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每一个姓氏都会这样问自己。姓氏不会无源无头,事件不会无缘而生,只是深藏远古不露。我是湛,我钟情,我专注,我执着,总想把源头和事件弄得水落石出。湛氏世间人口少,华夏只有十万零几千人。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全国湛姓座谈会

根据北宋《百家姓》记载和湛氏族谱追溯及很多姓氏族谱录载,湛姓的根源历史悠久,而且源头清清楚楚。只是追述和录载中,对湛氏根源模糊不清,甚至把一个根源分解成两个源头说,如斟灌根源说、宝丰湛水地由来说等,实际是一根斟灌藤上的瓜,华夏九州到处是艳花。我在追根溯源中始终把平顶山宝丰作为湛氏的起始地,湛氏族谱中也记载了湛氏居湛水的内容,甚至湖南平江虹桥清嘉庆四年(1799年)湛启云祖先撰有湛氏族谱记载:“溯我祖始自夏同姓诸侯斟灌,其后子孙居湛水,因以为氏,以湛姓之所由昉也。”倒数第二字“昉”在新华字典中有两种解释法,一种是“明亮”,二种是表达“起始”。所以,早有湛氏祖先就记载了湛氏的起始地是湛水,湛水就是指的今天河南平顶山市宝丰湛河(湛水、湛河、湛溪同意)。要有充分理由并有理有据说明平顶山宝丰是湛氏的起始地,首先要搞清湛城与湛氏的关系,还有湛城、湛水与湛氏的关系,进一步阐释湛城是如何被遗忘的,这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湛姓寻根

笔者曾经从多种角度来追述湛氏根源起始地,而本文以不同的资料和实际考查来充实“湛城”的兴衰到最后彻底遗忘,一定会使内容更精彩,更能说明湛氏根源起始地的合理性。实际上是对祖先们追溯根源起始地的进一步深入挖掘阐释。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向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赠送《湛氏族谱》

在平顶山市宝丰县的湛阪、湛城和湛水这三个带湛的符号时间悠久古老,有它熠熠生辉的历史,也有它暗淡无光的日子。三个带湛符号而今只有湛水能日日伴天,湛阪不知何处,湛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最后被遗忘世间。平顶山与宝丰两个地方名字的时间都不长。平顶山才几十年,1957年设立平顶山市,而宝丰的来历是宋朝,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立,至今也只有900年。在平顶山历史博物馆展示的遗迹显赫的是在三千年以内,是从周朝封应国国王开始算起,再往前的历史就虚无缥缈了。实际上通过深入的、透彻的研究,可得到穷途比见的效果,再往前推还有更精彩的,无人知晓的历史遗迹,这就是湛阪、湛城及湛水。根据历史发生事件的传说,平顶山的历史还可以实实在在地往前推至一千年,这是可以说得清楚的。夏朝四百年,商朝六百年,就是一千年,加上周朝以后的三千年就是四千年。为什么要增加这一千年的计算呢,这些带湛的符号与这一千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平顶山人谁也说不清,考古学家也无法搞清,因为没有地下资料为据,平顶山博物馆只能根据典籍记载和考古学家的成果来展示三千年以来的历史遗迹。从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为应侯开始,公元前1046年至1043年间,这是有典籍时间人物记载的。认知平顶山宝丰历史上是不是有这些带湛的符号,有没有对这些带湛符号的记载?回答肯定有。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寻根行

