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蜡像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南京浦口老火车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饱蘸父子情的《背影》

提起近代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人们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学课本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

不少读者,正是通过《背影》这个似嫌沉重的文学符号,重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朱自清。

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朱大师散文代表佳作《背影》诞生的背后,居然隐藏着一段堪比“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的复杂“宅斗”呢?

宅斗剧往往发生在古代或近代那些贵族、乡绅的深宅大院里,由于妻妾成群、嫡庶有别,这些大家族被分成好几支,难免为财产、权利发生明争暗斗,经常酿成惊心动魄的“宅斗”场面。

1 从朱自清祖辈开始,大家庭的宅斗就已“拉开序幕”,朱自清的爷爷为此离家远遁他乡。

说到朱门家事,看似简单,可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一笔带过,实则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一天一夜都讲不完。

朱自清的高祖原来姓余,叫余月笙,浙江绍兴人,为何曾祖改名姓“朱”呢?

这里面还有个令人唏嘘感叹的小故事。

朱自清高祖余月笙离开家乡到扬州做官,本来家里太平无事。且说有一天,遇见了高兴事情,不由豪饮贪杯喝大发了,身子一栽楞失去了平衡,不慎从甘泉的衙门楼上坠地身亡。听闻丈夫天降噩耗,感情颇深的夫人悲痛欲绝,情绪失控,也突然跳楼追随丈夫而去,唯独撇下了孤苦伶仃的独子——余子擎,也就是朱自清的曾祖。

余月笙的好友兼同事朱氏,看到余子擎可怜,就发善心收养了他。为了生存下去,余子擎不得不改名朱子擎,随养父回到了苏北涟水老家。

朱子擎入仕途之后,官运亨通,职位不低,便找了门当户对的当地首富乔氏之女,乔氏嫁女带去了一笔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丰厚嫁妆——花粉田800亩。

朱子擎有了儿子之后,专门起名“则余”,教育儿子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宗。

朱则余就是朱自清的祖父,后来娶了绍兴著名师爷周明甫的女儿周绮桐,生下了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也就是《背影》中的主人公)。

按说,对朱则余而言,他已是第二代姓朱了,但是在入家谱这个问题,却遭到了朱姓老家山阴朱氏大家族人的普遍反对,认为他们是外来户,不是货真价实的本族人,另外朱则余家产丰厚、官运亨通,更是引起了朱家族人的眼红和敌视,认为是他们粘了老朱家的光,瓜分了家族资源,开始明里暗里不断挑起事端,故意制造麻烦,目的是同仇敌忾,侵吞朱则余的殷实丰厚、叫人眼红的家产。

面对无处不在、庞大的朱家族人中老少爷们冷漠的目光,不断纠缠、沆瀣一气、寻衅滋事,朱则余心灰意冷,痛苦不堪,为了躲避族人的骚扰,不再让自己的子孙跟着受罪,朱则余无奈之余将儿子一家全部带走,光绪年间,来到江苏海州,做了十几年的承审官,从此远离朱家族人,一辈子再也没有踏回老家一步。

然而,这导致朱氏族人的阴谋得逞,趁机瓜分霸占了朱则余老家数量可观的田地房产。

等于是朱则余在大家族的“宅斗”中,铩羽而归,损失惨重。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武仲谦与父亲、子女在一起的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雕像

2朱自清父亲的家庭宅斗也不消停,导致意外丢官,家道中落。

朱自清的父亲出身官宦之家,朱自清3岁的时候,他被派到苏北高邮的邵伯镇当盐税官;朱自清6岁的时候,朱父把家搬到了扬州,自己先是到江西做了几年官,后又出任颇有油水的肥差——扬州宝应县厘捐局局长。

朱父虽然多年宦海沉浮、为人精明强干,但是颇沾染了些封建社会的不良习惯,他自命清高,爱讲排场,家中虽有结发妻子(朱自清母亲),可外面仍然是讨偏房、娶妾室不断,导致大家庭里宅斗不断,空耗了财力和元气。

1910年,朱鸿钧在出任宝应厘捐局局长时,讨了几房姨太太。 有道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祸事就出在朱自清提到的庶母(淮安籍姨太)潘氏身上。

潘氏比朱母大4岁,为人精明、跋扈,喜欢耍弄诡计、挑逗是非,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很不安宁。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朱父并未汲取教训,在纳妾方面有所收敛。恰恰相反,在出任徐州榷运局长时,又娶了几房姨太太。这类敏感事情犹如“纸里怎能包住火”,很快传到了“得理不饶人、无理闹三分”的潘姨太耳朵里。她听闻此事,怒不可遏,只身跑到徐州榷运局长衙门大闹一场,搞得朱父名声狼藉,尴尬不已,社会上更是传的风言风语,沸沸扬扬。

1917年岁末,朱父承受不住压力山大,将新纳的姨太太打发回家,以平息社会舆论和各种传言。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快上级发怒,怪罪下来,朱父因此丢了养家糊口的差事,加之朱父息事宁人,大手大脚,不惜钱财打发几房姨太太,搞得多年积蓄耗尽,以至于家务事处理消停时,家庭账目上赫然出现了“财政赤字”,账上不仅没有了余钱,反倒外欠500块大洋。

屋漏偏遇连阴雨,这件大事对家庭打击太大,朱自清的祖母受不了袭来的接二连三祸端,撒手人寰。朱自清父亲,东拼西凑,才把母亲丧事办完,家中已是处境艰难,每况愈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14个春秋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家庭合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雕像

