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百家姓》前世今生(二十六)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世今生(二十六)

段【姓氏起源】

段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

春秋初年,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在其母姜氏睡梦中生下,所以取名寤生。姜氏以为怪,不大喜欢他;二儿子名段,长大后生得一表人才,面如敷粉且又多力,很讨姜氏的喜欢,就生偏心想立段为世子。但郑武公以长幼为序没有答应。

郑武公去世后,寤生即位,是为郑庄公。后来其母姜氏就逼庄公把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市)封给了段,人称京城太叔或太叔段。太叔段自恃母爱,公开招兵买马企图夺哥哥之位。群臣都为庄公担心,庄公却以母爱幼弟为由不予理会。其实他心中早已有数,故作糊涂,以促使太叔段的野心暴露,以便除之有名。

太叔段果然中计,在他即将行动时,早已有备的郑庄公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突然袭击京城,太叔段只得逃入共国(今河南省辉县),所以又称共叔段。太叔段死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即为段氏。

【全国的分布】

早期段姓以陕西、甘肃一带繁衍最旺,以后段姓大致以此二地为主迁地,扩播四方。魏晋南北朝之际,段姓或因仕宦,或因避战乱而迁往各地;唐代段姓仍以北方人口居多;明代有山西大槐树籍段姓迁于山东、河南、河甘肃、陕西等地;到了清代,段姓无大规模迁徙之举,各地段姓繁衍平稳。今日段姓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为魏国才士。他潜学守道,深受魏文侯敬重。据传文侯每过段干木家门,定站立伏于车前横木,以示尊敬。

段成式:字柯古,唐代临淄人,唐朝文学家。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其中他所著的《酉阳杂俎》,被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

段玉裁: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省金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训诂家。著有《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等书。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近代皖系军阀首领。曾任提督、国务总理等职。1936年病逝于上海。

【姓氏文化】

大理段氏

云南大理段氏,是段姓里面的代表。

段姓在云南经历的时间很长,最早是在汉代,以后大理段氏自称是共叔段的后裔。来到云南以后,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后来南诏大臣段思平在云南开创了大理国,他就变成了大理国的第一任国王。一直到段兴智才结束,前后历经有200多年的时间。

元世祖忽必烈征服云南后接管了大理国,大理国的国王这一支段氏家族就变成了总管。大理总管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总管段姓家族分成了几个支系:一个支系去了陕西的雁门关,一个支系到了腾冲、保山一带,一个支系到了临安一带,还有一个支系到了云龙,另外一个支系到了剑川。

在云南白族中有很多人姓段,因段氏祖先做过大理国王,而且其中有9位国王以帝为僧,流传下来了很多传奇的故事,大理段氏因此声名显赫。

【名人事迹】

段功与阿盖公主

大理第十世总管段功的妻子,是元朝末年镇守云南的蒙古王爷梁王巴匝拉瓦尔的女儿阿盖公主。

元顺帝至正年间,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出兵攻打云南,梁王屡战屡败,云南诸郡失去控制。后来段功发兵相助梁王,并打败了明玉珍的红巾军。梁王为感谢段功救驾的功劳,上奏朝廷封段功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并将其女阿盖许配给段功为妻。段功与阿盖公主成婚以后,夫妻两人恩爱有佳,感情十分融洽。

元朝统治时期,梁王因听信小人的谗言,怀疑段功有谋反之心,于是想将他铲除。他逼迫自己的女儿阿盖去毒杀丈夫,但是阿盖不忍心下手,反把机密告诉丈夫,劝段功马上回大理。段功宁死不肯离开阿盖,结果遭到梁王杀害。阿盖公主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后郁郁而终。

后来,郭沫若根据段功与阿盖公主这一动人的故事,编写了历史剧《孔雀胆》。

《百家姓》前世今生(二十六)

侯【姓氏起源】

侯姓源于黄帝轩辕氏姬姓的后代。周成王小弟唐叔虞的封国为晋,而侯氏正是出自晋国的公族。到了春秋末期,晋武公杀掉了晋国的国君晋哀侯和他的弟弟。后来他们的后代逃往他国,便以祖先的爵位为姓,是为侯姓。