《路史》记载:“河陽轵有湛水傍有湛城襄十六年有湛阪以为襄城之昆陽北有湛水後有湛氏”。经过反复研究,这个记载既是典籍传记,又是古人站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得出的结论。首先实述河阳轵有湛水,湛水傍有湛城,然后根据《左传》襄公十六年记载有《湛阪之战》而得出湛阪,进一步阐述昆阳的北面有湛水,湛水后面有湛氏。这个内容记载了四个带湛符号,即湛水、湛城、湛阪及湛氏。既然出现了湛氏在其中,这些带湛的水名、城名、地名就与湛氏有关系了。为什么又与湛氏有关系呢?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氏族在前,地名为次,地名的产生来源于氏族。湛氏与这些带湛的符号名一定是这样一个规律,先有氏族再有其它物名的名称存在,也就是先有湛氏再才有那些带湛的物名符号的存在。更可喜的是,今天有湛氏在平顶山宝丰的存在,就更清楚的证明所有带湛符号都与湛氏有联系。要深入了解这一关系,又要再次强调从湛氏的根源撰起,要了解湛城的遗世原因,也得一件一件事情说开。一、湛氏逃亡隐栖《路史》记载:“東灌:以有斟灌故此爲東”、“夏后氏斟灌国”、“今青之寿光東南有斟灌城灌亭”、“斟:已姓漠之北海斟縣北海今潍去州七里有斟亭”。《路史》中介绍“東灌”、 “灌亭”、 “斟亭”、“斟”都指一个地方,又名斟草繆。都是指的如今山东潍坊市与寿光市相距的斟灌村。而今斟灌村有一百米的斟灌城古城墙脚。看得出城墙是由泥土夯成,墙外长满茂密的荆棘。1980年寿光市政府把斟灌城址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正式立“斟灌城址”碑。碑上记述了古城呈长方形,南北1200米,东西1500米,总面积180万平方米,涉及到三个村。离斟灌城20里的寒亭区内还有一座完全由泥土堆积成的山,而在山上建造有“禹王台”, “禹王台”由“禹王庙”大门及城墙围成。“禹王台”历史很久远了。我们又来看最早的北宋《百家姓》是怎样记载湛氏的根源的?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历史记忆

北宋《百家姓》载:“湛,系出姒姓,夏同姓诸侯斟灌氏,其后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首先湛氏出自姒姓,与夏王朝同姓,是诸侯氏国即斟灌国。后来是如何子孙去斗去雚,合二字为湛氏的呢?在国家的典籍和湛氏族谱及后来有关百家姓中都阐释了夏王朝时期发生的事件。如《路史》有“寒浞傳”,其中一小段记载:“夷羿之不道以臣逐君绝后夔而其妻與其相,浞亦能赂庞蒙而弑羿子亦死於窮門,浞能弑相,而伯靡卒能滅浞”。这简单归纳了这段夏王朝发生的事件。这也是讲不道与道的关系,前面羿、浞不道,而后伯靡卒为道。凡是与夏王朝这段有关联的氏姓家族都记载了发生的历史,如走访的山东济宁市寻氏家族、江苏无锡过氏家族、常州戈氏家族等记载有寒浞灭斟灌和斟尋及过邑的悲惨的经过。《百姓源缘》、《中华姓氏起源通史》也进行了详细阐释。总的概括记载,湛氏的来源是斟灌,因斟灌国被打败,斟灌国人斟灌氏逃亡为避害而约定把“斟灌”两字去斗、去雚,由“氵”和“甚”合为湛,遂为湛氏。湛氏根源就是从斟灌国发生的事开始。凡是后来迁徙到江西,为豫章望的湛氏后代族谱中,都记载诸侯斟灌国斟灌氏改姓而来,也都记载斟灌国城是(山东)胶东半岛,离寿光四十里,临北海,潍坊不远。广为历史学家人知的夏王朝姒太康失国后,有穷氏羿“因夏民以代夏政”,经姒仲康王及仲康之子姒相王时,羿逐姒相王于商,相王元年征夷九年后以斟灌为帝丘。就在姒相王征夷八年时羿被宠臣寒浞“杀而烹之”,浞霸占羿之室,生下两子浇及豷”。寒浞儿子长大,浇力大无比,为霸占整个夏朝称王,使浇用师攻灭斟灌帝丘,弑夏王姒相,又灭在潍坊地盘上的斟尋氏和过氏国。