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金华新闻客户端10月16日消息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200多年前的秋天,清朝嘉庆年间一施姓男子去世,他年轻的妻子邢氏成为寡妇。邢氏力排众难,历时数年,修建起一所厅堂,取名仁聚堂,民间也有人称这座厅堂为“寡妇厅”。

邢氏守寡一生,县太爷赠送一方金字牌匾,以示表彰。如今,位于金义新区(金东区)源东乡后施村的这座厅堂成为金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光流转,仁聚堂的建筑格局风貌基本保存完整,由于自然侵蚀,年久失修,墙、屋面、木构件梁架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霉烂。

近日,仁聚堂的修缮工程已完成招标。据该区文旅局透露,施工单位具有国家二级文物修复资质,将遵循文保建筑“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原则进行修缮。

这座仁聚堂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在一个秋雨连绵的日子,记者来到这里,在专家考证、村民讲述和史料翻阅中,慢慢揭开它的面纱。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用材考究 精雕细琢

村里最完整的“18间”特色建筑

细雨、青砖、绿苔,迎着秋雨到访后施村,仁聚堂的岁月感扑面而来。这座厅堂有着石库门、白墙灰瓦和高高的马头墙。

该厅坐东朝西,占地500多平方米,前后两进两弄,有左右厢房,共18间。据修缮工程的前期勘察,该建筑是二进合院式,一进门厅和二进正厅均面阔三开间,南北侧置厢房,大天井地面由厚重、规整的青石板铺就,大厅的梁架结构以抬梁和穿枋式为主,雕刻拱件布满四周。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如今的仁聚堂被隔成数间,仍有村民居住。透过历史的痕迹和现在厅内的乡村生活气息,依旧能看出厅堂的考究做工,木构件用材厚壮,牛腿、门窗雕工细致精巧。

市文保所原所长、文博研究馆员蒋金治认为,这座建筑最“稀奇”的是在门厅与二进之间的长方形天井,被一座长长的影墙分隔开来。影墙工艺别致,有菱角牙子相间叠砌起来的墙帽、墨画和透空镂窗。他猜测,建造这样的影墙有多种可能,也许是寡妇的身份较为特殊,一般不直接见客,需要避嫌,邢氏以此证明自己的贞洁;又或许是当时当地的一种特殊风俗……

后施村历史悠久,18间的厅堂不止一处,仁聚堂是目前村里保存最完整的“18间”特色建筑。“寡妇造厅堂本身就很少见,这座厅堂用材好,建造考究,尤其是厅内的月梁、牛腿、雀替、斗拱等木构件雕刻精美细致,足以见得邢氏是一名很有志气的妇女。”蒋金治说。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三角马检验 纳鞋底计数

“寡妇厅”的传说饱含艰辛

一名寡妇要造一座相当规模的厅堂并不容易,村里留下了不少关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传说。

在招木匠师傅时,来应征的木匠众多,邢氏出题让木匠师傅们凭手艺造三角马,这是一种做木工必须用的工具。三角马做好后要扔到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捞上来检验,里面榫头干者录取,湿者淘汰。

在造房子期间,木匠师傅钉钉子,邢氏就在下面纳鞋底。木匠钉一颗钉子,她就穿一根线,以此来计算、核对钉子的数量。

那么,邢氏为何要凭一己之力建造一座厅堂呢?

今年78岁的施善通在仁聚堂里住了20多年。在他的记忆里,村里曾口口相传关于邢氏的许多“礼善”故事。施善通讲述的版本是,邢氏的儿子中了武举人,回来祭祖,她就造了这座房子,为了光宗耀祖。

施善通说,邢氏的丈夫是光满太公,16岁就死了。幸而光满太公有四兄弟,在大家族的帮助下,历时3年造起了这座房子。“是的是的,当时光满太公家是大户人家,有很多田地和山头。”住在隔壁的老人这样说。

事实真如村里老人说的那样吗?为了进一步查找关于光满太公的史料,记者找到了金华地方文化爱好者王战勇,他收藏了一整套完整的《华峰施氏宗谱》。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根据关键词“光满”,果然在宗谱中找到了光满一支。据宗谱显示,施光满出生于嘉庆丙辰年(1796年),卒于嘉庆葵酉年(1813年),去世时很年轻,才17岁。这与村里老人所说的16岁去世基本吻合。

邢氏则出生于乾隆壬子年(1792),比丈夫大4岁,卒于同治壬戌年(1862),享年70岁。丈夫去世时,邢氏才21岁,整整守寡49年之久。令人惋惜的是,夫妻二人最后并未葬在一处。

据宗谱记载,二人有继子,名为鸣元。也就是说,邢氏的儿子并非亲生,是从光满的兄弟中过继来的。鸣元有两个孩子,一名世宝,一名世均,其中世均“邑武生”,傍名“萃华”。

由此可见,邢氏的后代中确实出过武举人,只不过不是她的儿子,而是她的孙子。世均出生于道光丁未年(1847),邢氏去世时,他才15岁,应该还没有考中武举人。那么,邢氏造房子是为了子孙考取武举人光宗耀祖的说法也许只是后人的猜想。

飘摇岁月事 砖瓦也关情

在哀伤、寂寥与坚韧中,邢氏是怎样度过漫长的岁月?她不仅历尽千辛建造了一座精美的厅堂,庇荫后代,还勤俭持家抚养儿孙,使之成为有出息的人。想到此处,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关于仁聚堂、邢氏、武举人的传说故事在村里一代代流传,出现了很多版本。现在仁聚堂的后门,还有两座圆盘状的旗杆石,是当时用来表彰邢氏孙子考中武举人升旗帜用的,如今已布上青苔。

【来源:金华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394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