3朱自清成家后,封建大家庭内的“宅斗”仍然是时断时续,让他颇伤脑筋。

1916年夏,18岁的朱自清中学毕业后,一举考入国立北京大学。

喜讯传来,满脑子旧思想的朱父,决定立即筹办朱自清的婚事,臆想以“喜上加喜”的独特方式,彻底扭转朱家多年摆脱不掉厄运之阴影。

1916年12月15日,作为朱家长子长孙的朱自清与扬州城名医武威三之女武仲谦喜结良缘(需要说明的是,朱自清上面曾有两个哥哥,单未成年就早早夭折,因此排行老三的朱自清成了长子长孙)。

模样周正、性格开朗的江南女子武仲谦,是个相夫教子型的难得贤妻良母,刚结婚时,朱自清在北大读书,手头拮据,她就变卖了陪嫁的金镯子,给丈夫补贴学费。甚至遇到兵荒马乱,拖家带口逃命之时,她始终坚持带着朱自清的一箱箱宝贝疙瘩(书籍)逃命,舍不得丢弃。

然而,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武仲谦却很受婆母的刁难和脾气。

为了丈夫,妻子还是受了不少冤枉气。朱自清母亲是喜爱这个媳妇的,但她毕竟是没有读过书的旧式妇女,见识浅又口无遮拦。她把家庭的败落归咎于媳妇的爱笑,吓得媳妇禁喏寒蝉,而且她把嘴边,四处张扬,弄得媳妇无地自容。她耳根拨弄,担心有朝一日媳妇会爬到自己头上,而对朱自清从扬州八中辞职出走,婆婆又怀疑是受了她的挑唆。那时,仲谦的父亲已经继娶,继母待她不好,家中如同冰窖一样,可是为了孩子,为了丈夫,仲谦忍气吞声,在冰窖子里足足住了三个月(姜建所著《朱自清》)。

武仲谦对待这些横加指责,逆来顺受,从不在朱自清面前发牢骚,而是将泪水默默吞进肚子里,其胸怀雅量,常令人感动。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1916年,朱自清考上北京大学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与妻子武仲谦

4其实,散文名篇《背影》诞生前,朱自清与父亲产生不小的隔阂代沟,甚至两年间不相往来,不闻不问。

造成父子反目的导火索,就是朱自清以妻子武仲谦为原型,创作发表的反封建小说《笑的历程》。

1923年,朱自清写了小说《笑的历程》。小说主人公小招未嫁之前,生活父母的身边,自由自在的快乐。

然而,从小不受拘束,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自打嫁到破落的封建专制的婆家(暗讽喻朱家),她一下子跌落低谷。

作为人妻要贤慧,作为人母充满疼爱,吃尽辛苦不说,还得忍受公婆的冷眼(指封建旧思想的朱父、朱母)。

朱自清的这篇小说对老式的家庭、传统道德进行了无情的大胆抨击,女主人公小招的遭遇,就是活脱脱以妻子武仲谦为原型的。

小说发表之后,牢记古训“家丑不可外扬”的父亲朱鸿钧偶然读后,暴跳如雷,火冒三丈,大闹一场。

由于朱自清常年在外,受到各种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长子,养成倔犟的脾气,父子俩对待事物的观点不同,年龄产生的代沟,使矛盾进一步加深。父子间赌气之下,采取冷战,不再讲话,由于缺乏中间人协调,导致这种互不往来,不闻不问的僵局,一过就是两年多的时间,直至《背影》的诞生。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背影》诞生地南京浦口火车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背影》插图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和林徽因、梁思成等著名教授的合影

5多年父子成兄弟,为何一篇《背影》让横亘在父子间的坚冰瞬间消融?

1925年,朱自清回清华大学任教。此前朱自清回老家与父亲一起办完了祖母的丧事,目睹家中的衰落的巨变,他不由得百感交集,父子间因《笑的历程》产生的隔膜坚冰,也开始发生了悄悄地微妙变化。

当时的父亲要到南京去谋新差事,朱自清也要离家去北京教书,父子俩正好有段同行。朱自清坐船渡去浦口,要赶下午的火车,父亲刚到南京,事务繁忙,本来说好是不去送儿子的。

然而“子行千里父担忧”,尽管有矛盾误解,可血浓于水的父子之情,最终还是让父亲放心不下,决定在百忙中抽时间去送一趟长子朱自清。

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变故和身为人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横亘在父子俩心中的坚冰正一点点融化。

父爱如山,不管怎么吵,父亲心里由衷还是格外惦记这个有出息长子的。

父亲陪伴朱自清将行李送上火车,朱自清将父亲送他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父亲一再叮嘱他路上要多留神,小心一点,“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父亲的细致入微,关怀备至,一转以前严父的风格,令朱自清心中顿时暖意融融。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此时,横亘在父子之间的坚冰,已被热乎乎的真挚父子情消融、化解,烟消云散。

朱自清发现了感人的力量,他感受到父亲的内心世界,一种发自真心的如山父爱!

尽管两年不见,老父亲还是主动提笔给北京的他,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乏伤感地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接到父亲的来信,一瞬间百感交集,泪眼模糊。

在晶莹的泪光中,父亲又闪现出: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凝固成刻画在人们心中一个感人的难忘瞬间,影响和触动了无数国人的心弦,更成为经久传颂、感人至深的近代散文不朽名篇。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撰文予以高度评价: “《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曾在清华任教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教师在讲授中学课本上的散文名篇《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背影》插图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诞生背后,居然有一段堪比“知否”的宅斗

朱自清的《背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参考文献:《朱自清》、《背影》、《追忆朱自清》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103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