斟尋氏最早国址在洛阳,在如今的二里头遗址,斟尋氏是因护姒相王元年征夷到了胶东半岛潍坊住扎,与斟灌氏形成合力,同一路征夷的还有戈氏,当然还有其它部落氏族。有一夏过氏国(过氏分夏过氏、寒浞时期为寒过氏,而今天华夏有两过氏之分)早就封建在胶东半岛莱州,夏过氏国王昊灌,据传还是斟灌之后。在为什么姒相王被羿逐商之后的元年就开始征夷?研究认为是姒相王的策略谋划,并得到羿的征夷认可。因为,当时姒相王虽然是夏王,但只是一个空架子夏王,起不到作用的王,是受气王,所以被羿逐到朝廷之外的商丘。姒相王深思熟虑想其境况,要想自己有地位,就必须有很强的势力保护。因为在当时的胶东半岛有两支姒姓部落国:一是斟灌国,在寿光;二就是过国,在莱州。姒相王再把同姓的姒姓斟尋国的斟尋氏、戈国的戈氏通过征夷到了胶东,就形成四支强大的姒姓部落国力量。有这四支姒姓力量的保护,姒相王再不会受到羿随意的说三道四,实际王位会得到逐渐提升。姒相王的这个谋划策略最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古本竹书纪念年》曰:“后相继位,居商邱”、“元年,征淮夷、畎夷”,“二年,征风夷及黄夷”。“九年,相居斟灌”,夏的政治中心向东移。姒相王把斟灌作为帝丘,安宁了二十年左右时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路史》“寒浞传”中说:寒浞是寒国寒君伯明氏之谗子,因常常作恶被国君赶出家门。寒浞出门正是羿“因夏民以代夏政”时间。寒浞崇拜羿,所以跟随羿并拜羿为义父,成为羿的义子,羿正是取决于寒浞的聪明及巧言令色,令为臣相之位,除了羿就是寒浞说了算。从此之后寒浞成为羿身边的宠臣,羿不听其他大臣们的劝阻,寒浞也没有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但最终结果羿及有穷氏全族(羿的族人)惨死在寒浞面前,姒相王也被寒浞弑,这是姒相王没有想到的悲惨结局。那么,斟灌国帝丘又是如何被寒浞儿子浇打败的呢?难道当时在斟灌国所住扎的兵不行吗?斟灌氏不行吗?其实寒浞谋划推翻夏王朝早就有充分准备,除了暗中招兵训练之外就是如何采用战术。比如诱惑、埋伏、阻隔都是很好的战争传说。而寒浞在备战做准备时,夏王姒相正在享天人之乐。我们来看过氏一份江西清朝修的《过氏得姓源流总序》中说:“帝相不纲寒浞增逆帝丘莾矣斟灌斟鄩墟矣有仍不支有鬲亦不振我先人以寒浞之鸷难以弋获”。可以说起初姒相王是明德君,时间长了姒相王处在养尊处优环境中,仿佛天下太平,不去鼓舞部落势气,也无计策要求训练兵士,训练各种情况下的协同作战,到真正有强敌攻打,无力还击,无力支援。斟尋氏在潍坊地盘上,所居住地离斟灌国城有八十里路程,寒浇在攻打斟灌国时,已经把斟尋氏阻隔开,使不能支援,斟灌国只能孤立作战,所以,绝大部分人死在战争中,最后在斟灌国帝丘的姒相王被弑。斟灌国帝丘一败,其它斟尋氏、过氏、戈氏更不是寒浞的对手。斟灌国帝丘姒相王被弑之后,极少斟灌氏拼命分别逃亡。一部分斟灌氏逃亡途中,为了避盘查被害,约定把国姓斟灌二字去斗去雚各取一半合湛,经过一千多里路,穿荆棘丛林,过小溪河流,住露天荒野,滇沛流离的艰难逃亡,最后隐藏于今天的平顶山宝丰龙山脚下,把隐藏之地取名“湛阪”。四千年前的平顶山宝丰森林密布,荒无人烟,“湛阪”地名的出现应该是第一个,此处已经不是夏朝范围,也就是说不是寒浞管得到的范围。关于寒浞时代,历史学家可能认为寒浞无德,杀义父灭穷门之惨,所以寒浞40年没有算在历史过程中。从斟灌国逃亡的还有一支或一个斟灌氏武士去“斟”改为“灌”氏,这在《路史》中有灌氏记载,属斟灌氏之后。汉朝被刘邦封为颍阴侯的灌婴就是斟灌国斟灌氏后代,与湛氏同属一根脉斟灌。又来看湛氏的后来结果。寒浇在攻打斟灌城时,夏王姒相的妻子后缗有娠从斟灌城洞穴逃出,装扮为庶人逃奔娘家有仍国而今的济宁市,次年生下遗腹子姒少康。姒少康长大为有仍氏牧正,寒浞派椒暗中捕未果,姒少康逃至虞国任庖正。