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新京报

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授予苏翊鸣等147名同志

追授邓小岚同志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

称号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

邓小岚

是名单中唯一一个

被方框特别标注的姓名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邓小岚老师。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3月21日

著名报人邓拓之女

马兰小乐队创始人邓小岚

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

在北京天坛医院离世

享年79岁

默默坚守辛勤耕耘18年

她将马兰小乐队发展成为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

向全世界唱响了《奥林匹克颂》

天籁之声惊艳了世界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20日,鸟巢,冬奥会闭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再次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在2022年2月,新京报记者前往阜平县城南庄镇专访了邓小岚女士和马兰合唱团,那里有着邓小岚女士18年的歌唱,也有着因歌唱而改变的村庄记忆。

邓小岚的“马兰”情缘

1943年,邓小岚出生在马兰村附近大山的一个破房子里。抗战时期,邓拓在马兰村附近游击“办报”。报社队伍常面临转移,邓小岚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马兰村周边一个叫麻棚的村庄。邓小岚喊收养她的一对农户夫妻“干爹干娘”,村民叫她“小岚子”。直至三岁,邓小岚才回到父母身边。

邓拓祖籍福建,但他把马兰视为故乡。写《燕山夜话》时,他曾用“马南邨”(谐音“马兰村”)作为笔名。他给自己刻过一个章,上面写着“阜平人”,给女儿邓小岚刻的章上,写着“马兰后人”。每次去马兰村,邓小岚都说是“回马兰”。

缘于个人身世和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小岚老师把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阜平,为当地脱贫攻坚、儿童音乐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马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小岚和马兰村孩子们的缘分源于一次扫墓。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机关驻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3年底, 19位马兰村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被日军杀害。2003年,邓小岚和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回马兰村,为当年遇难的乡亲们扫墓,正好遇见了一群同来扫墓的孩子。

2004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开始往返北京与马兰村教孩子们音乐。马兰小乐队是2006年成立的,最初的成员都是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的孩子。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06年9月28日,邓小岚老师与孩子们。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小乐队的孩子们拿着乐器合影留念。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小乐队的孩子们拿着乐器与邓小岚老师合影留念。

2004年开始,她常年奔波在京冀两地之间,从各处找来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乐器,无偿教会孩子们唱歌、演奏,组建了少儿乐队,还举办了乡村儿童音乐节。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音乐城堡”里摆放着马兰村小乐队的旧照片。

马兰村里有条胭脂河,那是小朋友们的游乐园,夏天,孩子们会下河抓鱼,冬天,他们又会在河面上滑冰。去年底,邓小岚促成的“月亮舞台”在河边建成,这是邓老师送给孩子们的歌唱舞台。6500多个日日夜夜,音乐渐渐成了马兰村的一张名片,邓小岚用音乐改变了一座村庄。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邓小岚老师促成的“月亮舞台”在胭脂河畔建成。

现在回想,阜平县城南庄镇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依然觉得一切像梦一般。去年中秋节前,他接到了北京奥组委的电话,要来看看马兰小乐队。 很快,奥组委就到了城南庄镇的几所小学开始挑人,第一批挑了70多人。几天后,刘凯接到通知,“这事定了”。

最终,合唱团被命名为马兰花儿童合唱团,马兰小乐队有8位孩子被选进了合唱团,邓小岚成为合唱团的顾问。

马兰小乐队

在众人眼里,邓小岚脸上总含着笑,但阿里也见过她流过眼泪。

每次来马兰村,邓小岚都会在小本上详细地记上每天的教学计划。但有时,到了马兰,一个来上课的孩子都没有,她难受得直掉泪。

上二年级时,一次放学,邓小岚把白宝衡留下唱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郞》。见他音准不错,想教他唱歌。第二天,白宝衡就不来了。“回去晚了,就和小伙伴玩不上了”。直到四年级,稍大点了,白宝衡又回到了小乐队。

很多小孩觉得好奇,刚来时,有很大的兴趣,学了两天,就不来了。有的家长觉得“学了没用”,耽误学习,也不愿让孩子来。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马兰村的孩子们在雪中奔跑。

