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新绛县村名由来(七)

支北庄

明末,支社移民到此形成聚落,清顺治间确定区划,因位于支社村北遂定名为支社北,光绪间改为支北庄。

北兰庄

原由兰村移民派生,故称兰村庄子,1932年(民国21年),因位于兰村正北,遂改为北兰庄。

东康 西康

明前称康村,系康氏聚落所在,原居沟东,后以子嗣扩延沟西,清顺治间重确定区划,始分东西。(东属支北庄,西属阳王)

东王 西王

明中叶,由湖广徙入王家兄弟二人到此垦殖落户,后为耕作方便,一住沟东,一住沟西,渐扩成村,遂名。

兰 村

原为兰氏首居,后聚落为村,以姓说名。

刘 雅

形似半岛,沟内流水,柳树丛生。故称柳丫庄,明末前刘贵一家徙此定居,遂改柳丫为刘雅,清顺治间始行正式命名。

曲 村

四面环沟旁水,筑有城堡,仅设吊桥相通,古称四水堡。与秦王堡(堡里)遥相呼应,唐初建村,为兵家据点,后因年久坍塌地形弯曲难登,遂于明代改称曲村。

史家崖

原由山东史家迁此落户,形成聚落。清顺治间定名史家岩。光绪始改为史家崖,因临沟旁崖多,故名。

史家庄

地处峨嵋岭深峪红叶沟东侧。沟狭林深,东汉末年陕西化义迁来几户史姓人家,到此垦殖谋生,后人口渐多,聚落日众,成为村庄。以姓说名。

卧龙庄

位处峨嵋岭上,明末,支社移民到此形成聚落,初称南庄子,清顺治间确定区划,因位于支社村南遂定名为支社南。一说因有村人梦见龙来而名。

支 社

地处峨嵋岭坡脚,东西临沟。原为李氏住地,故名李家庄。唐代安史之乱中,浙江有户叫支遁者逃此定居,后支姓日众,遂改为支社庄。简称支社。

堡 里

四面临沟,形似孤岛。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东渡征讨刘武周时曾据此练兵习武。初称唐堡,旋改为秦王堡,传名曲《秦王破阵乐》鼓乐即为此间军中所作。清顺治时简为堡里。

东横桥

明末清初,陕西关中大灾,师姓人家徙此垦殖谋生遂成聚落,初属横桥,乾隆间分村,本村因居其东,故称东横桥。清末民初,横桥村续有分合。

西横桥

位于浍河下游,明前称富裕庄,后因地处官道要冲,交通受阻,遂于村边河段之上自西向东横架一桥,便于车马通行。始改村名为横桥。清乾隆间,因东郊高地形成新聚分村,本村适居其西,改称西横桥。

新横桥

1958年7月中,浍河泛滥成灾,西横桥部分灾民迁此形成新聚。初称新农村。1981年1月正式命名为新横桥,属西横桥。

横桥堡

原为兵寨,有堡。系南北朝时南太平县衙屯兵所在,后废。清光绪三年大旱之后,西横桥戴家因盗匪不宁,率族迁此修茸,始有新居,初名堡子。久属西横桥,新中国建立后遂改为横桥堡,1962年独立建村。

南马村

明称马村,以姓说名。清光绪改为南马村。

宋 村

宋氏创建此村,遂以姓命名。

南 庄

原三王庙碑记:明代南氏先居于此,故称南庄。

东升庄

春秋时,晋平公在此建虎祁宫(公元前534),后毁。隋末,居民在虎祁宫遗址筑堡,起名修义堡,旋改为东升村,后因两巷不和,分为东升东、东升西两村,新中国成立后始将两村归并为东升庄。俗称岭儿上。

向阳沟

1965年,由于汾河南岸浸蚀,危及三家店沿岸居民,部分住户被迫迁此,后因人口逐年增多,形成自然村。1977年,群众共议,定名为向阳沟,系以愿说名,原属三家店。1985年,呈准独立建村。