侯氏中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少数民族中,原为复姓侯莫陈氏,后来将其改为单姓侯氏。

【全国的分布】

侯姓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西省境内,在其发展繁衍过程中,很快就播迁到河北等地。秦汉之际,在今河北省的中西部地区,侯姓成为当地的盛族;西晋至南北朝时期,侯姓迁居到四川、广东、内蒙、辽宁等地;宋明时期,侯姓的聚居点已遍布今湖南、湖北、浙江、广西等地;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地区侯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地区。如今,尤以河南、湖南、安徽、辽宁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侯显: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活动家、外交家。在促进中国和亚洲各国交流经济、文化方面及民族关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侯恂:字大真,号若谷,河南商丘人,明代户部尚书。曾任兵部侍郎等职,后来朝廷中发生政变,被捕入狱。崇祯九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以按兵不救之罪遭到陷害。

侯芝:字香叶,号香叶阁主人,修月阁主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著名女文学家。她写的许多词流传于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再生缘》。

【姓氏文化】

上谷堂

由于侯姓人主要发源于今山西、河南等地,所以在早期也以北方为中心发展、繁衍。汉朝末年,出自共叔段和侯宣多之后的侯姓人因故迁居到了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子孙世代留居,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强宗大族。

后来上谷被列作“郡望”,于是侯氏大多以“上谷”为堂号纪念族望。客家人的祖屋灯笼上都会书写“上谷堂”三个字,祖屋大门对联一般会写“乡贤世泽,上谷家声”,纪念梅州乡贤侯姓开基祖安国公。

【名人事迹】

侯渊纵敌擒韩楼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柱国大将军尔朱荣派骠骑将军侯渊前往河北镇压韩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但只拨给他700名骑兵。有人对尔朱荣说:“侯渊的兵马这么少,恐怕完不成任务。”尔朱荣回答道:“随机应变是侯渊的特长;如果给他很多的人马,未必能够很好地调用。而今天攻打的是韩楼的军队,所以只使用少量的兵力就行了。”

侯渊亲率数700名骑兵,一直深入到韩楼的腹地,本想先抓几个过路的人以探问敌人的虚实,不料却在距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百余里的地方遇上了韩楼部将陈周率领5000多人的马步兵。侯渊先让大家潜伏起来,待敌军一过,立即向敌人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一仗,侯渊大破敌军,并俘虏很多人。

过了一会,侯渊让部下将马匹兵器全部退还给俘虏,并让俘虏返回蓟城。部下不知何意,因而纷纷劝他说:“既然已经捉住了众贼,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回去呢?”侯渊说:“我们既然人少,就不能硬碰硬地去拼,必须用计来离间他们,才能取得胜利。”

侯渊估计释放的俘虏已经进入城内,就率领骑兵连夜急速前进。等到天快亮的时候,他们到达了蓟县城下,并开始敲打城门。韩楼果然怀疑回城的降兵已被侯渊收买作为内应,于是匆忙逃跑。侯渊逆乘胜追击,活捉了韩楼。

《百家姓》前世今生(二十六)

武【姓氏起源】

武姓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源出于子姓。

据史料记载,殷商自盘庚东迁后得以中兴,后来太子武丁继位。武丁想进一步振兴殷室,却因得不到贤臣的辅佐而发愁。他想起年轻时认识的一个叫傅说的奴隶,他和开国第一贤相伊尹一样的有才能。为了能让其得以任命,他借梦使其拜为相。

武丁对傅说十分信任,君臣合作,使殷商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死后,周王室认为武丁有很大的功劳,可与商开国帝王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因此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为姓,即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全国的分布】

最早的武姓发源地在今河南省,其后武姓在此地得到不断繁衍,并迅速向邻近的山东及江苏等省迁徙。汉时,山东武姓大举繁衍至今河南、安徽、山西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姓大举南迁成为江苏一大望族;唐代,武姓达到极为昌盛的时期,遍及全国。今日武姓主要分布在河南、黑龙江等省。

【姓氏名人】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皇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执政期间,政绩卓著,如善用人才,开创殿试,重视农业,加强边防等。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让位于唐中宗,中宗遂复唐。

