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母亲文七妹

1919年10月5日,毛主席母亲文七妹在韶山冲病逝,享年52岁。文七妹病逝时,毛主席远在长沙,毛贻昌立即派三子毛泽覃前去报信。

这年春天,毛主席从上海回到长沙。不久,毛主席响应五四运动,他跟何叔衡等人发起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就在此时,毛泽覃带着母亲病逝噩耗来了。毛主席放下手头一切工作,立即跟弟弟赶回韶山冲。

回到家中时,文七妹已经入殓两天。二弟毛泽民告诉毛主席,母亲临终时一直在呼唤“石三伢子”。那一刻,毛主席泪如雨下,扶棺失声痛哭。当天晚上,毛主席不顾旅途辛苦,彻夜为母亲守灵。

在母亲棺木前,毛主席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给母亲写下了生平最长的祭文,也是一篇广为流传的诗歌—《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四言诗·祭母文》

写完祭文后,毛主席还是无比悲伤,又接着写下了两副挽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需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与父亲毛贻昌的严厉相比,母亲文七妹给了毛主席更多的爱,她是一个善良、拥有高尚品德的农村女子。文七妹对穷苦大众充满同情,这给年少的毛主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使他走上了改变中国最穷苦老百姓命运的革命道路。

文七妹的故事始于湘乡县唐家坨,终于闭塞的韶山冲。1880年,唐家坨的文芝仪和韶山冲的毛翼臣决定为子女定下娃娃亲。1885年,18岁文七妹跟15岁毛贻昌结为夫妇。毛家起初很贫困,毛贻昌当兵归来后一番经营,到了毛主席出生时他家已经成为了中农。

1893年12月26日毛主席出生,文七妹既高兴又担心,之前她已经有两个孩子夭折。文七妹跟丈夫商量,决定将这个儿子送到娘家抚养。同时,信佛的文七妹希望儿子平安,就到庙里祈祷,将一块石头认作是儿子的干娘。因为是第三个孩子,从此毛主席在韶山冲就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乳名:石三伢子。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少年照

外婆家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毛主席在8岁时才正式回到韶山冲,被父亲送到离家仅200米远的南岸私塾读书。塾师邹春培很快发现眼前这个学生不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经典启蒙读物,毛主席很多都能背诵。

原来,毛主席在外婆家已经接触过这些读物,舅舅文正莹创办了一个学前私塾,专门教授族中孩子读书。受到舅舅的影响,毛主席年少时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也正是痴迷读书,毛主席跟父亲的矛盾加深。

因不满塾师的封建式教学方式,毛主席短短几年时间换了好几个私塾,最后干脆停学在家。毛贻昌送儿子去读书,目的不是希望他能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自己年迈时,儿子能继承这份家业就可以了。

毛贻昌对南岸私塾塾师邹春培说:“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从能识字开始,毛主席就在父亲的要求下,每天晚上必须记账,年龄稍长后则下田干农活。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父亲毛贻昌

毛主席对此很不满,多年后他在陕北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说:

“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给我们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对雇工们特别开恩,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对于我,他不给蛋也不给肉。”

相比父亲要求严厉,母亲则温柔得多。在那个靠天吃饭、靠种田为生的时代,湘潭一带经常闹饥荒,来韶山冲讨饭的人也非常多。每次有人来到上屋场,文七妹从来就没有让他们空手而走,当然这都是悄悄进行的。

毛主席对斯诺也提到了这一点:

“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过争吵。”

1910年,毛贻昌决定把毛主席送到湘潭的一家米店当学徒。就在此时,毛主席听说湘乡有一所新式小学堂,于是他强烈反对去当学徒,渴望去小学堂读书。文七妹没有读过书,可每次她看到儿子跟丈夫争论时,说的头头是道,加上痴迷读书,她知道儿子有更高的追求。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青年照

毛主席读书的想法遭到毛贻昌的反对,怎么办?在文七妹的建议下,毛主席把舅舅、表兄以及私塾塾师等人请到家中,帮忙一起劝说,毛贻昌最终妥协了。这年秋天,毛主席离开了韶山冲。

临行前,毛主席为表达远大的志向,他改写了一首诗—《七绝·改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诗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不过,毛主席在湘乡东山小学堂仅读了半年时间,他再一次做出人生重大抉择,去省城长沙读书。从此刻开始,毛主席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而他回到韶山冲的次数寥寥无几。1918年6月,毛主席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并接受恩师杨昌济的邀请,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去北京。

就在此时,毛主席收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毛主席立即赶到外婆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一脸憔悴,他很自责。文七妹看到大儿子已经一表人才,还要去大城市北京,打心眼里感到自豪。

看到母亲被舅舅们照顾的很好,毛主席在外婆家呆了几天都回到了长沙。动身赴京前夕,毛主席给舅舅们写了一封感谢信:

七、八二位舅父大人座下:前在府上拜别,到省忽又数日。定于初七日开船赴京,同行有十二三人。此行专以游历为目的,非有他意也。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在北京(左四)

短短一封家书,体现了毛主席对母亲的关心,以及对舅舅们的感谢。在北京期间,毛主席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来到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每个月有8块钱工资。毛主席从闭塞的韶山冲走出,结果却在北京谋得一份工作,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1919年3月,毛主席突然接到母亲病重消息,他立即辞职回到长沙。考虑到韶山冲医疗水平落后,毛主席一方面来到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员,另一方面则主持新民学会的日常工作。同时,毛主席通知两个弟弟,让他们带着母亲来长沙治病。

这是一段难得的快乐时光,毛主席、毛泽民和毛泽覃三兄弟陪着文七妹在长沙看了很多医生,可惜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许知道母亲时日不多,毛主席带着母亲、弟弟们去了照相馆,大家照了一张合影。

