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聊城 高唐县琉璃寺62个村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你了解多少?

老乡们点右上角关注 聊城村村通,感谢!琉璃寺镇简介:

聊城 高唐县琉璃寺62个村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你了解多少?

琉璃寺镇为于高唐县城东南,距县城25公里,与茌平县、齐河县、禹城市接壤,版图面积9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23亩,辖7个管理区,62个行政村,人口36,901人,人均耕地2.5亩。琉璃寺镇政府驻地位于琉璃寺村东, 建国后,该村一直为区、社、乡、镇驻地。 琉璃寺镇地处冲积平原,西有徒骇河, 境内有四新河、管氏河穿过。交通方便,邯济铁路上的高唐火车站在该镇境内,茌禹路、火车站路、琉禹路穿境内而过,环镇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水利条件优越,全镇主干渠2条,全长30公里;支渠7条,全长14公里,沟渠交叉相通,纵横排列在境内。

聊城 高唐县琉璃寺62个村建村史、村名由来简介,你了解多少?

西 马 本村马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马寨,因村中有一庙地被使土成湾,将村分割开来,形成了东,西马寨. 本村处西,故名西马寨. 解放后,人们惯称西马。

东 马 东、西马寨原为一村。马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马寨. 因村中有一庙地使土成湾,将村割开,形成了东. 西马寨,本村处东,故名马寨。解放后,人们惯称东马。

前 杨 本村杨氏先祖杨培元和辛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杨辛庄。因村后有个杨庄,解放后沿革成前杨。

姜 寺 本村原名为“弥陀寺”,明洪武年间,姜氏先先祖于青州府益都县姜家楼迁来,将“弥陀寺”改称为姜寺。

西 王 本村王氏先祖王永禄明末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王营。 后因村民增多,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村,本村在西,故名西王营。解放后,人们又慨称西王。

东 王 本村王氏先祖王永禄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王营, 后因村民增多,以沟为界,分为东、西两村,本村在东,故名东王营,解放后,人们惯称东王。

秦 庄 本村秦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省洪洞县迁来,立村“秦庄”。

罗 营 该村罗氏先祖罗池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罗营,周、唐二姓相继迁居于此。

南 陈 本村陈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陈庄”,1958年为区别社内两个陈庄. 故加方位词,取名 “南陈’。

北 蒋 本村蒋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东邓州府枣刘庄迁来,立村“蒋庄”,1958年后为区别社内两个蒋庄,故加方位词,取名“北蒋”。

北 郭 本村郭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立村“郭庄”,1959年后为区别社内两个郭庄,加方位词取名 “北郭”。

毛 庄 该村毛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毛庄”。马、崔、刘、杜、田、谷等姓居此。1982 年元月更名为 “毛家庄”。1988年3 月回复原名。

营 坊 本村原名“刘家营”,清康熙年间,福建籍王氏先祖王子明、刘氏先祖刘振后跟随清将陈一鹏都督收复台湾后,故居城南门楼,王、 刘居城东南六家营, 因当地人称南方人 “南蛮子”,故人们以“蛮子营”,解放后沿变成营坊。

西 高 本村原系孙姓立村,名曰孙庄,后高姓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东高密县迁来,相继又有十一姓陆续前来,当时他姓衰败,高姓兴旺,就就以高姓为基础,起名“十三姓高庄” 也惯称高庄,后为区别社内两个高庄,改称西高。

冯 庄 冯氏先祖于明洪式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冯楼迁居高唐城南姜店,长子冯贵荣居于此,建村“冯庄”,1 982 年元月更名 “小冯庄”,1988 年3 月复姓。

王 屯 原村由彭姓所立,名“彭屯”,王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相继吴、刘、杜、翟、高、崔、张、郝、董等姓迁居,彭姓绝后,王姓人丁兴旺,故改名 “王家屯”,后简称王屯。

于 屯 明末清初于姓兄弟三人从茌平县城东二十里于家土楼迁来,立村 “于家屯”,后惯称 “于屯”,相继刘、朱、赵、王、张等姓迁居。

大 范 久范之前身是吕庄、范庄二村,后因吕家衰败,吕庄也就为范庄所代. 1958年为区别本镇两个范庄,故称该村为 “大范”,范氏先祖范诗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

崔 庄 崔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崔庄”。刘、肖、桑、李、于、陈、郭、蒋等姓相继迁来。1988年3月恢复原名。

陈 营 据陈氏家谱记载:陈家先祖于明弘治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茌平县以东四十里三乡八甲,立村陈家营,解放后称 “陈营”。

大 吴 据吴氏族谱记载:吴家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江南徽州府休宁县奉旨迁居茌平县城东北四十里三乡入八甲,立村“吴家营”,为区别两个吴家营,该村较大,称“大吴营',后简称 “大吴’。

