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广东方言]每日一讲:韶关市本地居民方言介绍,韶关人你们都还会说家乡话吗? 韶关,广东省地级市,古称韶州,韶关有2100多年的城建历史,被誉为“岭南名郡”, 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丹霞世界遗产地,禅宗文化的祖庭、盛唐贤相九龄故里 ,朱德元帅祖居地 ,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客家民系聚居地、也是广东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此外,南雄珠玑巷是广府民系传说中的发祥地 。韶关历代名人辈出,有侯安都、张九龄、余靖等杰出人物。孙中山先生曾两度率国民革命军在韶关誓师北伐。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在韶关留下足迹。截至2019年3月,韶关市下辖3个市辖区,4个县,1个自治县,2个县级市: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下辖93个镇,10个街道,1个民族乡。2019年末,韶关市户籍人口337.2万人,常住人口303.04万人。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韶关以客家方言为主,粤方言次之,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内部交流还保留着本民族语言。

韶关《民俗方言》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韶关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广大城乡普遍使用,并成为瑶族与当地汉族进行语言交流的工具。韶关市区、乐昌市区和仁化县城则普遍使用粤方言(广州话),普通话在市区、县城及工矿区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少量农村地区使用湘方言、闽南方言、北江船话和粤北土话。韶关瑶族群众使用瑶语,畲族群众则已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汉语。 粤北地区呈“二元文化”,广大农村、乡镇主要以客家话为主,在城镇和中央、省属工矿企业则以白话和普通话为主。前者是古代的“客家人”定居造成的,并成为“土著”;后者是受现代“移民”的影响,抗战时期韶关作为战时省会时期的广州难民的北迁;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小三线建设”,一大批建设者的涌入;以及在“文革”时,一批广州知青和文化人的“流放”。

《武江区志》第二十四篇第三章第一节 方言分布 武江区方言复杂,有客家话、虱婆声、白话、连滩话、船民话、瑶族勉语等方言。此外,还有约2万人使用外地方言,约占全区人口数的8.6%。这些人口分布在城区及厂矿之中,均为建国前后,尤其是1984年9月建区后,从全国各地来武江区谋生、工作的外省、县籍居民和干部职工。外地方言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江西、广西、湖北、海南、四川、重庆、山东、河南、浙江、安徽、吉林、黑龙江、江苏、上海等省及清远、惠州、潮州等本省各市、县。一、客家话武江区客家话人口,主要分布在西联、西河、龙归、江湾、重阳等镇的大部分农村。2004年,农村讲客家话的人数44565人,占全区农业人口73570人的60.57%。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二、虱婆声武江区虱婆声人口,主要分布在重阳、西联、西河等镇大部分农村和龙归镇厚坪村,多数居住在武江、北江河沿岸,虱婆声人口约25530人,占全区农业人口数的34.70%。三、白话白话,也称粤话,武江区白话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西河镇塘湾、下坑、广明龙、什石园等村,约12万人,占全区人口51.60%,其中在农村约2100人,占全区农业人口2.85%。

《浈江区志》第二十三篇社会生活第六章 地方语言新中国成立前,区境以其地处南北交通咽喉,又为南北商贸重镇,由此形成方言杂聚,各处分布的“南腔北调”格局。主要的方言,仍以三大民系流行的汉语方言为主。其中,主要包括粤方言、客方言,以及韶州本城方言等。在境内农村地区,以流行客家方言为主;在境内城区,以流行粤语方言(白话)为主,本城方言次之。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移民不断迁入境内,以粤方言、客家方言为主导的区辖境内,逐步融入赣方言、湘方言及闽方言,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亦在境内流行。形成城区以粤方言为主,客家方言遍布城乡,兼有韶州本城土语、赣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等族群方言分布。

《浈江区志》第二十三篇社会生活第六章 地方语言第二节 客家方言客方言又称“客家方言”,俗称“客家话”。是区境内主要流行方言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两晋时期,境内就已有客家方言流行,根据学者考究,流行于粤北地区的客家方言,主要源自于中原迁徙移民,是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土语言。据《简明广东史》记载,西晋永嘉年间,已有少量中原人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境内。然而,据调查,现分布在区辖境内的客家人,大部分是从闽西南迁徙过来的移民,与分布在境内周边地区的客家人相同,境内的客家人基本同出自福建上杭地区。其主要分布在区辖境内城郊与广大农村,在境内城区客家人亦有少量分布。据韶关学院余伯禧、林立芳两教授撰《韶关方言概说》记载:区辖境内境客家方言区主要在东郊和北郊一带的农村,人口约有3万。方言客家话:其声母系统大体与梅州话相同,共有16个声母,包括零声母;有韵母38个。