这是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也是文七妹跟儿子唯一一次合影。照片中,文七妹坐在椅子上,三个儿子分立两侧,而毛主席一身长衫站在文七妹左手边。在长沙期间,文七妹看着大儿子忙碌的身影,内心满是骄傲。

眼看在长沙城治病效果不佳,文七妹执意要回到韶山冲,毛主席执拗不过,他最终同意了,让两个弟弟护送母亲回家。不难想象,分别时毛主席一定跟母亲说了很多话,也一定跟两个弟弟交代要照顾好母亲。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文七妹跟三个儿子唯一合影

未曾想,这一别便是永别,于是就看到了本文开始那一幕。葬礼结束后,文七妹被葬在了距离故居右侧不到一公里远的象鼻山上,而毛主席则在守灵七日结束后,再一次回到长沙。在人们印象中,毛主席跟父亲毛贻昌之间似乎只有对立、争吵。事实并非如此,两人之间也充满着深厚的父子情。

文七妹的病逝,让毛贻昌很是悲伤,整日茶饭不思,日渐消瘦。为了缓解父亲的悲痛之情,毛主席跟两个弟弟商议,把父亲接到长沙,还让堂伯父毛福生作陪。在毛贻昌50虚岁生日之际,毛主席还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为父亲祝寿。

同天,毛主席和弟弟毛泽覃陪着父亲、堂伯父来到照相馆拍了照片,这也是毛主席跟父亲的唯一合影。照片中毛主席左臂上还戴着黑纱,那时他还在深切缅怀母亲。在长沙小住期间,父子俩有了更多的交流,彼此间也多了几分理解。

可能跟儿子们在一起心情轻松,加上毛主席精心照顾,毛贻昌的病情有所好转。然而,短短4个月后,即1920年1月23日,毛贻昌就在韶山冲病逝,享年50岁。毛贻昌病逝时,毛主席远在北京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未能回乡奔丧,毛泽覃在长沙读书也未能回家。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右起:毛主席、毛福生、毛贻昌和毛泽覃

毛泽民深知大哥对父亲的感情,就特意请大哥当年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写了一副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毛主席颇为自责,他对杨开慧说:“唉,我真是一个不孝子啊。母亲病逝时,我没能见她最后一面;现在父亲又离开了,我还是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半年后,毛主席终于回到韶山冲,将父亲跟母亲合葬。

毛主席向毛泽民详细了解父亲葬礼经过,因韶山冲有长子不在家不能下葬的习俗,毛贻昌灵柩暂时停灵。据资料,建国前毛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冲是1927年1月。离开那天,毛主席在毛氏祠堂前向前来送别的乡亲们说:“乡亲们,同志们,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决不回来见各位父老乡亲!”

22年后,新中国成立,革命取得了成功!但是,直到1959年毛主席才回到韶山冲,这距离他上次回故乡整整32年时间,距离母亲病逝则过去了40年时间。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在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人的陪同下,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冲。临行前,毛主席要求随行人员不要提前通知,更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在故居前跟乡亲们交谈

傍晚时分,毛主席一行乘坐小汽车抵达韶山冲,直接下榻韶山招待所。韶山冲乡亲们并不知道,当年那个“石三伢子”回来了。家乡一草一木让毛主席惊喜万分,生于斯,长于斯,热爱于斯。

虽然离开家乡30多年,可那思乡之情非外人所能感同身受。当晚,毛主席把卫士长李银桥找来,对他一番交代:

“明天乡亲们都会知道我回来了,你们对他们一定要热情。我到乡亲们家中做客时,人家要是给端水喝,送东西吃,你们不要加以阻拦和干涉。这是人家的一片好心。乡亲们想见我,想同我靠近一些,你们也不要干涉。对了,让警卫离我远点。”

或许家乡有太多回忆,李银桥离开后,毛主席难以入眠。夜深人静后,毛主席坐在桌子前提笔写下了一首诗—《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第二天一大早,毛主席就去了象鼻山给父母扫墓。毛主席父母墓地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考虑到毛主席可能来扫墓,连夜带着几名干部去简单翻修了一下。站在父母墓地前,毛主席久久伫立。

由于毛主席突然决定给父母扫墓,随行人员没有准备祭品。这时,警卫局沈同处长立即到一旁折断几根松树枝,简单捆绑后递给毛主席。毛主席把松枝放在坟冢前,然后深深三鞠躬。毛主席边鞠躬,边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下次再来看你们。”

扫完墓,毛继生小声问:“主席,要不要把墓地重修一下?”毛主席连连摇头说:“你们都别修,就这样已经很好了。别浪费钱,以后我不能回来扫墓,就请你们代劳培一下土就可以了。”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和母亲文七妹

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把自己视为人民群众中最普通的一员,从不搞特殊,对自己如此,对亲人更是如此。建国初期,每当有亲人写信帮忙,毛主席总是公事公办,没有一次破例。

给父母扫完墓,毛主席径直来到上屋场故居。此时的故居前早已站满了乡亲们,在大家簇拥下毛主席走进故居。屋内的陈设几乎没有改变,当走进父母卧室,看到墙上挂着当年跟母亲合影时,毛主席伫立良久,眼中明显有了泪花,离开时执意带走了这张唯一的合影。

毛主席对身边随行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只因为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言语中充满自责,而此时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毛岸英早已牺牲多年。

得知母亲临终呼喊石三伢子,毛主席失声痛哭,写下生平最长的祭文

毛主席故居

6月27日,毛主席结束了韶山之行。1966年6月,毛主席生平最后一次回到韶山冲,这次他是悄悄回来的,没有回到故居,也没有告诉乡亲们,只是在滴水洞隐居了11天。1976年9月毛主席病危时,渴望回乡休养,可惜最终未能实现。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2060.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