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近日,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联合发布《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公示》,其中,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榜上有名,为广东唯一入选的县。

作为著名的世界客都,梅县是汉族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地。3月30日,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的通知,梅县区府办函〔2022〕21号。据梅县透露,梅县区共有中国传统村落24个、位居全省首位,传统民居2428座,保存较好的围龙屋639座。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梅县探索传统村落与文化等综合资源

联动可持续发展模式

每一座乡村的背后,都蕴藏着数段家族的历史,每座古村落的格局,都是村民千百年择优而居的生存状态;每座古村居聚落的形态,都饱含着祖先生存的智慧。

梅县何以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全国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梅县在古村落连片保护利用方面有何经验?

梅县住建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梅县区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强基、造血、铸魂,探索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可持续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动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体两面”。唯有在保护中活化、活化中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方能变输血为造血,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体系

连片实现乡村振兴示范作用

南都记者从《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中了解到,梅县结合24个传统村落的特点、空间格局和历史文化、保护发展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制定了持续有效的工作机制。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桥溪村 摄影:陈东喜

当前,梅县第一至四批15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已基本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有明显改善,传统建筑和民居得到了修缮和保护。第五批9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已初步编制完成,待审批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依据。

梅县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体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使梅县区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建筑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据介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及发挥连片带动优势。如以传统村落为节点,连点串线成片,充分发挥片区内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实现资源规模化,带动周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连片实现乡村振兴示范作用。

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中,梅县将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分阶段稳步推进。明确3年总任务和分年度任务,包括具体的任务内容、规模等信息。该项工作重点做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加以修缮作为示范,同时开展室内装饰改造和立面整治示范;重视历史环境要素的修复,从“系统开发为目标,重点保护为前提”出发,着力改善传统村落核心区域的及周边环境,对历史文化要素进行修缮;加强对传统村落内的基础设施,街道、排污、排水、供水设施进行修复,同时开展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对主要地段、房屋及公共场地、门坪、池塘、公厕等进行治理,确保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提升,对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进行质量评估分析,确定修缮计划。对村民的旧房屋进行造册登记,村民不得自行拆毁、改建;加强对公共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建设,成立环卫队,安排保洁员专职负责传统村落内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确保村落内环境整洁、优美;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好古村落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规范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做好民俗活动表演的传承和发展。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桥溪村 摄影:陈东喜

南都记者了解到,《工作机制》中还提到,由梅县区财政局作为责任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保护历史建筑:争取各方面的建设资金,设立专项资金专户、专款用于传统村落各类建筑的保护、维修、整治、修复。同时鼓励居民自己修缮房屋,政府给予适当补助。”

梅县区文广旅局作为责任单位,则要求“通过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在传承和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利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开发打造成旅游项目,增加传统村落的知名度,将传统村落连成一线,创建古村落旅游专线,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保护,更有效地促进梅县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传承,利用增益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梅县模式1.0”

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机制

通过不断强基、造血、铸魂,梅县区已集中资源打造了丙村、雁洋、松口等一批示范样板,形成了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产业等综合资源联动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中国最美县域、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等荣誉,探索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梅县模式1.0”。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桥溪村 摄影:陈东喜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桥溪村 摄影:陈东喜

以产业为带动,如桥溪自然村、侨乡村这般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案例,在梅县区还有很多:桥溪村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极富客家民俗旅游的开发潜力和价值;还有“客家阿房宫”之称的丙村温公祠,修缮后变成研究客家古民居的“博物馆”;乡贤返乡将松口圳头村仁寿庄围龙屋打造成为网红民宿,实现以屋养屋续文脉。

传统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做好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做到活态保护,梅县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保护资金仍缺乏、产权人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的观念缺失、传承古村落文化的本土人才断层等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接下来,梅县区以申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为契机,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做到稳保护、促传承;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机制,做到亮特色、促发展;集中连片形成合力,带动辐射周边发展,做到强示范、促全域。

【案例】

茶山村:

村民自发筹资50多万元

修复有着486年历史的黄姓宗祠

2012年,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获批成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获得中央专项资金300 万。以此为契机,水车镇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保护规划方案,并多方筹资推进该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通过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传统村落保护与村民改善生活条件之间的矛盾得以破解,村民的主体意识被进一步激发,大家还自发筹资50多万元修复有着486年历史的黄姓宗祠——绍德堂。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茶山村是水车镇灯塔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存34座传统古民居,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居住茶山村的原住民表示很幸福,“比城里人还幸福”。这种感受主要是来源于身边乡居环境的变好、变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广场有了,既有乡村原来的风貌,又有整洁干净的“现代感”。

2014年,梅县区就制定出台了《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2015年,又成立了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1月,梅县区印发《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在传统建筑维修改善、村落保护用地征收、村落产业发展、组织工作机制等方面持续进行探索。