《曲江县志》第六篇第五章第一节 方言概况一、客家话(一)流行状况曲江县客家话总体上与乳源县、乐昌县、仁化县、英德县的客家话较为接近,与南雄县、始兴县、翁源县的客家话差异稍大。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曲江县客家话内部亦小有差异,以本县地理区划上来分,大致可分为东水(浈江流域)、西水(武江流域)、和南水(北江流域)三个大同小异的类别。(二)人口分布1987年底,曲江县约有262000左右的客家方言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数(347014人)的75.6%,其中农村人口约225000人左右,城镇人口约37000人左右。客家话在曲江县23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21个乡镇均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仅梅村乡以虱婆声为主要方言,客家话人口占少数;白土镇以虱婆声为主要方言,连滩话、白话、客家话均分居其次。县城及乡镇政府所在地均以客家话为主要方言。

《翁源县志》第六篇第五章 方 言翁源客家方言是在民族大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翁源客家人与其他客家人一样,原居住于中原,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自东晋起陆续南迁,先到江西,继而迁入赣南、闽西、粤东。从族谱记载来看,翁源各姓大都是宋末明清从赣南、闽西再转迁而来的,而多数是从闽西上杭直迁翁源。由于迁徙的地域、路线和历史时代的不同,翁源客家内部的民情风俗、语言面貌亦存殊微之处。与梅县客家话比较,翁源客家话的主要特点是有舌叶音t∫-t∫‘-∫-和撮口呼y。就翁源内部而言,较大差别的仅算翁北的岩庄一带,其特点是ts-ts‘-s-,t∫-t∫‘-∫-二套合而为ts-ts‘-s-,其他地方仅存细微差别。《翁源县志》(1988-2000)第二篇第一节 汉族客家民系据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汉族人口308749人,占总人口的99.29%,其中客家汉人占大多数。翁源客家民系是在民族迁移的过程中形成的。据考古材料及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翁源就有人群繁衍生息,尔后历经数千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把许多“谪徒民”强迁至岭南,汉晋和南北朝,中原汉族人民又几次南迁,至宋代,徒居于翁源的汉人已有一定的规模,“嗣后户口殷繁”。期间金兵南侵、宋室南迁,南宋末“元兵挠攘”,这些历史大变动又促成了汉民族的大迁移,战乱、灾荒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途径闽西、赣南辗转至翁源。据各姓族谱记载,翁源大部分姓氏是福建、赣南迁来,其中福建上杭来者最多。早者有自宋代的陈、刘、吴氏,元代的张、甘氏。其后,明清各朝来者渐多,尤以明代迁翁的居多,有陈、温、王、黄、郭、何、李、林、叶、官、丘、沈、吴、涂、张、杨、钟等姓。清代迁翁亦有一定规模。由于南来的中原移民大都定居在闭塞的山区,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较少受到外来影响,因而一方面保持了客家人固有的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客家人本身强烈的宗族观念和长期形成的文化礼俗,使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集团,保存了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乃至语言面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翁源的客家民系。

《乐昌县志》(1994)卷二十七第四章第一节 方言分布本县方言复杂,有客家话、白话、长来话、北乡话、黄圃话、皈塘话、莲塘话、梅田话、蓝山话、楼下话、连滩话和船民话。此外,还有瑶族讲的勉语方言。客家话分布在九峰、五山、两江、大源、梅花、秀水、沙坪等乡镇全境以及廊田、云岩、河南的大部和长来、罗家渡、庆云的部分地区。讲客家话的人数最多,约 30 万人。白话主要分布在乐城镇、坪石镇和河南乡部分地区。讲白话的人数约 7 万人。