虞国君主虞思将两个女儿许配姒少康,得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姒少康志在复国,派遣女艾到过浇以间谍。“糜自有隔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左传襄公四年》典籍中说的 “收二国之烬”是指收斟灌与斟尋二国之烬,就是指逃亡改为各种氏姓留下来的极少数族人,包括湛、寻、灌、过、戈、任等。“立少康焉,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恢复夏朝并进入“少康中兴”时代。“少康中兴”赐封各氏筑城建国。所以,修湛城建国是其中之一,湛城的起始是姒少康中兴时期。湛国的存在是姒少康到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近400年。湛国就是一个部落氏族国,是一个由土墙围成的国,因为当时湛氏人口不多,所以城不大,一个区区小部落国。按照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把湛城附近的一条小溪取名为湛水也是少康中兴年代。那时候的小溪沟湛水,最宽处只有两米,最狭窄处只有一米,水的出处是地下泉水。湛水两岸茅草丛生,芦苇遍地,无人烟居住,所以水质清澈见底,悠然流淌,是湛氏的生命源泉,是湛氏的自然天成宝物,湛氏无不欣喜若狂,谁不把它占为己有。把湛城修在有水流的边上,也是一种最佳选择,是生存的必然条件。在胶东半岛的斟灌城内都有一条小流水沟,虽然流水不多,但细水长流,可供斟灌城内人解渴。我在斟灌村李氏家族立碑处看见有一条小水沟,细水不断。这可能也是建斟灌城选址的重要条件吧!因为斟灌城比较大,所以流水会经过城内,更方便城内人生活。修建湛城非常重要。古代森林多,毒蛇多,还有虎狼出没,物资兵器需要存放,修建湛城是必然的,但也是有条件的。按照当时湛氏的人力物力是无法修建湛城的,只有在姒少康王的动员令下才有这个条件。以上就是湛氏、湛阪、湛城、湛国、湛水由来的顺序,是站在姒姓和湛氏这个角度去挖掘研究历史过程而得出的结论。我之所以认为先有湛阪,再有湛城。是因为湛阪与湛城时间相差40年。湛阪是湛氏隐居时得名,而湛城是“少康中兴”时建城。由湛阪存在到建湛城有40年时间,正是处于寒浞时代。前面讲到寒浞时代是被历史学家按照儒家思想来评判被删除的,但我们在研究根源中不得不把寒浞时代掏出来。同样要论证一个道理,湛氏在前,湛阪在后,湛阪是湛氏而来,湛氏由斟灌氏而来,是斟灌氏在逃亡中改氏而来。如果斟灌氏不改氏,寒浞这四十年就不好隐藏、不好过,在寒浞这四十年中就无法与在有仍氏的少康的母亲后缗进行联络,因为从湛阪到济宁有仍氏家有几百公里路程,一进入寒浞管辖范围就要经过不少部落国的地盘,就随时有可能被盘问。还可能涉及到很多可能性的问题,比如联姻也需要接触有关部落。这些都是历史事实,所以改氏是必然的。二、湛城被遗忘的原因 “少康中兴”建湛城,湛氏族人才从湛阪搬迁到有土城墙的湛城安居,解决了野外无墙部落的生活艰辛,寒冬雪地无遮掩的困苦。想想4000年前的祖先们是怎么样度过来的,那个时候还处于石器时代,青铜器初期,没有铁的工具,荒野中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如果没有姒少康的存在,湛氏祖先们不知在荒野熬过多少世代。我们湛氏不管在天涯海角任何地方,既要好好珍惜今天,还要不忘历史,默默地敬重祖先们,如果没有祖先他们的艰辛存在就没有我们今天湛氏后代。“襄公十六年”有《湛阪之战》重大战争事件记载。而湛阪之战的范围极宽,湛氏第一次栖息的地点湛阪在什么地方无法找到。湛水这个带湛的水系至今还在长流不息,静悄悄穿越大地、悠然繁华的城市。湛水总长42.3公里,经过打造之后由湛水变为湛河,成为平顶山的母亲河,滋养着平顶山人民。而湛城的足迹不存在了,烟消云散了,淡出人们的视线中和闻声中。