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东莞石排镇最早建立的村是哪个?名字有什么来头呢?(二)

受篇幅所限,此篇再接着讲石排镇各村的村名由来历史。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上一篇文章(一)

东莞石排镇最早建立的村是哪个?名字有什么来头呢?(一)

九、田边村

田边位于石排镇西部。因村建于水田边一土坡上,故得田边名。东与李家坊、横山村相接,南与中坑村为邻,西与燕窝村接壤,北与博罗县园洲镇隔江相望。总面积4.2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7.5%。

田边边始建于明乐元年至七年(1403~1409年),至2009年有600余年。明代,田边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中坑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田边辖田边、水吉、石贝、盘岭、鲤鱼洲5个自然村分设5个村民组。

田边村最早由王姓迁入居住。之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萧(肖)姓人口最多,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胡、郑、王等18个姓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数1760人,其中男862人,女898人。2009年,户籍人口613户2093人,其中男1041人,女1052人;外来人口3150人。另有海外华侨50人,港澳台胞800人。

十、下沙村

下沙位于石排镇南部,原为大片河滩,滩的末端为渔船停泊处,渔民称此处为“沙角尾”;又因渔民经常在沙滩修补渔网、桅里,故名“沙补里” (后写成沙宝里),分上沙和下沙,因村居下方,故得“下沙”名。下沙东与企石镇南坑村相接,南与横沥镇新四村、月塘村为邻,西与庙边王村接壤,北与福隆村相连。有龙岗大道下沙段、石横大道、下沙大道贯穿全境,纵横交错。总面积3.4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6.07%。

下沙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距2009年有501年历史。明代,下沙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福溪乡辖。建国初期,属龙岗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8年8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下沙辖有下沙、上沙、杨屋、刘屋4个自然村,分设4个村民组。

下沙村最早由陈氏迁入居住,后其他姓氏陆续迁入。至2009年,全村人口王姓最多,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杨、刘、钟、陈5个姓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1250人。2009年,户籍人口762户2583人,其中男1297人,女1286人;外来人口350人。另有海外华人华侨5人,港澳台胞507人。

十一、沙角村

沙角位于石排镇东部。东与企石镇莫屋村接壤,南与福隆村相连,西与黄家壆村为邻,西北与赤坑村相接,北与东江河相依,石崇大道、金沙大道贯穿全境。沙角村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1.8公里。总面积3.46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6.18%。

沙角明正德四年(1509年)立村,距2009年有500年历史。明属文顺乡第四都辖,清属东莞县辖,民国时期属石排乡辖,建国后属黄家壆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沙角辖有新围、村头、木丁、上围、下围、村尾6个自然村。

沙角村最早由黄氏迁入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其他姓氏逐步迁入。至2009年,户籍人口仍以黄姓为主。建国初期,全村人口1100人。第一次人口普查,总户数320户,总人数1300人:其中男650人,女650人。第二次人口普查,总户数390户,总人数1450人:其中男740人,女710人。第三次人口普查,总户数460户,总人数1800人:其中男930人,女870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总户数520户,总人数1950人:其中男990人,女960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600户,总人数2100人:其中男1080人,女1020人。2009年,户籍人口717户2500人,其中男1290人,女1210人;外来人口4500人,其中男2000人,女2500人。华侨华人13人,港澳同胞500多人。

十二、黄家壆村

黄家壆,原名霞雾坑,又名霞溪村。因村民姓黄,自筑堤壆防治东江洪水,故得今名。位于石排镇东北部,东与赤坎村相接,南与福隆村为邻,西与水贝村接壤,北与向西村相连。主要道路有黄家壆大道、工业区北路、东盛路南、东盛路北、公交路、长湖路、上围路、下围路,以及即将建成的向沙大道。黄家总面积2.5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4.5%。

黄家壆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立村,距2009年有499年历史。 明代,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石排乡辖。建国初期,属黄家壆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黄家壆辖1个自然村,设1个村民组。

黄家壆村最早由黄姓迁入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其他姓氏也陆续迁 入。至2009年,户籍居民中,有51个姓氏。之前,梁姓改为黄姓,钟姓迁出。建国初期,全村人口800人。2009年,户籍人口575户1905人,其中男965人,女940人;外来人口5200人,其中男3752人,女1448人。另有,海外华人华侨45人,港澳台胞780人。