《始兴县志》第二十八篇第五章第一节 谚语始兴话属客家方言。俗语属口头语的一部分。它在长期的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传播,也在历史的风雨中演变、发展或淘汰、消亡。透过这些俗语,也从中看到始兴地域文化与北方地区文化的联系,也鲜明地体现了始兴的民情风俗特点。《始兴县志》第三十一卷第六章方言始兴话是客家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它与梅县话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地理环境、居民来源不同,始兴话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仁化县志》(1979-2000)第二十八篇社会生活第五章方言第一节方言概况  仁化县境内多为客家人定居,本地人绝大多数讲的是客家话。由于地理上与赣方言区、湘方言区和粤方言区接壤,历史上客家先民又与当地土著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加上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都有相当数量的外地人来到仁化定居或工作,语言上自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使仁化的客家话产生了多种互有区别的方言变体。从已收集到的语言材料上看,县内各地土语在语法上依然比较接近,但在语音部分、基本词汇上都有明显的差别,方言内部分歧的情况是颇为复杂的。 根据初步调查,仁化客家话大致可分为董塘话、长江话、附城话、塞麻话和河源话五种。按河流流向划分,全县大体上分为上水、中水、下水三个片:上水片包括长江、扶溪、城口、闻韶镇等,除长江镇的冷饭坑、凌溪等村讲江西话以外,绝大部分讲长江话。中水片包括仁化、丹霞、仁化林场等,大部分人讲附城话。下水片方言情况最为复杂,同一镇(有些同一村)的人往往讲出来的话不一样,其中语音分歧较大的有三种:第一种为董塘话(占该片人口的大多数),包括董塘和石塘的大部分地区、丹霞的车湾等村以及上水片的红山全部;第二种是塞麻话,包括董塘的安岗、江头、高宅,石塘镇的双峰、历林、厚里、猴子坪、小河塘,仁化的狮井、麻塘、夏富等村;第三种是河源话,主要分布在董塘的红星、五四、星光、东升等村,他们都是因建新丰江水电站而从河源市迁移到仁化定居的。此外,县境内还有定居在澌溪山的瑶胞所讲的瑶语和通行于县城的“白话”(即粤语)。讲白话的人少数来自粤语区,多数则为自觉学习和运用第二方言的本地客家人。至于普通话,除了作为政府机关工作语言、学校教学语言以外,本地人在与外地人交际时也多能使用。 由于县境内方言情况较为复杂,各地土语之间语音差别较大,其中董塘话与兴 宁、梅县、惠州客方言更为接近,操这种方言人数约占全县客方言人口的一半以上。故仅选择使用人口较多且接近纯正客家话的董塘话作为仁化客家话的代表略加介绍,县境内方言内部的差异可从“仁化客家方言词汇举例”中进一步了解。

《乳源年鉴》(2017)第七十五页语言

乳源瑶族自治县内普通话全覆盖。瑶族人口母语使用的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谣语支的勉语,瑶族人可用客家方言交流,编纂有瑶语教材。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世居乳源的汉族人口70%使用汉语客家方言,其余则使用连滩话、白话(粤语)、湘语(湖南话)、船话(船民特有的语言)和古母水方言话。

《新丰县志》新丰方言

新丰方言,有粤台片客家话和水源话(注:水源话有时候也称水源音客家话,学术上则被称为客家话粤中片)两种、后者又称蛇声。据统计,该县使用粤台片客家话的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分布在丰城、马头、沙田、遥田、回龙等乡镇。使用水源话的约占全县人口的30%,分布在石角、大席。据查,该县使用客家话有770年的历史。

《南雄市志》南雄方言南雄境内方言极为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四片:城关话、上方话、下方话和北山话。上方话(位置处于境内浈江的上游)在大塘、油山、乌迳、新龙、坪田、孔江、界址等乡镇通行。下方话(位置处于境内浈江的下游)在湖口、珠玑、梅岭、水口、江头、古市、全安等乡镇通行。北山话在百顺、帽子峰、澜河、苍石(上述地区大都处于南雄的西北部)等乡镇通行。这三片地区的乡民大多自称祖上从江西或福建迁来,与客家关系密切。从语音特征上看,这些地方的土语既有与客家话一致的地方,也有与客家话不同的地方。

而第四片区的城关话,只在县城雄州镇及其近郊范围内通行。城关话它自成一体,无论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都与其他三片有较大区别,城关话究竟归入哪个大方言至今没有定论。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1987年《韶关市志(下册)》一、粤北汉语方言的种类及其分布粤北的汉语方言,大别为四类:(一)客方言粤北的客方言,分布面很广;翁源、始兴二县,为纯客方言区;曲江、仁化、乳源、英德四县,客方言区占多数;南雄、乐昌、连县、阳山、连南、连山六县,客方言虽不占绝对优势,但相当部分乡镇、尤其在县城,客方言基本可以通行。因此,客方言是粤北的主要汉语方言。按语音类型区分,划分为两大片:

1.广东客家方言粤台片韶南小片这种客方言的韵母系统,“m.n.η.p.t .k”六个韵尾齐全。除集中在韶关市区、外,大多分布曲江、英德二县境内,1987年使用人口约90万人。其中:

韶关市东郊、北郊农村,使用人口约3万人。

曲江全县23个乡镇都有分布,马坝、大塘、火山、枫漳、灵溪、沙溪、乌石、樟市、罗坑、凤田、江湾、大桥、周田、黄坑、龙归等乡镇以客方言为主,白土、白沙、重阳、犁市、梅村等乡镇也有部分群众使用。1987年使用人口共265380人(农村228180人,城镇和厂矿37200人)。

英德县分布在横石水、青塘、黄陂、桥头、大镇、白沙、鱼湾、横石塘、沙口、下石太、石扶铺、石牯塘、西牛等乡镇,附城、张陂、水边、大湾、沙坝、波罗、望埠、青坑、大洞、九龙、明迳等乡镇也有部分群众使用。使用人口约590000人。

2.广东客家方言粤北片这种客方言的韵母系统,“m.n.η.p.t.r六个韵尾不全。主要分布在始兴等11个县,使用人口约145万人。其中:

始兴县;全县都是客方言区,分布在太平、城南、顿冈、沈所、澄江、马市、陆源、城郊、深渡水、罗坝、都亨、北山、花山、司前、隘子等各乡镇。使用人口215800人。

南雄县:主要分布在澜河镇,全安、黎口、主田、古市等乡镇。翁源县:圭县都是客方言区,分布在龙仙、南浦、附城、砾下、周陂、三华、庙墩、官渡、六里、红岭、坝仔、岩庄、江尾、松塘、翁城、新江各乡镇。使用人口319430人。

乳源县:分布在附城、侯公渡、一六、龙南、大桥、红云、大坪、洛阳、古母水、大布等乡镇,桂头、柳坑的汉族人民也有部分使用。使用人口123900人。

仁化县:分布在萤塘、仁化镇、石塘、附城、长江、扶溪、闻韶、城口、红山、丹霞等乡镇,使用人口142821人。

乐昌县:分布在廊田、五山、九峰、两江、大源等乡镇,长来、蜜口两乡的武江之东及罗家渡的南部也是客方言区。使用人口约310000人。

连县:分布在县城、附城、九陂、龙潭及龙坪、朝天、高山等乡镇,使用人口92000人。

阳山县、分布在江英、高峰、犁头、岭背、黄坌、小江、秤架、大崀、青莲等乡镇,黎埠也有部分汉族人民使用。使用人口约13万人。

连南县;分布在县城三江与寨岗二镇,以及寨南乡北部等地,使用人口53826人。

连山县:分布在县城古田镇和福堂、肖溪、小三江、田心、上帅、香寮等乡镇,使用人口约3000人。

另外,连县有一种类似客方言的“阿B”话, 只流行于县城和附城,使用人口28000人。

曲江县亦有一种近似客方言的“蚁仔”话,仅在白土镇五、八队流行,使用人口140人。

仁化县还有一种汹源话,杂有客方言和粤方言的音调。这部分居民在1958年从河源县迁来,分布在董塘镇的红星、五四、星光、东升数村,使用人口3525人。附:粤北语言分布示意图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其他资料:

广东方言(五)韶关方言韶关地处粤北,含武江、浈江、曲江(原曲江县)3区,并辖乐昌市、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以及乳源瑶族自治县。韶关所辖区域,方言十分复杂。

客家话为韶关地区第一大方言,通行于韶关市区和东郊、北郊、乐昌(廊田、五山、九峰、两江、大源等镇)、仁化(董塘、仁化等镇)、翁源(纯客)、始兴(纯客)、南雄(澜河及全安等镇)、乳源的大部(附城、桂头等镇),使用人口约200多万。

粤北土话(又称“韶州土话”)指韶关地区与湘、赣两省相邻的某些区域所通行的系属未明的汉语方言,总使用人口约50万。

粤方言主要通行于韶关市区、乐昌(县城及河南乡)、曲江(马坝等)、乳源(桂头、杨溪等),使用人口约38万。除上述方言外,还有一些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语言),详下所述。