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如今,平顶山多数的人不知道有湛城的存在。只有七、八十岁的湛氏老人们对湛城有映像,小时候常去城中玩耍,记得起城墙的高七米左右和大小长为一百二十米左右,还记得有炮台,城不远处有湛王营和湛山,湛山上有墓碑。关于湛王营,听说后来王姓来了居住此地,久而久之就自然变成湛营和王营,把湛王营分成两半,而今湛营亦不存在了。湛氏老人还留下一个传说,说祖先是“兵落脚”,是“战士”。“兵”与“士”的流传与北宋《百家姓》记载湛氏的内容相符,不管改为湛氏的斟灌氏是大臣是幕僚是兵,总之统称为 “兵”、“士”概念。夏王朝是大禹建立,禹是姒姓,湛氏是姒姓,因此,夏王朝也是湛氏的王朝,湛氏忠诚夏王朝是理所当然,不管出现任何大事件,湛氏始终是死心踏地的维护朝廷,就是夏王朝最后一个王夏桀被商汤推翻流放南巢,湛氏还是紧跟桀身边,保护着夏王,这是不争的事实。夏桀被商汤流放南巢时,有500人保护,不可能没有湛氏在其中。正因为湛氏忠诚夏王朝,商汤建王朝后,湛氏被压制,平顶山宝丰这个带湛符号的湛国就自然而然不存在消世了。商王朝六百年,虽然商王不会对湛氏怎么样,但不得会重用,不得会有集中训练兵士的权利,最多只能当分散的士兵的份,用在征讨夷人中只能当马前卒。但天有不测风云,商王朝建立600年,又气数已尽,西方的大国姬姓揭竿而起。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据传姬姓姬昌周文王要推翻商朝是行使祖先、父亲的使命。周文王没有完成使命而逝世后,由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带领千军万马灭了商纣王。最后周成王时期的周公亘(周公)彻底灭掉商部落群,解决周朝江山永固的后顾之忧。湛氏得知西方姬姓起兵反商,盼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由奴隶到贵族的曙光。周朝建立后,姬姓对大禹建立的夏王朝非常敬重,所以又重用夏王朝中的姒姓。周王朝重用姒姓,这也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姬姓祖先后稷辅助过大禹治水,虽然后稷与后来的后代相距很远了,但后稷祖先做过的丰功伟绩之事会一代一代口口相传。湛氏不仅仅是姒姓,而且是诸侯斟灌之后,当然会得到周朝的重用。我们皆知少康灭寒浞时,靡卒统领二国之烬去灭寒浞中,所念到的就是斟灌与斟尋二国,而典籍也是这样去表述斟灌斟尋二国的,就可以得出斟灌和斟尋的地位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大,一代一代口口流传不息。这些历史过程周王朝的姬姓是很清楚的。既然周朝姬姓对姒姓的关系不一般,那么,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中,周朝是否恢复了平顶山宝丰的湛国地位呢?结果是没有恢复平顶山宝丰湛国的地位。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一个,就是周朝推翻商朝之后,把湛氏封建到新的地方建国,防守重要的关口,发挥重要的作用。因平顶山宝丰地带在当时已经不是重要的防守要地。而且平顶山地盘上已经有姬姓王在那一个地方守护,这就是应国姬姓王,周武王姬发时封建国,前面已经提到。在寻找根源时发现,湛氏族谱中记载济源有湛城、湛国、湛水,济源历史上属河内郡。《湛氏渊源》中录载:“古湛国,故地在今河南济源西南”。查看了洛阳市吉利区志有:“湛城在南陈村与送庄村之间有一古城,现在有古城遗址.......。”