武宗元:字宗之,白坡人(今河南孟津),北宋著名画家。擅画道释人物,曾为开封、洛阳、嵩山、许昌等地寺观绘制宗教壁画。传世作品有描绘道教内容的《朝元仙仗图》。

武元直:号广莫道人,字善夫,金代书画家。善画山水,能诗文。主要作品有《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莲峰小隐图》等。

武亿:字虚谷,一字小石,自号半石山人,河南偃师人,清代著名学者。曾创办范泉书院,精于金石文字考订。著有《经读考异》、《金石三跋》、《偃师金石记》等。

【姓氏文化】

武安氏和武疆氏

在武姓家族中,还有两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这两个是复姓。前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的后裔,相传白起因功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便以封爵“武安”两字为氏,称武安氏。后者,则有两支组成:一支是周顷王的孙子姬满的后裔,由于被封于武疆,因而以地为氏;另一支武疆氏,则是汉代武疆侯王梁的后裔,以官为氏。

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在我国并不多见。据有些学者判断,这是由于他们也陆续改姓了单字武姓的缘故。由此可见,武氏家族的组成可谓多彩多姿。

【名人事迹】

武则天与无字碑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帝王都希望后世的人们能记住自己的名字和丰功伟绩,于是他们纷纷“把自己的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相比之下,乾陵女皇武则天墓的无字碑却像谜一样令人费解。其实,无字碑的来历也有很多曲折。

公元704年末,81岁的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她在养病的几个月里不召见宰相,只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侍奉,左右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后来,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在公元705年的正月里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俩兄弟,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拥立太子李显即帝位,是为中宗,重建唐朝。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五这一天,武则天不情愿地离开了她做了15年女皇的宫殿,搬到了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中宗给她封了一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天,82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

武则天临终时立下了遗嘱,包括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她本想要与高宗合葬,但是中宗只允许为她立碑,不允许立传,这就是武则天无字碑的来历。

《百家姓》前世今生(二十六)

刘【姓氏起源】

相传,刘姓人是帝尧的后代,居住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后来,有个叫刘累的人跟古代豢龙名师董父学过养龙。他的技术非常的高,远近闻名。因夏王孔甲喜欢龙,于是就让刘累为自己养龙。可是养了没多久,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就偷着把死龙做成肉羹呈给孔甲吃。孔甲吃后觉味道鲜美无比,就问他是什么肉。刘累谎称是野味,孔甲就命刘累捕这种野味,并且点名要吃这野味的幼仔。刘累没有办法,又担心事发后受到惩罚,就偷偷跑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隐居起来。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成为我国刘姓的最早起源。

【全国的分布】

刘姓发源地在今河北省唐县。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姓大举南迁;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今日刘姓在中国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安徽、辽宁和黑龙江等地。

【姓氏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备: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渊:字元海,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3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

【姓氏文化】

中药“刘寄奴”的由来

现在的“刘寄奴”是一种中药,原来的“刘寄奴”是一个人名。刘寄奴本是宋高祖刘裕的小名。

相传,刘寄奴小时候上山砍柴,在山时候发现了一条巨蛇,便从背上取下弓箭,一箭射中,那条蛇负伤而逃。第二天他又上山,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他深感惊奇,便循声走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只见其中一个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一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

青衣童子吓得弃药消失了,原来他们是小青蛇变的。寄奴便将其草药拿回,用此药给村里在劳动中受到创伤的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效果非常好。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

【名人事迹】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国把蜀国汉灭掉后,蜀国后主刘禅投降。魏国的司马昭派贾充入蜀国,将刘禅押送到洛阳。后来,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这种封官,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戏弄,可刘禅却高兴得很。

有一天,司马昭在宫里举办大型宴会,叫刘禅也来参加。宴会中,刘禅喝酒吃肉,显得十分高兴。司马昭想试探一下刘禅的心思,让乐工吹奏蜀国的乐曲,让舞女们跳蜀国的舞蹈,可是刘禅听后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快乐,我并不思念蜀国!”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快乐之中却忘了从前的痛苦。

《百家姓》前世今生(二十六)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361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