曲江区境内第一大方言为客家话,分布于区内23个乡镇(如马坝、大塘、火山、枫湾、罗坑、凤田、江湾、大桥、周田、黄坑、龙归以及白土、白沙、重阳、犁市、梅村等),使用人口近30万。粤语通行于马坝、大坑口、乌石、周田、樟市、犁市等乡镇厂矿,使用人口约3万,以城镇厂矿使用粤语人数居多,其中在犁市镇黄竹管理区有不足100人使用信宜话,在白沙乡横村、乌石等村落有数百人使用广宁话。在南部白土镇的上、中、下乡及下三都、苏拱等村,白沙镇的大村、中界滩和东安寨等村,马坝、乌石、樟市、龙归等镇的部分村落;东北部周田镇的较坑等少数村落;西北部梅村镇的大部分村落,犁市镇和重阳镇的许多村落,则通行粤北土话,使用人数不详。另外,白土、周田、大桥、马坝、樟市、犁市等乡镇通行闽语性质的连滩话,使用人口不足1万。

乐昌市境内最大的方言为客家话,使用人口超过31万,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山区,包括:廊田、五山、九峰、两江、大源等乡镇,长来、安口两乡的武江之东及罗家渡南部。粤北土话是该市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约9万,具体分布是:(1)皈塘话通行于坪石镇的皈塘、京口和金鸡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5千;(2)长来话分布于长来镇和河南乡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2万;(3)北乡话通行于北乡镇、廊田镇(楼下、白马寨、油榨丘、平富、寨头等),使用人口超过2万;(4)黄圃话通行于黄圃镇、白石、庆云等地,使用人口约2万;(5)老坪石话通行于老坪石镇的莲塘、陈家坪、三星坪等地,使用人口超过5千;(6)三溪话通行于三溪镇,使用人口超过6千。粤北白话(粤方言)通行于乐城镇、坪石镇和河南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超过8万。另外,河南乡塔头有潮汕方言,约2千人使用。乐昌尚有4千余人使用北江船话,亦称“艇家话”,分为上河船话和下河船话两种,前者通行于坪 石一带,后者通行于县城及以南,使用者主要是水运公司的船工及其家属。

仁化县境内居民多数使用客家话。仁化客家话可分5类:(1)董塘话;(2)长江话;(3)附城话:(4)塞麻话;(5)河源话。仁化粤语主要通行于县城,使用者少数来自其他粤语区,其余为双方言者。

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汉族人口近17万,瑶族人口约2万。乳源汉族有90%多使用客家方言,客家话通行于县内绝大多数区域;另有部分居民使用粤方言(珠三角片),分布于桂头、杨溪以及天井山林场等,使用人口约5千多人,在古母水和大布一带通行粤语性质的阳山话,人口不足1万;闽南话在当地称为“涟滩话”,通行于桂头镇和杨溪镇,使用者5千余人。这两镇还有湘语通行,但具体范围和人数则不详。在西南部与阳山县接壤的地区,部分居民使用阳山话;桂头镇还有三分之一的村落通行称为“虱声”的土语;在古母水乡有一种土话俗称“猫子话”,约3千人使用。瑶族有东边瑶和西边瑶之分,所用瑶语属苗瑶语族的瑶(勉)语支,东边瑶分布于东坪、柳坑、游溪、必背等乡镇,人口1.7万余,西边瑶散居于龙南、侯公渡两乡镇,人口仅400多人。船话通行于附城和桂头两地,近2千人使用。

南雄市:除雄州镇及黎口、全安、主田、古市等乡镇的部分村落外,其余各地均使用客家方言。

始兴、翁源、新丰县三县属于纯客县,不过始兴境内还居住着瑶族,约3千余人,部分内部使用瑶语,多数兼通客家话,澄江、都亨的雷、蓝两姓约3千余人,20世纪80年代末恢复为畲族身份,但使用客家话。翁源也有数千名瑶族居民只在内部使用瑶语。三县客家方言的内部分歧从略。

韶关客家文化概述--《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8期

【作者单位】: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要】:韶关客家人主要迁自福建,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客家文化为韶关客家人所认同,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同样是韶关客家文化的主流。韶关客家人的宗族、宗教观念和民间风俗习惯跟闽西、赣南、粤东等地的客家人大体相似,也有其特点。韶关客家文化的弱点是“重农轻商” ,韶关的客家人较少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 ,这也是当地商品经济长期不太发达的原因之一。