有幸的是,2006年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宣布、2018年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吉利区(原来属济源)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碑上刻着“古湛城遗址”。这个古湛城遗址就在黄河边,而在古湛城遗址的不远处有一条河取名湛水,在湛城与东寨之间,湛水流入黄河。这个古湛城和湛水实际上是对平顶山宝丰湛城和湛水名称原原本本的复制,只是吉利的湛城比平顶山的湛城大几倍。按理说湛氏就在那里建城取名湛城就是了,因为是湛氏在那里,城名肯定是湛城名称。然而还把不远处的河也取名湛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湛氏对平顶山宝丰带湛符号的情感因素,是对湛氏、湛城、湛水三维一体的深厚感情,依依不舍的情怀,因为这是斟灌根的延续,湛氏根的源头。同时也可能是湛氏当时展示势力旺盛的表现。那么吉利区(济源)湛城是什么时间起始的?是周成王周公时期,主要任务是守住周朝的重要关口。

我们可以在“国史讲话《上古》”顾颉刚撰的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书中说:“夏王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大,这是中国文化的底层。我们看周人明明是西方的一个独立的部族,但他们得到中原之后,就称自己的国土为‘时夏’,称自己的民族为‘诸夏’,就可知道他们对于夏是怎样的仰慕。‘夏’又转为‘华’,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名称的来源。”(P14页)。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周朝又是如何对待夏朝姒姓族人的呢,周朝把同姓的姬姓作为第一部落群体分别建国;把姒姓作为第二部落群体分别建国;把商朝时期忠于周朝的商部落作为第三部落群体分别建国。又从顾颉刚书中得知周武王伐商纣王,商纣王败了之后,周武王就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个机会,命令仍作商王,但是维护周王朝的商王,还另安排武王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帮助武庚商王管理政事,连武庚称为“三监”,要他们监住商的人民,不许叛变。就把武庚建立的国作为周的保护国,迁到东土做王。周武王就在西土做起天下的共主来。但武王在西土没有多久就逝世了,由他的儿子做起王来,就是周成王。周成王还很小,所有政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即:周公)执掌大权。正因为周公掌握权力,跟武庚一起“三监”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大放厥词,扰乱朝廷,造遥周公旦独揽政权。此时,武庚心怀不轨,总想把商王朝夺回来,就趁周王室内讧的时候,就联络了徐、奄、淮夷等八个东方国家揭起反周的旗帜。管叔与蔡叔不去制止武庚反周,只管合起来乱造周公旦对周成王不怀好意,离间王室。就在外与内对周公都不利的情况下,周公只有依仗武力来解决问题。周公他出兵东征,经历三年的长时间,一直打到海边,灭了五十个原来的商部落国,杀了武庚和管叔,囚禁了蔡叔,才把这场大乱平定。这是周人第二次克商的重大事件。周公为了作长治久安的打算,做出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决定:一是把周家的族人和姻亲封建到新征服的地方(湛氏属于姒姓姻亲之列)。“封”是分划土地,“建”是建立国家;二是把周公弟弟封到商都,立了一个卫国,把周公大儿子封到奄国改名鲁,周王室其他重要人物封到齐、燕等地。