邓小岚丧气过,但始终没放弃,她身上总有股韧劲。磕磕绊绊中,带着小乐队走过了16年。

2008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马兰小乐队给《晋察冀日报》的老人演出,这是马兰小乐队的处女秀。县里也邀请小乐队去演出,媒体报道后,小乐队外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不少企业还捐赠了乐器。2012年,马兰小乐队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晚。

一片杂草地上有一块石头,一个生锈的栏杆,和几级砌得不规整的楼梯。这里是邓小岚建的第一个舞台,她起名为鸽子舞台。

鸽子舞台的前身是一个羊圈,邓小岚找村民把羊圈拆了,用水泥垒起了一个舞台。阿里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雕塑,在五条钢筋上裹上布,刷上漆,一层布一层漆……做成一个鸽子,又像一个手掌的形状,意为“托起孩子们的未来”。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11日,邓小岚讲述鸽子舞台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 王霜霜 摄

2013年,邓小岚有了在山里办音乐节的想法。“城市里有草莓音乐节,为什么我们不能办一个给孩子们的山谷音乐节呢?”但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舞台。

阿里把邓小岚的故事告诉了一位设计师朋友,设计师给马兰小乐队设计了月亮舞台,但因经费不足,月亮舞台图纸一直没有启用。

因陋就简,邓小岚找村民修建了鸽子舞台。一次,邓小岚来看舞台施工,电瓶车倒了,砸中了她的腿。到了县医院,一查,左腿骨裂。邓小岚被要求在医院养伤。

第一届音乐节来了三四千人,山坡上满满都是观众。邓小岚拄着拐杖到场。晚上,小乐队在台上演出时,天空下起了雨,雨后出现了彩虹,舞台旁一道瀑布飞流直下。

到现在,山谷音乐节已举办了四届,影响力越来越大,到第四届时,有来自国内20多支乐队和美国、非洲等的乐队参加了演出。

如今鸽子舞台上的雕塑四根手指都已断了,只剩下一个大拇指。“之前是‘托起孩子的明天’,现在是 ‘真棒’”, 邓小岚打趣地说。

浪漫的“老小孩”

邓小岚从小性格就浪漫、文艺。在一篇回忆父母的文章里,她写道,上小学五年级时,她看苏联的芭蕾《天鹅湖》,一下子被迷住了,用五彩笔写了一封信,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喜爱芭蕾,说希望今后能学习芭蕾。父母对小孩的童稚幻想并没有打压,邓拓还画了芭蕾舞演员的速写画送给邓小岚,上面写着“祝小岚学习舞蹈成功”。

初二时,邓小岚提出到沈阳舞校去考试,父亲帮她联系了当地的战友,并把她送上了火车。到了沈阳,邓小岚想家,给家里写信。“小岚,接你第一封信,实在像黑夜里盼到了星星那样的高兴啊!你初次远行,总算一切顺利……”在信中,父亲表达了关切,又以平等友好的口吻与她商量未来道路选择。父亲给她自主选择的自由,但又没因她退缩而指责她,完全是把她当作一个大人来尊重对待,这给邓小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最后,她放弃了复试,回了北京。1963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工化系。

“我们的家庭气氛总是很民主友爱”, 邓小岚在文章里写道,在山东工作期间,听闻邓小岚恋爱受了挫折,母亲丁一岚第二天就从北京乘火车赶到了泰安。火车站分别时,母亲给邓小岚念了邓拓曾写给她的一句诗:“独立西风里,珍重复珍重。”

或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邓小岚也总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白宝衡记忆里,邓小岚从没发过脾气。上课时,虽然她也拿过小树枝吓唬人,但树枝从没落到过谁的身上,也从没批评过谁。孩子们个子矮,教乐器时,邓小岚会蹲下,抬着头告诉他们手指应该怎么放。讲完后,站起身来,轻快地说一句“去练吧”,然后再去指导下一组人。

