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孟氏家风家教的继承与弘杨

孟氏家风家教的继承与弘杨

两千多年岁月变迁,这位圣贤的影响从未淡去,孟子思想的璀璨光芒照耀着这座千年古城,古老的文明启迪着蓬勃的新生。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春日的一抹阳光浸润着满庭梨花的幽香,静静地洒进古朴的庭院,如水的时光斑驳了眼前的石碑,仿佛在讲述一段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三迁择邻

  孟子年少时,孟家原在一处墓地附近,孟子“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子读书中道而辍,正在织布的孟母挥刀割断了辛苦织就的布,并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智,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教育孟子贵在有恒,不可半途而废,孟子自此“旦夕勤学不息”,“遂成天下名儒”。

  传家世守三迁训。孟母“三迁择邻”“断织教子”不仅成就了一代亚圣,而且对孟氏家风的形成也影响深远。孟氏家志曰《三迁志》,从明朝嘉靖年间至清朝光绪年间,凡六修。志名“三迁”,因为“孟子作圣之功,由于母氏蒙养之正”。母教文化已经深入孟氏家族成员的血液中,甚至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家风是随着家族的兴起而形成的。孟氏家族以孟子著称,也随着孟子地位的提升而日益受到尊崇。自宋代开始,孟子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南宋朱熹将《孟子》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并列为“四书”,取代了“五经”成为新的儒学经典。孟子后人以《孟子》一书作为修身立业之本,孟氏家族历代名人辈出,乃至孟氏家风的形成,也与《孟子》一书关系密切。

  七篇贻矩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七篇”指的就是《孟子》一书由《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等七个篇章构成。雍正在继位的第三年,为孟府亲书“七篇贻矩”匾额,意思是要求孟氏后人要以“七篇”作为修身处事、励志为人的规矩。

  孟子第76代嫡孙 孟令继:

  第一,先祖孟子上承孔子思想的统绪,下启宋明理学的端倪,继往开来,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在“七篇”当中记载了孟子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和思想学说,总共有三万五千多字,包含了修身、持家、处事、报国的谆谆教诲。第二,作为我国比较大的家族,千百年来,孟氏后裔人丁兴旺,虽然分散居住于大江南北及海外,但都以“七篇”作为传家处世的祖训箴言。雍正题写的“七篇贻矩”匾额,也有对孟氏后人以“七篇”为家规家训的赞许之意。第三,特别是亚圣府,更是以“气养浩然”“居仁由义”“规矩之道”作为家规家训传承至今。“气养浩然”指的是养正气,敢担当;“居仁由义”指的是行仁义,明是非;“规矩之道”指循规矩,知廉耻,这些里面都包含了我们先祖的智慧。

  一、气养浩然(养正气 敢担当)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养浩然之气”的信仰和追求影响着孟氏子孙。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子第三十三代后裔,以“浩然之气”取名,可见他终生的追求从未离开孟子的教诲。孟浩然少年时就尚气节、重义气,没有哗众之心、不存媚世之态,为开元诗坛开创了新气象。

  孟庙是后人祭祀孟子的地方,庙内古木森蔚,碑碣林立,千百年来这些古树青翠翁郁,气势雄伟,仿佛时时体现着“大丈夫”的浩然正气,这种正气在现实中体现为担当精神。

  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百姓贫穷困顿,颠沛流离,面对这些,孟子高呼“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正气凛然,为民请命。孟子敢于担当的精神也砥砺着每一个孟氏子孙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不畏艰难、前仆后继。

  二、居仁由义(行仁义 明是非)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要求后人行仁义之道,秉持道义的节操,在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时,为了心中的公正道义,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明是非,就是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一种符合仁义要求的判断,才能算做大智慧。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来:

  先义后利,义高于利,这个价值观是贯穿整个《孟子》七篇的一个重要思想。任何时候道义都应该放在第一位,私义私利不能放在道义的前面,这个价值的顺序不能颠倒。孟子这个“义利观”是针对官员讲的。对于官员、对于有公共职务的人来讲,这个道义必须放到前面。