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和湖南、江西两省交界;人口有三百多万,其中,70%以上的人是客家人,据我们对8县(曲江、乳源、仁化、乐昌、南雄、始兴、翁源、新丰)和3区(北江、武江、浈江)的田野调查,翁源、始兴、新丰、曲江、乳源和仁化可说是纯客县(客家人占80%以上),而南雄人中,一部分讲客家话,一部分讲粤北土话,乐昌人中一部分讲客家话,一部分讲粤北土话,市区的人过去讲虱拉话,抗日战争以后,广东省政府一度搬到韶关,大批广府人逃难到韶关市区,从此韶关城区的人开始讲白话(广州话)。除韶关城区外,城郊四乡和各县农村的人几乎都讲客家话,这跟赣州市(赣州城区讲西南官话,城郊四乡和各县农村都讲客家话)非常相似。韶关客家人的世代相传多自称来自福建省上杭瓦子街(或称瓦子巷),除曲江县的旧族谱在1949年后各种政治运动中几乎都被烧掉以外,其他7个县都幸存有或多或少的旧族谱,其中也有不少类似口述材料的记载。韶关紧靠江西省,但直接从江西南部迁来的客家人却不占多数,这也是颇为有趣的移民现象。  客家人到了韶关,他们把中原的建筑文化和南方的建筑文化相结合,根据韶关的地理环境,修建起自己的家园。现有客家民居,多为清朝龢民国时期所建,韶关的客家民居,以一姓一村或一姓多村的建筑群为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聚居地。和兴梅地区的围垄屋不同,韶关的客家民居多是封闭式的围屋和围楼。这些围屋也有圆形的,如翁源江尾镇的八卦围,但多数是方形的。韶关的客家围楼,一般高二层,4至9米,占地面积数千至数万平方米,多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前后是住房,偏房在外四面围合,具有防贼盗、防野兽、御寒避暑的功能。围楼,一般高3至5层,11至17米左右,占地面积数十、数百、数千或上万平方米,四面是高大厚实的围墙,墙上布满瞭望孔和射击孔,围楼具有很强的防匪功能,一旦兵匪侵袭,全村人便躲进围楼,可坚守几天甚至几个月,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围楼和围屋保护了客家人的身家性命。现存的客家围屋和围楼中,以始兴县和翁源县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翁源县江尾镇思茅岭的张姓八卦围,千回百转,扑朔迷离,弥漫着道教文化的神秘气息,始兴县东湖坪曾家的九栋十八厅,雕龙画凤,富丽堂皇,洋溢着儒家文化的浓郁氛围。始兴县隘子镇的官氏大围,建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围楼高达16.9米,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的“满堂客家大围”的匾额悬挂在正大门的门楣上,满堂客家大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隘子满堂客家大楼为当年客家富商官干荣所建,官干荣是木材商人,贩运买卖木材发了大财,便建成了这气势雄伟的大围。大围由中心围、上围和下新围组成。中心围面积有5619平方米,共有17个大厅,265间房,两口水井,由外、中、内三层房屋围合而成,外层围屋,中层炮楼,内层围楼。上围面积4387平方米,内外两层四面房屋围合而成,有10厅247间房,两口水井。下新围面积3117平方米,也是内外两层四面房屋围合,有6厅155间房,一口水井。满堂大围用料考究,全用清一色的大青砖,围屋建成一百多年,至今几乎完好无损。满堂客家大围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又一代表,标志着韶关的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重大贡献。  维系韶关传统客家社会的力量主要是宗族力量和宗教传统,这和粤东、赣南、闽西等地的客家传统社会是相似的。如始兴县隘子镇官氏在1949年以前,就是依靠“族庭”来维护宗族的运作,如族祠的日常香火、产业、醮地和春秋二祭以及族中的大事。族庭通常由族长和三大房的代表组成,但族中最有名望最有势力者倒不一定参加族庭,他只是在大事上发表意见,一锤定音。如清末时大房的官蔚文,是官姓十七世孙,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曾任两广督练所筹备科提调员、陆军部委员等职,当年他并不是族庭成员,但族长也要听他的意见。  族庭依照族谱对族人进行管理教育,严重违犯族规者会受到规劝或惩罚,例如同姓结婚、不孝顺父母、偷鸡摸狗、拦路抢劫、奸污妇女等等,轻则罚跪,重则鞭打,或者赶出族中,谓之“出族”,特别恶劣者也有被处死的,如民国时官氏有一外号叫“竹鸡”的不肖子孙,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族庭合议后,征得官蔚文同意,把这恶棍处死。  