十三、燕窝村

燕窝位于石排镇西部,由于村庄形似鸟窝,又处红石山下,故名石下村。明大学士王应华*游览至此,据形取名,改称燕窝。燕窝东与中坑村、田边村相接,南与茶山镇塘角村接壤,西与茶山镇博头村、石龙镇西湖居委会相连,北与石龙镇王洲、博罗县石湾镇隔江相望。东江从村北经过,石排大道、太和西路、燕窝大道等贯穿全境。燕窝村呈鸟窝状分布,东西宽约2.8公里,南北长约1.6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8%。

燕窝于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立村,距209年有406年历史。明代 燕窝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中坑乡辖。1957年,属石排大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改称行政村。至2009年底,燕窝村辖南边、西边、水围3个自然村,分设3个村民组。

明万历年间,王氏迁入燕窝居住。之后,其他姓氏也陆续迁入。至 2009年,全村人口王姓最多,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邱、袁、高、蔡、陈、刘、李、张、梁、聂等64个姓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600人。2009年,户籍人口504户1698人,其中男843人 女855人;外来人口约8000人,其中男4460人,女3540人。海外华人华侨约20人,港澳台胞约1000人。

*王应华 ,字崇闇,号园长,石排埔心上汴村人氏。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等。后期小编会继续讲述更多的故事。

十四、庙边王村

庙边王位于石排镇南部,因居于红圣庙旁,故得名庙边王。东与下沙村相接,南与横沥镇月塘村为邻,西与太和社区、谷吓村接壤,北与石排村相连。庙边王道路纵横交错,其中王仲铭大道贯穿全境。庙边王呈方形状分布,东西宽约2.35公里,南北长约2.48公里,总面积3.73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6%。

庙边王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至2009年有400年历史。 明代,庙边王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石排乡辖。建国初期,属石排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2009年,庙边王辖利屋、沙迳、庙一、庙二、庙三5个自然村,分设5个村民组。

庙边王村最早由王姓从揭阳县*迁入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和通婚嫁娶,其他姓氏也陆续迁入。至2009年,在户籍居民中,王姓最多,杨氏次之,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利、刘、黄、陈、郑、周、阮,总计61个姓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1200人。至2009年,户籍人口666户2335人,其中男1140 人,女1196人;外来人口8100人,其中男2870人,女5230人。另有海外华人华侨4人,港澳台胞449人。

*有庙边王祠堂对联,一以镜鉴:

避寇出潮州,揭县迁居,木本水源,永继三槐世泽

为官来莞邑,龙岗立业,支分脉派,长存两晋家声

十五、水贝村

水贝村位于石排镇北部,因村立于文屋园村后面,原称“背底围”,后因地势较低、屡遭水患而得名。东与福隆村相接,北与田寮村为邻,西与横山村接壤,南与石排村相连。境内主要有海仔河等流经。石崇大道、石洲大道贯穿全境,交通便利。水贝村呈三角状分布,东西宽约2.5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8.5%。

水贝村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至2009年有399年历史。明代,水贝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四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石排乡辖。建国初期,属石排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2009年,水贝村辖李屋、廖屋、邓屋3个自然村,分设3个村民组。

水贝村最早由袁姓迁入居住。之后,其他姓氏也陆续迁入居住。至2009年,全村户籍人口数邓姓最多,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李、廖、袁、吴、卢、邹等6个姓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2326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户数762户,总人数2823人,其中男1401人,女142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846户,总人 数3045人:其中男1532人,女1513人。2009年,户籍人口910户3198人。

水贝邓氏和有名的福隆邓氏祠堂同有一句:

南阳世泽

高密流芳

十六、李家坊村

李家坊位于石排镇中心区。东与埔心村相接,南与塘尾村相邻,西与田边村接壤,北与横山相连。李家坊公路纵横,李横大道、石排大道、太和路和龙岗大道贯穿全境。李家坊呈长筒靴状分布,东西宽约0.7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总面积1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1.7%。

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立村,距2009年有399年历史。明代,李家坊村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三都辖。清初沿袭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埔心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2009年,李家坊辖1个自然村。