在夯实组织机制保障的基础上,梅县区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村落风貌管控、建筑风格管控,提升村落规划设计、民居建筑设计水平,避免“插花”混建和私搭乱建。同时,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原住民等多元保护主体参与资金筹集、方案设计等工作,凝聚保护合力。

至目前,茶山村等 15 个传统村落均已获中央专项资金(300 万元)支持,对村内主要传统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总体实施情况较好。

桥溪村:

古村得到“原汁原味”保护开发

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

梅县区根据传统村落分布及道路交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节点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挖掘村落核心优势,着力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叶帅故里·客侨风韵”传统村落。

在2012年,桥溪村成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同年,梅县区引进广东宝丽华集团投资6000多万元,对其进行“修旧如旧”式的保护开发,打造了桥溪古韵景点,实现了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文明梅县”官微透露,桥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2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9万元。这些年来,桥溪古村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开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桥溪古韵”也成了闻名遐迩、令游客乐不思归旅游项目。

桥溪村位于雁南飞茶田以东4公里的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村庄四面环山,东面五指峰,南面笠鸃顶,西面义安寨,北面香炉峰。

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居山”,这成了当地村民的“规划”的哲学,桥溪村内各种形式近二十座客家民居建筑,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每座古建筑之间以石路连接,房前屋后都栽种着果树、蔬菜。

据梅州文广旅局介绍,桥溪村位于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以东4公里;距梅城38公里,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继善楼是由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继善楼 摄影 陈东喜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桥溪村 摄影:陈东喜

另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庆楼,该楼约有110年历史;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22间,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围龙式建筑,其建筑结构在传统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别具一格;在粤东客家地区极为少见。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善庆楼

3年前,原是广州某旅行社的导游“花开”返乡创业,这3年来,他感受着家乡乡村的巨变,尤其是“桥溪村”,之前在广州带团时也多次到访桥溪村。在这位专业导游看来,“桥溪村是一个古村旅游开发的典型示范,山清水秀,古村保存完好,且有原住居民,保留着传统客家习俗。开发为旅游景区之后,道路及基础设施变好了,游客坐景区电瓶车进出,避免各种拥堵,溪水也很清澈,有田园菜地,有人间烟火。”

侨乡村:

引导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参与

发展观光体验型乡村游

客家人“去国怀乡”的家国情怀在客家乡村中尤可清晰看到,外出华侨在事业有成后秉承客家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往往会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光宗耀祖,小小的侨乡村因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村庄,至今拥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116座,其中客家围龙屋38座,被誉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为盘活这些历史人文“资产”,侨乡村以承拍《红色娘子军》《孝女彩金》电影及承办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梅县峰会为契机,成立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以户为单位入股参与,发展观光体验型乡村游。

侨乡村位于梅县区南口镇,其历史俨然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的历史;还是古风蕴藉的乡村,从这里走出了近代的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等一批华侨企业家,培养出了现代世界著名化学量子专家潘毓刚博士、经济学家潘汝瑶教授等。

近年来,侨乡村“因时制宜”,组织了诸多主题活动,如花灯节、赴圩节、户外亲子活动等,既利用了当地山水田园风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又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模式。

据梅县介绍,随着游客量大量增加,侨乡村成立了“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户为单位进行入股参与,激活了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合作社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模式进行运作,引进公司发展培育火龙果、杨桃、水果玉米、精品水稻等优质农业。同时盘活古民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让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

大黄村:

金柚产业提质升级

传统村落成远近闻名“亿元村”

梅县区松口镇(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大黄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还是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的主会场。在全力抓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同时,大黄村也瞄准传统优势金柚产业。该村党支部(2018年升级为村党委)牵头整合全村28家金柚合作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1000多万元,成立大黄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成占地300亩的金柚产业园,形成抱团发展的新局面。

广东唯一入选!梅县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区

此后,依托广东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契机,该村金柚产业不断提质升级,加上2018年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庆祝活动,这个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另外,大黄村在文物保护方面也颇有建树。

9年前,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丘哲的故居(喆庐),还是一座年久失修、被当做仓库使用的老房子。为了让喆庐更好地承担传承弘扬爱国精神这一历史使命,2013年丘哲子女以自筹资金的形式,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喆庐进行修缮,并重新收集补充整理资料,在二楼布展设立丘哲纪念馆,取名为“思哲堂”。

据记载,丘哲曾在松口与谢逸桥等开办松口体育学堂,把学堂办成为宣传同盟会政治主张、训练骨干人才的场所。他还利用松口任教的机会,在松口镇开设“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秘密联系的据点。

修缮后的喆庐重新焕发出昔日的独特魅力,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党员教育基地,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真正发挥了教育后人的作用。

让乡村留得住乡愁,让村民看得见发展,大黄村是梅县区全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课题组

统筹: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1615.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