一时建的国家星罗棋布。最后一绝就是把那些反周的商遗民,周公一点不放松,一些发遣到新封的诸侯,做了奴隶,有的驱逐到遥远的地方,成为化外,有些有势力的和不肯妥协的,周公在洛阳造起了一座大城市,把他们押搬到那边去,还把商朝的一部分官吏迁到镐京的北面,好由周朝就近监视,不让他们作出某些活动。顾颉刚书中还讲到,周文王逝世后,周武王出兵东征,行军到孟津,他体查到商朝的实力不可轻视,深恐一击不中反而损伤了自己的威信,即班师回国。这里指的孟津就是河内郡济源临界处,也就是相邻现在的吉利区。古时从孟津到济源入太行山再到安阳商都朝歌应该是最佳的进攻路线。武王从孟津班师回国后,等了两年,一切都准备妥当,认为是推翻商朝的时候了,就开始再次东征伐纣,参加的部落除了西方的,还有西南方向的,浩浩荡荡,直奔商都。这次伐纣,武王没有考虑再次走孟津这个通道,可能经过暗中探到有不少殷商部落把守,因此就改道从氾水边上,渡过黄河。从氾水这条道过黄河是商纣王没有想到的,所以没有商部落防备。最奇怪的是,武王浩浩荡荡的大队伍顺着太行山脉,走了六天,一气走到商都南郊牧野,都毫无阻拦。这说明商纣王重点去防孟津的通道去了,忽视了其它地区的防线。应该说武王早就派兵暗中把过黄河的地方这个点选择好了,也知道商纣王会守住孟津入吉利(济源)这个通道。武王在牧野休整后,天未亮发出伐纣令。武王左手握着黄色的大斧,右手摇着白旄牛尾的指挥旗子,联军明晃晃的像雄鹰一般奔向安阳朝歌。伐纣是一场血战,武王的兵勇猛,一霎时杀得商纣十万大军全面崩溃。后来人说这场战争血流之多,战场上血水滔滔,连舂杵都浮起来了。商纣王是一个硬汉,他不肯逃走,奔到鹿台上,自己放火烧死。在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可以断定在吉利区地盘上还没有湛城出现,是周公彻底灭掉所有商部落之后,封建姒姓姻亲到新征服的地方,所以湛氏才在新征服的地方吉利(济源)建城建国,是对征服的商部落国基础上的改建。因为,河内郡原有不少的商部落,征服之后也要部落国在那里防守看管被征服的商人,这可能安排湛氏在那里建部落国之后和其他部落国一道防守看管商人的重要原因。因吉利区此位置是重要的防守要道,周公把重担放在湛氏肩上,是最相信,最放心的策略。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根据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平顶山宝丰的湛国名号从商朝开始就自然消逝了。湛城是固定不变的存在,城内城外还住着湛氏。秦朝统一中国后,在吉利(济源)的湛国应该又消逝了,人走城空。湛氏可能根据自已生存的选择,一部分湛氏去了山西隐居,这些湛氏可能在平顶山宝丰没有父母了,也没有儿女,也不想随军打仗,所以隐居。明朝之前的确山西有不少湛氏出现,而今天山西内都还有湛氏。明朝时期有湛氏从山西大槐树迁徙到河北、河南、山东济南。在山西大槐树还有明朝湛氏迁徙的记载。一部分湛氏随军,后代也一直在军中。可能五代时光州人湛温也是这些随军的后代,后随军到了福建。认为凡是到福建的湛氏都是这些随军的后代,都是从吉利区古湛国出去随军的后代。另一部分回到平顶山宝丰。因为平顶山湛城才是湛氏的家,吉利(济源)的湛城只是边防守护。这一批湛氏回到平顶山宝丰后,又再一次形成了势力。听宝丰皮庄湛氏说,清朝时期湛氏很强势,也有钱,还留下很多铜线,解放后不敢说出口,也不敢拿出来。然而,在江西豫章郡新淦的湛氏不是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任何时间迁徙去的。如果是秦朝之后任何年代迁徙到江西豫章郡新淦,已经有记载历史的工具材料了,就应该有传记。