李家坊村最早由李姓迁入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其他姓氏也随之迁 人。至2009年,全村户籍人口数李姓最多,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为王、邓、黄、陈、钟、利姓氏等44个。建国初期,全村人口400人。至2009年,户籍人口906人,外来人口4000人,海外侨胞约15人,港澳同胞156人。

十七、田寮村

田寮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北部。因先民属隔江相望的博罗县园洲镇下南村人,渡江开荒垦田搭寮居住,故得名田寮。田寮东与向西村相邻,南与水贝村相连,西与埔心、横山村接壤,北与园洲镇下南村隔江相望。东冮南堤公路、石横公路、广汕高速公路、石洲大桥穿越境内。田寮村呈长形状分布,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1.6公里,总面积3.3平方公里,占石排镇总面积的5.9%。

田寮始建于清雍正四十七年(1709年),距209年有300年历史。清初咸丰年间,田寮村属东莞县辖。民国初,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龙岗乡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为行政村。至2009年,田寮村辖田寮一村、二村、三村3个自然村,分设为3个村民组。

田寮村最早由陈姓迁入居住。随着时代变迁和嫁娶通婚等影响,其 他姓氏逐渐迁入。至2009年,全村户籍人口姓氏数陈姓最多,黄姓次之,其余依人数排序分别是王、叶、邓、梁、李、朱等姓氏54个。

东莞石排镇最早建立的村是哪个?名字有什么来头呢?(二)

地图中东江北岸为博罗县园洲镇下南村,南岸为田寮村

十八、横山村

横山位于石排镇西部,因地处石排水入口处,故名“横闩”,后把“闩”改为“山”。横山东与水贝村相接,南与埔心村为邻,西与田边村接壤,北与博罗县园洲镇隔江相望。横山村东西宽约2.4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6%。横山既是石排重要的水路运输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又是石排大道、李横大道、石崇大道的过境地。村

横山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1年),至2009年有148年历史。清代咸丰年间,横山属东莞县辖。民国初期,属东莞县第二区云山乡辖。建国初期,属龙岗乡辖。1958年,属企石人民公社辖。1961年,属石排人民公社辖。1983年,属石排区辖。1987年4月,改乡为管理区。1999年7月,管理区改称行政村。横山村辖 横山、谢屋、上宝潭、下宝潭、钟屋、砖窑头6个自然村,分设6个村民组。

横山村最早由谢、钟、王姓迁入居住,后随婚姻嫁娶等,其他姓氏陆续迁入。至2009年,全村户籍人口数王姓最多,谢姓次之,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钟、吴、郑、林、卢、胡、崔、袁、黄、陈、邓、孙、易、曾、莫等姓氏67个。

建国初期,全村人口632人。第一次人口普查,总户数96户,总人数762人:其中男406人,女356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户数167户,总人数935人 其中男497人,女43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03户,总人数1216人:其中男665人,女55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户数266户,总人数1540人 其中男796人,女744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户数346户,总人数1837人:其中男996人,女841人。2009年,户籍人口577户2003人。

十九、太和社区

太和社区位于石排镇中心区,总面积0.83平方公里。石排大道(120省道)、龙腾路在辖区内穿过,与东部快速路相连。60年代中期,体制下放,成立居民小组,隶属于石排人民公社。1972年成立石排居民委员会。1984年7月,改称居民区。1985年,又改称居民委员会。 1987年4月,改称石排镇居民管理区。1998年,理顺农村管理体制,改称石排居民委员会。2005年3月,改称太和社区居民委员会。2009年1月,太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辖区土地划归原所属村委会(石排村、埔心村及谷吓村),不再承担和履行辖区内的治安、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社会管理职能,成为一个以服务居民为主的纯社区。

太和社区最早由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等非农业户人口所组成,后由于 工作调动、婚姻嫁娶及其他原因,由外省市迁入的居民户口均迁入太和社区,以汉族为主,极少数是少数民族,姓氏154个。2009年底,太和社区户籍人口1033户,2133人。

*虽然太和社区成立时间较晚,面积也不大,但高等教育升学数据较为注目。2005-2009年间,相继有111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本科生64人(3人考入全国十大名校,16人重点大学),研究生2名,留学生3人。

关注小编,下篇带你知道更多关于#东莞##石排#当地历史名人的故事。

如若你有更好的相关故事,欢迎私信哟。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7666.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