78岁了,邓小岚还充满了童心,说着说着话,常就唱起来,唱的多是儿歌,高兴时,手舞足蹈的,像个“老小孩”。去年,马兰花儿童合唱团为冬奥开幕式表演排练,邓小岚去看望马兰小乐队的成员,一位不认识的学生对她喊“老师好”。等对方走后,她捂着嘴小声说:“我才不是你的老师呢”。说完,吐了吐舌头。

看着乐队里的“小不点”,邓小岚的眼睛里总充满着柔情。夏天,带着他们去山里挖野菜,告诉孩子们,在山里遇到危险,吹口哨比喊人有用。冬天带他们堆雪人,把乐队里坏了的小号插在雪人手里,让小队员们跟雪人照相。

音乐人阿里留着一头乱糟糟的长发,年轻时浪迹天涯,在国外也呆过多年,自认什么世面都见过了,但第一次见邓小岚时,还是被她身上的纯朴和天真所打动。

2009年,因为参与“重走红色之路”的拍摄,阿里去阜平采风。走到马兰,看到邓小岚在教当地小孩唱歌,便住下了。他打算就在这里拍一部关于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的纪录片。

白天,阿里拍小乐队,开着吉普车带着孩子玩,和他们的爸爸喝酒。晚上,就在老乡家的床上写歌。他给马兰小乐队写过好几首歌,村民家灯暗,他站在床上,拿着纸笔,对着灯写。

写起来特别快,“都是有感而发”。“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清晨的花朵,永远的童年……”这首歌被阿里用在了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里,词、谱被抄在一张大大的纸上,被挂在邓小岚马兰村家中的客厅里,纸张已泛黄。

最初,阿里就确立下了一个理念,他拍的不是什么好人好事,没有煽情的东西,就是音乐给人带来享受和快乐。

在阿里拍摄过的一个视频里,邓小岚提着一个用茄子、细线、木棍做的小夜灯,上面刻着五线谱的音符。孩子们提着用各种果皮做的小夜灯,蹲在溪水旁,灯光照亮了黑夜,背后的月亮皎洁明亮。

孩子们在溪水旁、猪圈旁、泥泞的小路上、石头上、玉米地里练琴,手指停在琴键或琴弓上,指甲里还藏着黑色的泥,手面皴裂,手指裂着口子。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音乐城堡”里挂着马兰村小乐队的旧照片。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马兰的“星星”

今年,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冬奥会后,马兰村收获了许多关注,筹建马兰儿童音乐节和发展旅游都成为了当地的重点工作。县里计划今年5月份在马兰举办儿童音乐节,还在月亮舞台西边修了拦河坝,打算发展漂流,盘山公路也在修建中。

去世前一两个月,邓小岚频繁地往返北京和马兰,为这一切忙碌。她所有的愿望、蓝图在今年终于像列车一样启动了,但她却倒下了。

“要不是有邓老师十几年的付出,也没有马兰的今天”, 孙志胜说。因为脱贫攻坚,现在,村里都修了水泥路,村民们也都搬进了现代化的新小区,每家的厕所都建在了屋内。

每次看见孙志胜,邓小岚唠叨的都是村里的事。一次,看见路灯坏了,村里要换新的。 邓小岚找到孙志胜说,“路灯坏了,修修就好了,为什么要换新的?”“她真的把马兰当家,把马兰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孙志胜说。这个面庞黝黑的北方男人提到邓小岚,一次又一次地哽咽。

她是表彰名单中,唯一标方框的人

▲2022年2月11日,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马兰村,邓小岚老师在“月亮舞台”的后台,看着充满音乐元素的建筑满心欢喜。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邓小岚的子女在讣告中写道:妈妈生前最后的18年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儿童音乐教育,这给她带来快乐和满足;北京冬奥会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的奥运会会歌获得世人高度赞扬,更将她的快乐推向高峰,她在自己生命的高光时刻离去,而且走得安详平静,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慰藉!

在为邓小岚写的歌里,白宝衡写道:“十几年之前,您来到马兰,您像一颗星星,挂在那天边,您让美妙的音乐进入我们心间,从此我们就不怕孤单……”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539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