宗族力量对族人管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事务中,韶关各县的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几乎每姓都有“公偿”,即族中产业,多数是田地和山林,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张姓和沈姓,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的蒙氏,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等等大姓,都有为数可观的族中公共产业,即“公偿田”和“公偿山”,“公偿田”和“公偿山”出租给族人或他人使用,其租谷或租金用作春秋二祭、兴修水利和族中子弟的教育费用,如始兴县东湖坪的曾氏大围屋设有教育区,即私塾,族中人称“上窑背书房”,其面积有2187平方米,共有3个大厅,4个课堂,24间书房,45间学生住房,书房又是老师的住房。族中所有子弟读书、吃住都由族中“公偿”供给。仁化县城口镇恩村蒙氏在经商积得一定资产后,即大力扶持和鼓励子弟读书,学而优则仕,从宋朝以来,恩村蒙氏出了5位进士,16位举人,由科举贡授进入官场的就有52人,出任做官富而且贵,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仁化县的望族。翁源县城江尾镇湖心坝沈姓利用族产在村东建立了仁川社学,致力于培养子弟,从明天启年间至民国时期,全村子弟由读书而取得功名者有316人,其中举人1名,贡生24人,庠生64人,大学生142人。这些人进入官场后光宗耀祖,沈氏于是成为翁源的望族。  客家人不但鼓励子弟读书做官,也提倡子弟习武。冬闲时节,正是练武的好时光,请的师傅多是福建和江西的武师,师傅开始授徒时都要先讲武德,即进行道德教育,如学成武艺不得欺凌弱小,特别不准欺侮妇女和儿童等等。春节舞龙舞狮正是习武子弟大显身手的时候,舞龙舞狮时总要表演武术,武术(功夫)高超者往往能博得阵阵喝采声。韶关离海太远,接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较迟,在现代体育还没有传到韶关以前,练武可说是客家人最重要的体育活动,爱好功夫的年青人很多,韶关的客家名人中既有名相、名臣,也有不少名将,这跟民俗关系很深。  宗教活动也是维系客家传统社会的重要因素。韶关客家人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倾向,儒、道、佛都信,如来、观音、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孔子、关公、天、地、山、水、桥、树、石头等等,几乎什么都拜。初一十五要拜神,出门办事要拜神,逢年过节要拜神,结婚、生子、追悼亡者要拜神,客家人的拜神可以说几乎不受对象、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遇到大恶事,如有天灾人祸,虫灾、早灾、水灾、人瘟(传染病流行),或者是大喜事,如发放新族谱、宗祠或庙宇维修完工等等,则要“打大醮”,即举行大规模的宗教活动。  打醮,又叫“打大醮”,有的是单姓(一般是大姓)举办,如翁源县江尾镇湖心坝的沈姓和仁化县城口镇恩村的蒙姓,也有的是几姓、几村联合起来一起打,往往是都崇拜一个神明,这是因为一个社区没有一呼百应的大姓,于是借一个庙或一个神把众多姓氏和村庄的人群维系在一起,打醮,正是维系和巩固社区稳定和团结的重要活动。如曲江县马坝镇的阳岗五谷庙大醮,就是方园十几里的大杨屋、小杨屋、山车、麻地岗、甘屋、罗屋、陈子园、茶子墩等等村庄合办的。这些村庄住有杨、高、黄、陈、罗、冯、铙、赖、韦等姓,其中大的也才几百人,小的只不过几十人,他们三年打一次醮,有时也破例打“雨醮”或“虫醮”。  韶关客家人打醮往往规模盛大,要请戏班演出,请道士做法事,道士是打醮的主角,除了念经之外,还要表演上刀山、过火练、咬犁头等惊险节目。打醮前和打醮时村民多数都要斋戒,以示虔诚,打醮是大型的宗教活动,又是大型的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往往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客家人还有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如始兴县和仁化县很多地方的“六月六”扛阿公(当地人把本地的神明称作阿公),就是一种大规模的祈求丰收的游神活动,人们抬着神像,敲锣打鼓,有的还舞龙舞狮,到田间和圩镇游行,或者把神明扛到河里“搞水”(给神像洗澡),祈望神明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通过种种宗族活动和宗教活动,韶关的客家人一直保持着客家人的特色,在吸取周边优秀文化如广府文化、湘文化、赣文化影响的同时,韶关的客家人顽强地保持了客家精神,幷发扬光大,他们认同客家文化,客家人那种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品德,在韶关的客家人中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张九龄、廖燕(清代名士)和陈嶙(明朝抗日援朝大将)、薛岳(现代抗日名将)、张发奎(现代北伐、抗日名将)等等是韶关客家人的杰出代表。  