可是任何传记都没有,而且湛氏在豫章郡新淦没有留下任何一个带湛的符号,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把湛氏迁徙到豫章郡新淦推演得更早,那就是商汤把夏桀流放到安徽南巢,夏桀死之后逐步迁徙到江西豫章郡新淦,为了隐藏身份,所以任何带湛符号都没有留下,这比较合理。如果是这样推断,豫章郡新淦的年青湛氏也同样进住济源湛国,与平顶山宝丰的湛氏一道做防守和看管任务。毕竟湛氏地位得到改变,是很愿意的事情,这符合实际。凡是江西豫章郡新淦留下的湛氏除了中老年人,都是年龄很小的,没有去济源湛国,但地位同样得到改变。由隐藏的庶民到后来公开的贵族身份,这些不能不说与周王朝无关。三国出生的新淦湛氏姑娘德才兼备,与吴国扬武将军陶丹成为伉俪、为陶侃母亲,成为中国“四大贤母”之一,到后来豫章湛氏人才济济,进士不少,这些都是成为贵族身份之后的结果,都是与周王朝关系紧紧相联的缘故。只有在周王朝时期豫章郡湛氏才能有条件展示出夏朝诸侯斟灌后人之史。我们湛氏的历史是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古代就是这么现实。《唐朝姓氏录》洪州豫章郡五姓:熊、罗、章、雷、湛不是随便记载,而是有根根底底的。这个根底还是来源于湛氏本身的历史,根深蒂固的文化底子厚实。宝丰县志中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年),改雉(后称:滍)阳县为湛水县,大业元年(605年)改湛水县为犫城县,设置“湛水县”十五年。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座谈会场

据平顶山宝丰湛氏湛付讲,湛城城墙是由条石砌成。但这个用条石砌成是什么年代时间,无法搞清。有可能是汉朝,也有可能是隋朝,还有可能是唐朝,反正是清朝咸丰之前。宝丰有一座《湛溪》城墙,据说清朝咸丰年间修缮过,是否也把湛城城墙彻底修缮了一次,并砌上条石。

在晋书史册中的确有“湛溪”这个人记载。记载“湛溪:黎世序,初名承惠,清代人,嘉庆进士,治河名臣。”另外,对湛王营一说,只是当地湛氏所讲。在宝丰县志中没有记载湛王营的痕迹,其它典籍也没有出现。可能随着王姓人来居住之后,完整的湛王营就不存在了,随之湛王营的概念被人们模糊了,也就随着湛城一道烟消云散了。不过有一点值得怀疑,王姓人只是迁徙来居住,王姓人并没有突出的历史痕迹,为什么把王姓居住的地方取名“王营”呢?这个“王营”又表示什么呢?是不是一种巧合,把原来的“湛王营”去掉“湛”而就是“王营”呢?所以“湛王营”可能是存在的。那么,湛王营的存在是何时有,应该是秦朝之后至清朝的事情了。在过去宝丰县内的湛城位置就在现在的新城区滍阳镇创新路附近。

河南宝丰湛城的历史遗忘(文/重庆/湛高约 图/河南/若水苑)

当地湛氏湛付讲:“平顶山一中新区学校”就是过去的湛山,山有百米高,“新城区东王营安置小区13井楼工程”和“梅园路小学”都是湛王营地盘。小区内还有一棵280年的老槐树,由新城区管委会挂牌保护。宝丰湛城城墙不知是什么年代由条石砌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旧立新”,宝丰湛城无湛氏关注,城墙所有的条石全没有了。城墙上的条石被当地人撬去修房子,又由生产队撬去修水库,湛城成为荒野的土。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开荒建房,所以湛城的痕迹完全不存在了,历史遗迹的影子也没有了,忘掉了很遗憾。(作者湛高约,系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首批“文化使者”荣誉称号获得者)

供稿/河南省平顶山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4501.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