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文/ 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 赵炜

1021年12月18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出生。

2021年12月18日,是文化巨匠、一代文豪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的日子。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王安石,一生最爱是南京。笔者主要讲述一下这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生笃爱南京的故事。

王安石,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却对第二故乡南京情有独钟,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在南京度过,最后,终老于紫金山下。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王安石的父亲是进士出身,母亲也是知识女性,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诲指导,自幼聪颖的王安石,成长为天才少年,手不释卷,过目不忘,援笔成文。

稍长,随父宦游各地,触摸社会现实,感受民生疾苦。立下了“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的高远志向。

十七岁时,王安石随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来到南京,从那时起,他就狂热地爱上了南京。

一年后,父亲病逝,葬于南京钟山,18岁的王安石就在南京守孝,同时锐意读书。

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被录取为第四名,从此踏上仕途。

第一份工作是扬州签判,开启了20多年的地方官生涯,小王同志是一位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泥的好干部。鄞县、舒州、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踪迹。

他在鄞县写下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辗转各地,基层做官,恃才傲物,多次辞官不就,后调回京师工作。

43岁时,母亲病逝于京师开封,移葬南京钟山。王安石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于钟山,并辞官在这里守孝五年。在此专心读书,收徒讲学,以教书为业。

48岁时,宋神宗登基,得到皇帝激赏,王安石出知江宁知府。49岁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开始执掌朝廷大政,推行变法。初登相位的王安石写了首诗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表达了他即将大展拳脚、治国理政、革故鼎新的喜悦之情。

51岁时,因为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变法受阻,王安石多次请辞。

此时,他的一个儿子,借助老子权势,为非作歹,王安石颜面尽失,坚决请辞相位,二度出知江宁知府。从开封行至京口(今镇江)和瓜州(今扬州南)时,吟诗一首——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期望重返政治中心,为国效力的企盼。

55岁时,复任相职。56岁时,因子丧,受到打击;又以体衰为由,再度请辞相位,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58岁时,司马光任相,保守派得势,新法尽废。王安石怒火中烧,不停地在房屋墙壁上写:司马牛!司马牛!两个杠精,怼上了。

王安石在南京度过美好的青葱岁月,又分别为父母两度在南京守孝。1076年,他的儿子王雱英年早逝。老来丧子,打击甚大。他再次辞官,隐居钟山。

三任江宁知府,两度罢相后,毅然折返南京。从56岁至66岁去世,王安石人生的最后十年,隐居于钟山脚下。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在夫子庙参加完科举考试后,前往钟山,拜谒王安石居所,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好词——

积雨新晴江日吐,小桥著水烟缠树。茅屋数间谁是主?王介甫,而今晓得青苗误。吕惠卿曹何足数,苏东坡遇还相恕。千古文章根肺腑,长忆汝,蒋山山下南朝路。

怀古词《渔家傲·王荆公新居》,上阕对王安石新法表示反对,下阕对其诗文表示首肯。郑板桥对王安石变法持保守看法,却对王安石的人格与文学表示敬佩。

一次,晚年的王安石望着傲雪的梅花,作诗一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托物言志,借梅花表达自己高洁不群、特立独行的个性。

欧阳修曾赞美道:“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 后湖,就是玄武湖。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1074年,第二次就任南京市长的王安石,在任上干了一件惊天大事:竟然把玄武湖给填了。为啥?历来务实的王安石认为:玄武湖向来是游玩之地,没啥大用途,不如排泄湖水,改为良田。

他的建议《湖田疏》,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于是,江宁民众“开十字河,立四斗门,以泄湖水。跨河为桥,以通往来,(玄武湖)岁久湮塞”。

湖填了后,得良田万亩,由官府贷耕牛和种子,分给“无置锥之地”的贫民耕作,既解决了农民少田之忧,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自己颇为得意,赶脚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从此,玄武湖在南京的版图上消失了300年。

一日,王安石应好友杨德逢的邀请,来到玄武湖畔,看到往日的湖水已经变成禾苗吐秀的绿田,眼前一派田园风光。沧海桑田的巨变让他十分高兴,兴之所至,便在杨德逢屋壁上留下了一首名诗——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山峦翠绿欲滴,殷勤地主动推开门,将青色送入我怀,折射着人与自然的心灵感应,天人合一,物我一体。

王安石沉浸在这项“泄湖为田”工程所带来的眼前利益中,完全未曾料到后患即将到来。

天下事,常利害相半。世间很多人和事,失去了,才感到珍贵——消失后的玄武湖,很快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南京城很快陷入了“雨则涝,旱则涸”的尴尬境地。

