈二氏相继定居于此,因东近栗里村,随称栗里,1937年改为小立里,1949年更为西立里。

东立里

位于后峄庄北2.9公里,凫山之阳,北龙河南岸。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张、汪二氏迁此建村,名为立里。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段氏由小坞迁入,改称栗里,后有刘、孔二氏相继迁来,1937年名大立里,1949年更称东立里。

西桥头

位于后峄庄北1.7公里,跨小龙河两岸。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许氏来此建村,因东有桥头村,随称桥头,后为区分改为西桥头。

东桥头

位于后峄庄北1.8公里,小龙河南岸。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李氏由山西省迁来龙河虎头桥西侧建村,取名桥头,明末(1628—1644年),村西又建一桥头村,本村改为东桥头。

西仓

位于后峄庄西北1.6公里,小龙河北岸。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翟、刘、赵氏等相继迁入,共建成村,时因荒草遍野,故取村名为荒庄,乾隆年间,村东又建一荒庄,本村改称西荒庄,1982年更名为西仓。

东郝楼

位于后峄庄北3.7公里,界河南侧,东邻界河镇徐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郝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故取村名为郝家楼。清初,为区别村西之郝家楼,本村改名为东郝家楼,今称东郝楼。

西郝楼

位于后峄庄北3.7公里,界河南侧。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数姓迁此聚居成村,以郝姓区村名为郝家楼,后为与其东部郝家楼对应,本村改称西郝家楼,今称西郝楼。

任山

位于后峄庄西北6公里,任山之阳。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王氏迁此建村,名王山庄,既有任姓迁入,改称任山庄,1949年村分为二,本村偏北,称任上村,今称任山。

任前

位于后峄庄西北6.1公里,北依任山。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王氏迁此建村,名王山庄,既有任姓迁入,改称任山庄,1949年村分为二,本村偏南,称任下村,1970年,更为任前。

池头集

位于后峄庄西偏北7公里,界河北岸。元代(1260—1368年),此处既已成村,名十里杏花村,一度称为万安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因村中有泉水汇集成塘,且设有集市,故更村名为池头集。

洪山口

位于后峄庄西北7.2公里,北邻邹县境。明中期(1460—1552年),邵氏来染山东南麓建村,名老牛腰,1958年改称老龙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于氏迁来爷娘庙旁建村,名染山庙,1949年更为于山,清中期(1733—1822年)。周氏由姚庄迁染山南麓建村,名周山,三村为一个行政村,名洪山口。

望凫

位于后峄庄西偏北6公里,济枣公路穿村而过。明初(1368—1398年),张、王二氏迁此建村,因王氏居官,村称王府,后改望凫,清嘉庆年间更为前望凫;清初(1644—1661年),赵氏来望凫庄北侧建村,名后望凫,同期,另一赵氏由土山来望凫庄西建村,名西望凫,后有王氏来望凫西南建村,名西南望凫,嘉庆年间(1796—1820年),屈氏迁望凫庄北建村,名屈庄,五村为一个行政村,名望凫。

西土山

位于后峄庄西北5.9公里,北依土山。明代中期(1460—1552年),刘、赵二氏来此建村,以近之山名称土山庄,1982年更名为土山。

杨林

位于后峄庄西北4.8公里,界河之阳。清中期(1733—1822年),杨、刁、马等氏迁此,为杨家护林,渐至成村,名杨家林,今称杨林。

西韩庄

位于后峄庄西北4.6公里,界河之阳。南宋时期(1127—1279年),韩氏迁此建村,名韩家庄;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朱氏由徐州迁入,后更名为西韩庄。

单庄

位于后峄庄北4.8公里,北依大山,南近界河。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单氏迁至大山坳建村,名大山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村毁于山洪,乃迁移至山前今址,重建新居,取名单庄。

东韩庄

位于后峄庄北4.7公里,界河北侧。元泰定年间(1324—1328年),韩氏迁此建村,名韩家庄,后为区别村西之韩家庄,本村称东韩庄。

雷山

位于后峄庄西北5.9公里,雷山南麓。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朱二氏迁此建村,因北依雷山,名雷山庄,今称雷庄。

满连庄

位于后峄庄西北3.4公里,界河南侧。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数姓迁此建村,时野生马兰遍布,故名马兰庄,后渐演为满连庄。

袁村

位于后峄庄西5公里,济枣公里东侧。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933年)建村,名汉园,亦名汉疃;后袁氏由河南陈州经青、兖、二州于洪武二年(1369年)迁来,改村名为贤庄,不久有改为袁家庄,1949年更为袁村,村内现分为袁北、袁前两个村民委员会。

两水泉

位于后峄庄偏北2.8公里,小龙河北支流横贯村中。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徐氏自山西省迁来凉水泉西侧建村,村以泉名,后渐演为两水泉,现村内设有两水泉东、西、南三个村民委员会。

牟庄

位于后峄庄西北4.6公里,界河南岸。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韩氏居此,不久徙出,继有牟、段、董等氏迁来,议取村名为牟庄。

苗庄

位于后峄庄西北4.1公里,界河南岸。明代中期(1460——1552年),苗、裴等氏迁此建村,取村名为苗庄,沿用至今。

柳园

位于后峄庄西北3.3公里。相传,元代此处既有村庄,名东、西庄户顶,明初毁于战火;清顺治十年(1653年),姜、何二氏迁此故址建村,名柳园,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胡氏迁入,更为胡楼,1982年因重名,复称柳园。

滕州各镇村名的来历之(九)——大坞镇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10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