张九龄是客家人的骄傲,也是广东人的骄傲,他是岭南所出的第一个丞相,所谓“自古南天第一人”,他的政绩,他的文采,他的风度,至今为后人景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古传诵,韶关最热闹的街道——风度路,就是由“九龄风度”而取名。始兴县客家民居的“天门阿公”,传说就是唐玄宗御准开的,原来始兴房屋的私厅比较暗,张九龄想开天窗又不敢,于是他在长安按老家的样子盖了一间房子,再请唐玄宗来家里下棋,屋里光线不够玄宗皇帝看不清,张九龄解释说不敢开天窗,皇帝恩准,于是张九龄马上把已经做好的天窗打开,从此始兴的房屋的私厅都开天窗了,为了纪念张九龄,就在天窗下方用灰塑了皇帝和张九龄下棋的故事,也有避邪的功能。之后天门阿公的灰塑内容更加丰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高山名川、花草虫鱼等等,都可成为一景。  张九龄把中原文化带进韶关乃至整个岭南,为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愧为客家名人之首。韶关的客家人迁到外地,也把客家精神带到各地发扬光大,其中也产生了不少英雄豪杰,朱德元帅就是一位,他祖上就是“湖广填四川”时从韶关经西京古道辗转万里迁到四川的仪垄县的。1927年朱德领导南昌起义失败后,也曾率部队在韶关、梅县休整多时,他用客家话和农民交流毫无困难,至今在韶关和梅县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和传说。  韶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所以六祖慧能在广东苦苦寻觅祖庭不果,最终还是在韶关曲江县马坝镇附近找到一块宝地,作为开庭的圣地,此后他又在韶关的大鉴寺宣讲佛法,由弟子整理而成《坛经》,六祖因此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和平民化,慧能以禅宗的祖师身份,和孔子、老子并列而成为中国古代对世界贡献最大的三大思想家之一。慧能禅师的真身千百年一直在南华寺供奉,韶关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慧能普济众生的传说;而他的《坛经》成为佛教圣典,在全世界广泛流传。韶关、梅州、赣州、龙岩、三明等客家人聚居地的名刹古寺,几乎都是禅宗佛地,客家人,包括韶关的客家人,对佛教格外信仰。客家文化是多元文化,其中就包括佛教文化的精华。在韶关,关于慧能的传说很多,韶关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六祖近距离深层次的影响。  韶关的客家文化同整个客家文化一样,有着光彩夺目的精华,但无庸否认,韶关的客家文化也有其不足,这就是商业意识不够强。光绪二年(1877年)《韶州府志》云:“曲江(韶关古称曲江)山水秀丽,衣冠不乏,沃土满望,故人多乐农而厌商。”韶关地处广东、湖南、江西三省交界,是交通要冲,自唐朝张九龄开通大庾岭之后,韶关成为中原和岭南的主要通道,地位更加重要,作为物质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发展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但是可惜的是,韶关的客家人却把便利拱手让给外地人。20世纪50年代以前,韶关的客家人出外经商的人很少,在本地做生意的人也不太多。在韶关最活跃的商人首推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北上的老板,其次是湖南和江西人,此外是福建和浙江人以及省内潮州和梅州人,韶关本地商人不占优势。因为外地商人众多,所以韶关市区和各县几乎都有会馆,如韶关市有广州会馆、楚南会馆(湖南同乡会)、豫章会馆(江西同乡会)、福建会馆、浙江会馆等,其中广州会馆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颇有气势。可见当时的广府商人财力最为雄厚。南雄县的会馆也以广州会馆最为壮观,广州商人在南雄的生意也最大,其他各县的情况大同小异。直到上一世纪后期改革开放,在韶关经商办厂资本最为雄厚者多为外地人,韶关客家人的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这一直对本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韶关的经济发展远远低于全省的水平,其中原因很多,而韶关的客家人的商业意识相当澹薄,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不能不正视的弱点。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广东方言]韶关市本地方言详情,韶关人你们都说什么方言呢?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8872.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