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标题中的六个字,似乎没有关联。有的字形类似,而发音不同;有的发音相同,却字形不同。

我和大家一样非常的好奇,古人为什么要把“猪、诸、煮、著、渚”发音为(zhu),而把“者”有发音成(zhe)。而且,把“著作”和“猪”发同样的音。

猪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叫法,或者“猪”在不同的地方所指动物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家围绕着与“猪”有关的字讨论的非常激烈。关于“猪”的具体讨论可以参见各大字典和词典、各大网站的相关博客。

现代汉语词典对“猪”的演变过程如下: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从“猪”的演变图上,似乎只能够看到战国时期才有了“猪”这个字。按照网友的说法,考古出现的最早的“猪”字是在楚国墓中出土的。

从这个演变图中,我们只能够看懂左边像一个猪的象形字。“猪”的右边部分就不知所云。

“猪”的右边部分在“诸”和“煮”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中同样出现了。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诸的演变图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煮的演变图

“猪”、“诸”、“煮”都有相同的结构,有相同的发音,有相同的物像。它们相同的图形部分,就是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同的发音。'遗憾的是,这个部位仍然不明白表示什么意思。

刚好,今天看到了网友@一方见地介绍“苎麻”的博文。本人决的很有意思,就和一系列的“zhu”队友放在一起讨论一下。关于苎麻的知识可以参见网友@一方见地的博文。

遗憾的是,没有能够找到“苎”的演变过程。有一点是肯定的,要想制造出理想的苎麻,有一个关键步骤就是――沤苎。许多人和我一样,也见过沤制苎麻的过程,甚至有人亲自沤制过苎麻。沤制好的苎麻,有一股沤制肥的味道――臭不可闻。

但是,在古代绝对不能够说“臭不可闻”,否则会命丧黄泉。

关于苎麻的沤制我是记忆犹新,但是,后面的过程就一无所知。

既然,猪、煮、著、诸和苎,发同样的(zhu)音。那么,猪、煮、著、诸都和苎一样,都需要经过沤制的环节。养过猪的人都知道,猪确实非常喜欢吃沤制过的食物,我们闻着臭,但是,猪却吃的非常欢畅。

“著”需要沤制,也可以理解。毕竟以前是在竹子上刻字,从字形演变过程来看,竹简同样经过了沤制的过程。

但是,煮就很难理解了,难道古代同样把食物沤制发臭之后再煮了吃吗?

也许,苎、猪、煮、著、诸,并不需要通过沤制的过程,而是直接“煮”。但是,直接煮,又无法满足苎麻的工艺需要。

所以,不得不仍然只能够坚持地认为,苎、猪、煮、著、诸,必须经过沤制成臭味后再“煮”。

有点复杂,但是,复杂的东西还在后面。有点烧脑,但是,更加烧脑的东西还没有出现。

“诸”,这个字曾经极其的光彩夺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辉煌灿烂的弄潮儿。即使到了今天,中华民族能够举世敬仰的东西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说,儒家思想,仅仅是孔子的知识魁宝中的一小部分。

毫无疑问,“诸”和苎麻一样必须经过沤制,然后是经过一番火焰的“煮”制。

“诸”和其它的(zhu)有什么不同呢?在“诸”的演变图中: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显然,“诸”的象形字的左边为“言”。“诸”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在商朝那极端鬼神崇拜的社会气氛下,工匠或贵族或神汉,从沤制到“煮”制结束,必须不断地有人在念经以便祛除鬼魅魍魉,以求得到理想的产品。

“煮”,我们今天煮面条和煮稀饭米饭非常简单,把水放在锅里,然后把面条或米放在水中央,加火,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香喷喷的美味佳肴。

但是,创造“煮”这个象形文字的时候,古人“煮”点东西,是一件非常非常艰巨的任务,有一套严格而复杂的流程。首先要沤制食物,然后才是“煮”制食物。而且,在这些过程中,还必须有人在按照规范念经祛除鬼魅魍魉。

各位,有没有看到奇怪的地方。本人总是在“煮”字上面打上引号。

因为,古人的“煮”,和现代人的煮,并不是完全一样。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大家仔细看

大家仔细看看“煮”的象形文字结构。其中下部是一个鬲,其中上部才是放材料的容器。因此,古人的“煮”,既不像现在的煮,也不像现在的蒸,用现代的语言应该是“隔水蒸”。不仅仅是隔水蒸,而且还要长时间的隔水蒸。你看煮的两边上下都是流动的水。

重点是,“煮”,不单单是长时间煮,还要有老和尚在不断的念经。

“煮”的过程复杂,那么需要更长过程,而且是要天天重复复杂的“煮”制过程的“猪”,就更加的复杂繁琐。也就是,必须有“诸”在念经,具体几个“诸”就不得而知了。

养“猪”的具体的繁琐复杂的过程,就自己去演示,不再啰嗦。

看来,那个时候养一头猪确实不容易。因此,那个时候,“猪”和黄金一样的价格,也是可能的,甚至“猪”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重。视金如土,只是我们今天贵族的奢侈的愿望,但是,在商朝早已经实现。那个时候,人的命也许还不如“猪”的命值钱。难怪,商王要用“猪”去祭祀祖宗神灵。

“著”,当然是从砍竹子,沤制竹子,煮制竹子,然后再经过加工得到成品。喂!千万不要忘记,在砍竹子之前就必须斋戒沐浴,念经祛除鬼魅魍魉,直到成品入库,都必须有“诸”在念经祛除鬼魅魍魉。关键,关键,最最关键的是,所有经手的人和念经的人必须是按规定的干净的人,否则砍头都是可能的。

看来,孔子、墨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学成的。周朝的礼有多复杂,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再来谈一谈“者”。前面已经谈过“者”,经过今天的探讨,感觉有必要对“者”进行补充。

“者”的演变过程如下:

「象形+方言」42 苎、者、猪、煮、著、诸

“者”,应该是在“煮”的过程中念经的那个人。我想起一个音,应该适合“者”。

“者”的发音应该是(za)。“者(za)菩萨”,就是祛除鬼魅魍魉,祈求平安。但是,“者(za)菩萨”仅仅是“者(za)”的一小部分内容。

“者”在周朝时,演绎分化出了许许多多的岗位。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等。再如现代的砌房时放线、挖墙脚、上梁、砌灶等环节中讲好话,就属于“者”的工作范围。

“者(za)”,无处不在。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4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