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13 3 0

京城文化漫步

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想北平》老舍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对于北京这座文化城市,有人总结出一些“必须”要体验的生活元素。

比如白天去南锣鼓巷逛胡同,

晚上去后海酒吧街休闲,

春天去玉渊潭看樱花,

秋日去香山看红叶……

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就是去北京人艺看话剧,

最好是看老舍的《茶馆》。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像老舍这样代表北京,也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可以像老舍的作品一样直接用“京味儿”来定义。他是开启“京味儿”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可以作为“京味儿”文学的范本。正如著名学者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说的:老舍属于北京,北京也属于老舍。老舍是当之无愧、禀赋优异的北京人,“他固然因北京而完成了自己,却同时使北京得以借他的眼睛审视自身,认识自身的魅力”。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老舍在丹柿小院的书房写作

虽然以“老舍”和“茶馆”命名的“老舍茶馆”在可以喝大碗茶的前门,但话剧《茶馆》却是在王府井大街上的北京人艺上演。作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难以被超越的经典,每次《茶馆》演出时,都是北京文艺界的一桩大事,可谓盛况空前、一票难求。不过,不知道观众们在人艺观看“茶馆”里上演的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迁时,会不会想起来去距离人艺很近的老舍故居游览瞻仰一番。《茶馆》里的一幕幕时代大戏就是老舍在这里创作出来的。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从北京人艺出来,沿着王府井大街往南,走到灯市口西街时再往西,便能看见一条条逐渐远离王府井繁华的古朴的小胡同。其中有一条毫不起眼的丰盛胡同,靠近丰盛胡同口的第一所别致小巧的小院子就是老舍故居。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老舍故居是一个不规则的四合院,一进正门是一个狭长的偏院,向右跨过一个木质的影壁,是故居的主体。院子里有一个大鱼缸,但没有像典型的老北京人家那样“天棚鱼缸石榴树”,而是有两棵老舍先生手植的柿子树。秋天时,黄澄澄的柿子一个个小灯笼般悬挂枝头。正因为这两棵柿子树,小院有着一个很美的名字——丹柿小院。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丹柿小院”如今作为老舍纪念馆对外开放。

院内东、西厢房,现辟为纪念性展室,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馆、照片、手稿及生前遗物等,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和创作历程,以及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和各类文字的作品荟萃。纪念馆现有图书、字画、木质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数千件,对外开放以来,已有国内外观众数万人前来瞻仰。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丹柿小院”是老舍先生生前最后一处居所,老舍在此居住了16年之久,在这里创作了无数佳作。

老舍之子舒乙先生著有《老舍故居——丰富胡同19号丹柿小院》一文。让我们跟随舒乙的笔触,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吧。

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

舒乙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其间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全国抗战爆发后,老舍开始写剧本,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4年,老舍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1951年,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先生最后的住所是一座普通的小院,位于北京东城区逎兹府丰盛胡同,门牌10号,几乎是在市中心,交通方便,离王府井商业街和著名的东安市场、隆福寺都很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学、贝满中学就在附近,小孩子能就近上学,萃华楼、东来顺、灶温这样的老字号饭馆也近在咫尺,下小馆绝用不着发愁。

这小院的优点是能闹中取静,平常只有花上的蜜蜂和树上的小鸟能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静。

大门开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小胡同里,胡同以明代一个公主的名字“丰盛”命名。胡同的南口通逎兹府,即奶子府大街(今称灯市口西街)。先生去世后,丰盛胡同改了名,叫丰富胡同,门牌也改了,现在是19号。

进了大门,有一座砖影壁,有两间小南房,是看门的工友住的,冬天也是石榴树、夹竹桃的避寒处。老舍先生搬进来之后,在大门里靠着街墙种了一棵枣树。砖影壁后面,老舍先生求人移植了一棵太平花,这是故宫御花园里才有的名花。后来长成了一人多高两米直径的一大簇,而且满树白花,送牛奶的工人一进大门就大声嚷嚷:“好香啊!”小南屋房檐下还放着一大盆银星海棠,也是一人多高,常常顶着一团团的红花,老舍先生送客人出门时,常常指着它说:“这是我的家宝!”

砖影壁的后面是个小外院,自成体系,有三处灰顶小房。外院有一街门通向逎兹府大街,但从不使用。外院的空地是老舍先生的花圃,种过菊花和大丽花,多达百余盆。

里院修饰之后还很像样子,有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全是起脊的瓦房,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进大门绕过太平花有一个二门通向里院,迈进二门又有一个木影壁,漆成绿色。有十字甬道通向东、北、西房。甬道之外是土地,可以栽花种树。老舍先生很看重这点,他一生喜爱花草,却少有机会实践。有了这块空地,可以试验了,完全随心所欲,去培育,去美化,去创作。头一件事是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甬道两边一边一棵。因这两棵柿树,后来,夫人胡挈青为小院取名“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文章,全以这两棵柿子做篇名——《蟋蟀葫芦和柿子》、《北京的柿子》、《柿子的话》。柿子成了这座小院的标志。

在这座小花园中繁殖过许多种花草,其中有被老舍先生称为家宝级的植物,还有一棵昙花、一株蜡梅、一大棵宁夏枸杞、两大盆山影、一大缸水葱、红白黄三种令箭荷花。

北屋正房三间中有两间是当客厅用的,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东耳房的墙外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又黑又潮又小,住了几年,又做了一次大改动。原来的东西耳房和东西屋的东北墙之间都各有一块小天井,改造之后,分别加了灰顶,装了玻璃门和纱门。东边的冬天当餐厅;西边的和西耳房打通,成为一大间,还有棚顶上加开了天窗,增加了室内亮度,地面加铺了木地板,解决了“黑、潮、小”的问题。老舍先生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的是《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话剧《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欧美亚。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则成为和《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微神》并列的传世之作,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能写完,1963年以后的政治环境使小说的创作被迫中断。

客厅里的陈设是严格按老舍先生的意图布置的,处处表现了他的情趣、爱好和性格。客厅除了花多之外,就是画多,墙上总挂着10幅左右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的画作为主,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

秋天是北京黄金季节,风小,天高气爽,菊茂蟹肥,也是老舍先生在家中最忙的时候,他也频频地邀请朋友到家来赏菊。他把东屋腾出两间来,将饭厅临时改作花的展厅,把上百盆独朵菊花按高低分行排列,供人观赏。赏菊之后,自然要“赏”一顿北京风味的吃食。

当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的老人,以最大的热情营造一个梦寐以求的家的时候,这个家一定是别出心裁的,而老舍先生的家是以高度的东方文化色彩而光彩夺目的。它的确可爱,是个很有味道的家。

【本文摘自《〈纵横〉30年典藏1983-2012》2011卷】

柿子红了 | 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展开一场循迹之旅

在北京最美的季节

在柿子红了的时节

一同走进老舍的“丹柿小院”

展开一场循迹之旅吧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

赏柿期:2021.10.1 至 2021.10.24

预约方式:“老舍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备注:前来参观请务必预约

本文内容根据《北京文学地图》、老舍纪念馆综合整理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知识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15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