小 吴 本村吴姓与大吴营吴姓同宗,系分支迁北立村吴新庄(庄西庙内古钟上有记载)。后因村小受欺,为体现和大吴营同宗,改村名为 “小吴营”,解放后又被惯称为”小吴”。

康 庄 本村康氏失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 “康庄”。

董 寨 据传本村董姓原居大范,是明朝前“红金豆”灾害的幸存者。明初燕王扫北时,离开地处要到的大范,迁居董家林(董寨前身),因此墓地四处土岗,草木丛生,不易被人发现,并筑寨以护院,故取名“董寨”。

靳 庄 本村靳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茌平县唐家洼,至十代,清朝顺治年间由唐家洼迁居于此,立村“靳 庄”。

郝 庄 明洪武年间,郝姓从青州府益都县白马庙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郝庄。相继于、信、范、田、姜、刘等姓分迁居。

东 高 明末清初,高姓从莱州府高密县西关迁居本乡西高村,第三代高太岳迁此立村“高庄”,相继张、朱、姜、蒋、王等姓迁居, 1958年为区别两个高庄,此村居东,改称“东高”。

小 屯 本村由赵、范、齐、韩、李五排组成,因村小姓杂,总称 “小屯',赵姓先祖思礼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益都县迁来,立村“赵排”,相继周、姜、陈等姓迁此,1982年元月更名 “五排屯”,1988年复原名。

季 庄 本村原是小屯的季家排, 1984年建村委会时独立,名“季庄”现有张、鲁、郭、王、孟等姓居住。

张 庄 该村张氏先祖天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 “张庄”,翟、王、刘、徐等姓相继迁居,清末修一座“洋楼”,便称“洋楼张庄”1982 年元月更名 “张楼’,1988 年恢复原名 “张庄”。

琉璃寺 北宋哲宗(赵煦) 元佑(1086一一1093)年间,在此修一寺院,寺内有八盏琉璃灯,故名琉璃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 张氏先祖得麟由莱州迁此,定居四院西侧,村以寺名,故名“琉璃寺',相继,郭、王、蒋、杨、刘、崔、彭、周、李、陈、田、吴等姓迁居。

三里堂 据传此处古时有一应供奉弥陀神的庙堂,距琉璃大寺三华里,故得名 “三里堂',本村王姓是老户,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茌平县城北八里,第二世又迁居此地,仍沿用原名 “三里堂”。

小 范 本村范氏先祖范旺胡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范庄”,为区别社内两个范庄,因该村小,惯称 “小范”。

茄子王 本村王氏先祖王本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益都县迁居于此,立村 “王庄',相传本村盛产茄子,故人们们惯称 “茄子王' 。

后 屯 蒋姓官人于明洪武年间奉旨督迁民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垦荒,立村蒋官屯,相继王、崔、赵、藏、赵、 曹、周、尹、常、董、刘、阎、郭等分迁居。为区别本乡两个蒋官屯,因该村在北,故名“后蒋官屯”,解放后简称“后屯”,1982年更名“后蒋屯”,1988 年复名“后屯”。

西 牛 本村牛氏先祖牛敬先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益都迁来,立村 “牛庄”,1959年后为区别社内两个牛庄,,故加方位词称“西牛”。

前 屯 蒋姓官人于明洪武年间,奉旨督迁民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垦荒,立村蒋官屯,相继王,杨,韩,阎,李,臧, 张, 吕,赵,孙,黄等姓迁居,为区别社内两个蒋官屯,因此村在南,故名 “前蒋官屯', 解放后简称“前屯”,1982年更名“前蒋屯”,1988 年复名“前屯”。

阎 庄 明洪武年间,阎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阎家庄”,后简称“阎庄”,1982年更名“南阎庄”,1988年复明“阎庄”。

焦 庄 该村原为焦姓所立,故名“焦庄”,焦姓早绝, 明洪式年间,阎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沿用原名, 相继李、王、范等定居,1982年更名南焦庄,1988年复名“焦庄”。

许 楼 明洪武年间,许姓从青州府兰柳村迁居禹城县杨集村,三世许深,许洪迁此立村,因修有护院土楼,故名“许楼”,相继董,张、杨,王, 田等姓迁居,1982年更名 “许家楼’,1988 年复名 “许楼”。

南 郭 本村郭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 “郭庄’,为区别社内两个郭庄,该村位南,故名“南郭”。

后 关 相传本村和前关之间有一古关王庙,王氏先祖王魁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关王庙后,立村 “后关王庙',解放后简称 “后关”。

前 关 相传本村和后关之间原有一古关王庙,王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关王庙前,立村 “前关王庙”,解放后简称 “前关”。

孙 庄 据孙氏族谱、碑记载,孙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由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迁来定居,立村“孙庄”。