城内不少河道因缺水而淤塞,原本三面环水的南京城居然变成了一个缺水城市。王安石这种“窥近利而失远图”的做法,引发了无穷后患。

绿水青山、历史沧桑、钟灵毓秀的南京,给王安石这位文学家,注入了不竭的创作灵感,他后期的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被人赞叹“荆公绝句妙天下”。 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在王安石留下的1808首诗词中,描写南京的,占了很大比重,而且,绝大多数为名篇佳作,比如《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⑸,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⑻。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大文豪苏轼读后,忍不住折服道:“此老真野狐精也(这个老王头,写作水平太高啦,俺彻底服了!)”又赞曰:“诗词各一家,唯荆公备众作,真一代奇才!”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王安石隐居南京的住所名曰半山园,位于今天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以北白塘,清溪路附近,今海军指挥学院院内。此地距离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处在半途,因以得名“半山”。

谢公墩,古迹名。晋谢安与王羲之登临处。在今南京市城东隅,蒋山半山腰上。东晋风云人物谢安,字安石,跟王安石的名相同。

据说,王安石取名“安石”,是因为仰慕谢安。王安石自己也觉得这很有趣,所以在钟山走访谢安遗迹之后,他欣慰地写了诗歌——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谢安墩二首其一》

王安石这位南京市长,是个旅游达人:“山花如水净,山鸟与云闲。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四句诗,用了四个“山”(《两山间》);“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游钟山》)。一口气用了八个“山”字。足见他对钟山狂热的爱,已入骨髓,把精神寄托给钟山的山水,草木,花鸟。

被罢相,退二线。他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叱咤风云的显赫高官、铁腕改革家王丞相,变成了和蔼可亲,随意随性的“隔壁老王”、混迹于民间的“乡野村夫”。

据记载,王安石再次罢相后,居金陵钟山,平日常骑驴而行。王安石也曾说,“天厩赐驹龙化去,漫容小蹇载闲身。”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宋人王巩《闻见近录》:“王荆公归金陵,居钟山下,出即乘驴。一卒牵之而行。问其指使,相公何之。指使曰:‘若牵卒在前,听牵卒;若牵卒在后,即听驴矣。’”

或坐松石之下,或入田野之家,或访寺庙之中,随行未尝无书,或乘而诵之,或憩而吟之。

以囊盛饼十数枚,相公食罢,即遣牵卒。牵卒之余,即伺驴矣。

常漫步于田垄间,树荫下,跟周围的老农吹吹牛,拉拉家常,吃吃农家菜。

一天,王安石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老乡,正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学历史,诗词歌赋,争得面红耳赤,吐沫星子乱飞。

王安石静坐其旁,没人注意到他。过了一会,其中一个人终于发现了他,问:“你也懂得文史?”王安石:“嗯嗯,懂点”,含糊地应着。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名安石,姓王。”那群人惶恐不已:“艾玛,这不是名闻天下的宰相,大学问家王安石吗”,慌忙惭愧地散了。

乌台诗案中,苏轼逃过死罪,被贬往黄州。元丰七年,神宗下手诏说:“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于是把他从黄州团练副使,改任离京城较近的汝州团练副使。

这年八月,在赴汝州途中,苏轼到达金陵。得知苏轼要来南京看望他,王安石“野服乘驴,谒于舟次”,早早来到长江边迎候。苏轼“不冠而迎,揖曰:‘轼以野服见大丞相。’ 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所设哉!’”

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巨擘,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相逢了。在风光旖旎的钟山脚下,两人携手同游钟山,谈诗论文,酬酢赓和,诗酒风流。我有阳春曲,今遇到赏音人;相逢一笑,恩怨尽泯。

两位文学巨匠,虽然曾经政见相左,在文学见解、彼此才华方面,却是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当年,苏轼遭到小人构陷,欲置其于死地时,王安石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为苏轼求情:“岂有盛世杀文人的道理?遵照祖训,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这才保住了苏轼的命,我们今天的人们,才有幸领略一个全才的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的风采。

金陵小聚后,王安石心生感慨,对苏轼不吝赞美之词:“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去世后,苏轼赞颂王安石道:“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在他房屋周围买一块地,与他比邻而居。苏轼在金陵买地不遂,写了首诗歌表达遗憾:“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后来,苏轼在《上荆公书》里写道,“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履,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 苏轼又在江宁北边的仪征买地不成,又添一憾。

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钟山,结束了辉煌灿烂、毁誉参半、孤独寂寞的一生,葬钟山南麓东三里处。南京钟山,成了滋养一代文学大师的精神家园和息肩长眠之地。

作者简介:

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赵炜,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人,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发表文章千篇,录制央视、省级卫视等文化类节目150期,南京电视台《南京往事》主讲人。与南师大郦波、南航大徐川一起,被评为“江苏高校七大网红老师”,被媒体誉为“幽默的文史学者”“电视明星”“诗词达人”“最有才的图书管理员”“行走的图书馆”“移动书库”“ 段子手”等。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08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