向阳坡

三家店南塬台有坡地近千亩,素感耕作不便,1978年后大队鼓励居民迁户,遂逐步形成派生的自然村。曾名店上庄。1985年,呈准独立建村,并更名为向阳坡。

三家店

唐前此处,属毛家庄,后因地处官道要冲,由毛家庄三家徙此开店,故称三家店。宋末,因汾河浸蚀,毛家庄居民纷纷迁此,遂成新聚。别名:店儿上。

张 店

古为官道必经之地,初由张姓某于此设店铺接待过往客商,后渐聚成村,故名。

东尉村 西尉村

沟系如龙,自峨嵋岭蜿蜒南下汇至汾河,汇集处素称九龙口,其间草木繁茂,故名蔚村。明中叶聚落日扩,分村,位东,定名东蔚,位西,定名西蔚。清初又简为东尉、西尉。

韩家庄

明前属尉村,因村居高地,曾名蔚村圪瘩。明中叶分村,因位于东、西蔚村之间,故称中蔚村。清顺治年间,因韩姓户多人众,呈改为韩家庄。

符 村

南北朝时,北魏曾置南太平县,治所即设于此。隋改南太平为正平,治所遂撤。因村址为当时县衙印符存放处,故名符村。

宋温庄子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由宋温庄迁此九户,形成新村。故称宋温庄子。别称,西庄子。

刘家庄

始建于唐,初为刘氏住地,故名。

行云庄

始建于明末,传有一行姓旅客过此,突见乌云磅砣,将起暴雨,遂择窑而避,但顷刻又晴空万里,气象万千。旅者认为是吉祥之地,即携眷徙此定居。清顺治间厘定区划,起名行云庄。

宋温庄

原为宋、温两系家族住地,故名。又因地处峨嵋岭,坡度陡峻。别称峻儿庄。

郭家庄

初由晋中郭家垦牧定居而成聚落,故称郭家庄。

文 侯

春秋后期,魏文侯定都安邑,称雄中原。传此地即为文侯出生处。故称文侯。

西柳泉 东柳泉

地处浍河畔,柳绿森森;又南依峨嵋,泉流淙淙,故称柳泉。明前,因聚落日扩,遂区划为东西两村。

中村南

村东有一土丘,明前又有河南客户马家徙此营生。后聚落成村,故称马鼓垛。明末,乡村大乱,有武举张某以官庄、马鼓垛为中心,组织12村联防自卫,因本村位于中心村南,遂更名为中村南。

中村北

村南有通邑官道,过往客商多于此打尖小憩,故名官庄。明末,附近12村联防自卫时,因本村位于中心村北,遂更名为中村北。

台 上

春秋时,晋太子申生由曲沃前来浍南(今横桥一带)祭母(齐姜),因河涨到此受阻,故设坛遥祭。设坛处后有聚落,称坛上,后简为台上。

孙家院

初为孙家宅院,后渐扩成村,故名。

原 村

初为春秋晋武公原大夫的住所。本居堡内,后以子嗣众多,遂移出,派生原村。

原村堡

始建于春秋,初为晋武公原大夫地,以堡称名,元末,由于聚落日扩,于堡外另建新村,致使中心移转,遂附属原村。

原村窑上

原为砖瓦窑,1947年(民国36年)新绛解放时,仅有客户数人携眷住此。1961年原村大队第4生产队集体迁户,始成村。故称原村窑上。属原村。

狄 庄

春秋时,北方狄人控据秦、晋两省,后少数狄人留居此,遂指族为姓。故名。

八里斜

清末,由水西迁来黄姓1家,到此开店营生,起名黄家庵。绛州至隘口客商步行起早,多抄斜过此打尖,生意兴隆,聚落渐扩,因有斜8里,过路人统呼此站为八里斜。

谭家庄子

原名豆腐庄,以制销豆腐闻名。清康熙间,谭家庄数户因隔沟耕作不便迁此定居,以谭姓人多,遂更名为谭家庄子。别称:东庄子。

谭家庄

西汉末年,谭姓家人由吴地(今江苏)迁此垦牧,后子嗣繁衍成村,故名。

翟家庄

东汉间,有翟姓人家由安徽迁此落户,故名。

杨家院

始建于战国,传系山东杨家首创,故名。

张家院

村以院名,传初为张家宅院,曾名张家里。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3989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