  三、规矩之道(循规矩 知廉耻)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氏家训中的规矩之道,引导、激励着孟氏子孙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变迁中,都要时刻铭记祖先的训诲,秉持珠规玉矩,行人间正道。

  晋代孟漏,布衣蔬食,隐居山林,权臣桓温登门造访亦不为所动,安贫乐道不移其志。

  千百年来,孟氏后人以“气养浩然”“居仁由义”“规矩之道”作为祖训族规,努力践行,为孟氏家族家风流传,也为中华民族连绵不辍的文化血脉传承,始终不懈地努力着。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 王志民:

  孟子的家训实际上渗透、贯穿在《孟子》这本书中。孟子跟他的弟子谈,跟其他的人论辩,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修养道德,怎么养浩然之气……这些既是他思想主张的宣扬,也是他家风家训的一种体现。当然,《孟子》这本书不是专门来教育孩子的,专门进行家庭教育的。(孟子)他有非常高远的理想,就是关怀国家命运、关怀民生和社会,然后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觉得要像孟子一样有这种理想,而且要为这种理想百折不挠地去奋斗、去追求,这样,我们这个社会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也是孟子所理想的社会。

  泽被后世

  元代邹县知县在《谒孟庙》诗中写到:“雨苔寂寂迷书屋,秋谷离离满墓田。今日丹青重绘画,邑人犹说子孙贤。”

  “邑人犹说子孙贤”,子孙的贤良离不开《孟子》七篇的影响,其中的诸多至理箴言成为孟氏后人为人处世、为官为商的金科玉律。

  《孟子》七篇治国为政的主张和理念中,廉政被列为治国安邦之要务,并成为历朝历代为官的座右铭。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将《孟子》七篇刻石勒经,同时立《戒石铭》训示百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孟子第六十九代孙孟洛川,是孟氏后裔实践诚信理念实现巨大商业成功的代表。孟洛川亦儒亦商,严守祖训,他为“瑞蚨祥”立下“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店训,设义仓,修文庙,设义学,捐衣施粥并捐资协修《山东通志》,因此博得慈善家的称号,被誉为“一孟皆善”。

  置身孟庙宁静的小院里,徘徊在高俊挺拔的松柏下,仿佛依然能够听到到孟子那些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

  如今,一块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的“仁廉公勤”官箴碑,在孟庙内静静矗立着,警示为官为政要符合“仁廉公勤”的标准。其中碑文“右廉箴”中写道:“惟士之廉,苟一毫之点污,为终身之玷缺。”意思就是为官者的廉洁,如果有丝毫的玷污,就会成为终身的污点和缺憾。“仁廉公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孟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颜炳罡:

  “仁廉公勤”在孟子的思想当中都能找到原型。儒家特别强调为官要仁爱百姓,“为人君,止于仁”,你做领导就应该以仁爱之心,以高度的同情心,来关怀、关心百姓,体恤百姓,为官不仁就不足以为官。“廉”,大家都知道,是为官最重要的守则之一。我觉得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廉就是廉洁,为官要清正,为官不要贪,这个东西就是廉;另一方面,廉就是要方正,要有自己的原则,要有自己的担当,要有自己的坚持,要有棱角。“公”,就是要凭着良心去做官,做事要公平、要公允,要“大公无私”,公平地对待你所要处理的事情,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百姓、每一个下属,公平地对待你的上司,这也是为官的一个基本要求。“勤”,如果做官惰政,那一事无成,只有勤政才能够兴一方之政,才能够给一方的百姓带来好处,谋来利益。

  孟府大门上悬挂着一副楹联:

  始祖宪主勋劳大,

  元宗亚圣道脉长。

  这既是对孟子的尊崇,更是对孟氏家风家教的继承与弘扬。

  千年以下,浩气长存。孟子以母教作圣,子孙以传承是继。这是历史的佳话,更是现实的明镜。孟子有言:“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国家、家庭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好的家风才能不断为高尚的家国情怀培基固本,让清廉的思想脉络源源流长。

孟子第六十九代孙孟继锋

孟子第七十四代孙孟繁武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2572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