西于科 本村系一杂姓庄,建于唐朝,村东有大庙,故曾名大庙庄,后因村民繁衍较快,加之从外地迁来部分人,逐渐形成大村,又因村中庙会,庙内有一棵古老高大的榆树,就以这棵榆树为界, 村分两个,村东曰“东榆棵”,村西曰 “西榆棵”,本村处西,名“西榆棵”,久之沿变成 “西于科”。

初 庄 初氏族谱载:本村初氏先祖象臣于明嘉靖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立村 “初庄”。

仉 井 本村仉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因该村位于徐庙的东北处,曾叫过“后徐庙”,清初仉家在村外合打了一眼井,仉家人员在左右盖起了房子,改名叫“仉家井”,后沿变为 “仉井’。

于 庄 明洪武年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取名“于庄”,相继祁,高,许,孙,李,焦,曹, 赵,王等让迁居。1982年元月更名 “南于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于庄”。

潘 庄 该村潘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潘庄”,林、范、刘、姜、张相继迁此. 1982年元月更名“南潘庄”,1988年3 月恢复原名。

南 姜 本村姜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益都县姜家楼迁居于此, 立村“姜庄”,后为区别社l内两个姜庄,故加方位词改称为 “南姜”。

韩 庄 韩姓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韩庄”。张, 刘,李,冷,桑, 路等姓相继迁入, 1982年元月更名“南韩庄”,1988年3月恢复原名。

徐 庙 该村徐氏先祖于明初由山东昌邑县迁来立村,因修有庙宇故名 “徐家庙',据明朝隆庆二年 (1565 年) 重修三宫庙 ( 关帝庙,菩萨庙,土地庙) 碑文记载: “徐庙之由来久矣,郭、王、蒋、杨、刘、崔、彭、周、李、陈、田、吴等姓相继迁此,后简称徐庙。

王莫庄 本村王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居于今村址以西赵王河滩地上,立村“王庄”,有一年赵王河堤大水,村被淹没,村民挪至现在的村址,取名“王挪庄”后沿变为 “王莫庄”。

王 厨 本村王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立村王庄,后因村内出了一位高级厨师,杨名茌平县北一带,故人们惯称该村为 “王厨子家庄”,解放后简称“王厨”。

董 庄 该村原名“黄庄”,董氏先祖于清初由本乡董寨迁此,更村名“董庄”,相继迁来的有贾、林、张、王、桑、阎等姓, 1982年更名 “南董庄”,1988年恢复原名。

东 牛 本村牛氏是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于此,立村 “牛庄’,因社有两个牛庄分布东西,本村位东故称“东牛”。

郭 店(郭吕店) 本村地处济临要道,明朝中期,村内众家店铺,以郭、吕两家合开的最兴隆,因而郭吕店也就出了名,本村郭、路、吕均是老户。吕姓已绝,郭家还有两户, 路家人多,其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青州府路家山迁来。

王官屯 明洪武年间有一王氏官人奉旨出山西省洪洞县督迁民来此垦荒,定居于此,立村“王官屯',李姓先祖恩山是随王氏官人同时迁来的。

李 楼 明初,李姓始祖士能从青州迁至茌平西北,立村李庄,后能干致富,村有百头大牛,称为 “百牛李庄',明末,一富户修起楼房,便惯称“李楼”,1982 年元月更名李家楼,1988年恢复原名 “李楼”。

安阜屯 相传宋朝初年,王怀女大战漳州城(位于茌平县城东北)现安阜屯为潭州城北的一个小村。潭州平息后,本村取名 “安阜屯”,即太平无事的意思。 本村孙姓是老户,明洪武年间,先祖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仍沿用原名。

师保庄 相传宋朝时村后有一赵王河,一位大人将宝剑失落河中,本村故取名 “失宝庄”,元末明初天灾人祸,村民逃迁, 明洪武年间,本村李氏先祖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仍用原名 “失宝庄”,后沿变为 师保庄 。

皮 庄 该村皮姓先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 皮庄 ,皮姓无后,居民有朱、杨、李、杜、董等姓。 1982年元月更名 “皮家庄”,1988年3月复原名 “皮庄”。

北 辛 该村本是辛姓立村,因处茌平县大辛庄以北。故名小辛庄,惯称北辛 (辛氏已绝),王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茌平县城北八里定居,二世迁此,仍用原村名。相继,运、张、吴、穆、绪、祁、赵、田、牛等姓迁居,1982年更名南辛,1988年复名北辛。

玉皇庙 本村因清朝光绪二年由前屯、后屯凑粮、凑钱修了一座“玉皇庙”供奉玉皇神,故此得名。阎、藏二姓是老户,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前屯,清光绪二年又迁居“玉皇庙”立村。(阎庄的属村)

本章(完)感谢您的阅读和指正!

@本文内容由高唐村村通据地方书籍、互联网、民间综合整理!由于信息量过大,难免有疏漏和不正之处,还望高唐老乡们多多传阅、指正补充!谢谢!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关注,以示鼓励!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139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