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免费算命 宝宝起名 2022-04-15 3 0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大浪位于龙华区西南部,是一个客家聚集地,村民先祖来自于河南、山东等地,经江西、福建等地辗转来到大浪地区,主要姓氏有谢、杨、曾、戴、彭、吴、钟、廖等。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大浪地图

大浪历史悠久。明朝之前,大浪曾遍布广府村落,后来受迁海复界等历史原因影响,大浪成为客家聚集地。明崇祯十六年(1643),就有彭姓客家人自丰顺迁入大浪辖区内的龙胜堂居住,后来发起建立龙华墟。

大浪街道之名源于大浪乡。新中国成立不久,因要在此地成立一个新的乡,就从“大船坑”和“浪口”两个大村中各取一字,是为“大浪乡”,大浪因此得名。大浪原为龙华镇的一部分,2006年,原龙华街道一分为三,分设龙华、大浪及民治三个街道。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根据《全粤村情·深圳市宝安区卷》记载,大浪街道目前共有20个自然村,其中客家村落18个,广府村落2个。在现在的阳台山麓,也有已经搬出去的村子,如鸡板坑、大围肚、麻凤堂等村,其中,鸡板坑全村搬迁至现在的西乡凤凰岗,大围肚搬迁至现在的西乡铁岗。

赤岭头

赤岭头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元芬、上早禾、龙胜等地相邻。村子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因旧时山上光秃无草叫岩赤岭,后来在岭的一端建屋居住而取名赤岭头。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赤岭头主要姓氏为何姓,因原居住的地方人多地少解决不了温饱,为了生存选择南移找个更美好的地方,由兴宁迁至新安县赤岭头定居。

黄麻埔

黄麻埔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上下岭排、罗屋围、水围等村相邻。村子系水围村分村而形成,1980年原地重建。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黄麻埔村主要姓氏为郑姓,原住水围,,在清朝时期以兄弟为兄弟为分支,开枝散叶,陆续从水围迁出,散居黄麻埔。

赖屋山

赖屋山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下横朗、谭罗等村相邻。据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赖屋山就存在了。相传,有一位著名的学者被钦点进士,因世乱不想走上仕途而愿过隐居生活。他像许多有名的隐士一样很喜欢山水,有一日,他经过阳台山第三主峰雄鹰嘴下即赖屋山时,被眼前这片美丽神奇的山水之地深深吸引了,就在此隐居下来。因为当时没有名字,有赖姓居住,而且居于山谷,赖屋山由此而得名。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赖屋山水库

赖屋山主要姓氏为陈、黄两姓。陈姓从五华迁居于此,黄氏从福建迁入梅州,后迁入赖屋山。在客家人迁入之前,曾经有赖氏广府人在此居住,后搬出,因此本地留下一个传说:赖屋山不姓赖。

浪口

浪口村位于大浪街道东部,相邻自然村有罗屋围、水围、墩背等。浪口是大浪的门户,乃前往龙华的必经之地。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百年前的浪口

关于浪口的得名,也有一则故事,相传清朝初年浪口开村始祖吴继旺带着外孙刘子凤,从广东大埔来龙华寻求安身之地,经风水先生介绍到大船坑下游查看,发现该地有一山头形状像鱼,正合“大船出海鱼浪口”之意。而此处山下地势开阔、水源充足,吴继旺遂在此安家,开基立村取名“浪口”。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浪口村以吴、刘两姓为主。其中,吴姓始祖为吴继旺。相传,300多年前,吴继旺带着妻子洪氏和四个儿子从潮州府大埔县三河坝,迁徙到新安县龙华墟清湖一带,寻求安身之处。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刘姓始祖子凤公,当时随其外祖父吴继旺迁居浪口。所以,在浪口村,吴、刘两姓是血亲渊源,虽为两姓,实为一家。吴、刘两姓,曾经长期共用一座祠堂。也正因为如此,浪口村的村民自古以来都比较团结。

龙胜

龙胜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赤岭头、上早禾相邻。相传,本地最早的村名为 “炉盛塘”,因为村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对面阳台山下有窑下村(今陶吓) , 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称“龙胜堂”。现简称为“龙胜”。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另有一说,明朝此处便有卢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建立“卢胜堂”,取“卢姓家族繁荣昌盛”之意,讹传为“卢胜堂”。后彭氏家族迁移至此,发展壮大,挤走了卢姓,村名便改成“龙胜堂”。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龙胜村村民以彭姓居多,根据彭氏族人中流传的《彭氏族谱散页》记载,其先为北宋知潮州军事、大理寺正卿彭延年。龙胜村彭氏的祖先是彭延年的三子彭锐,其后人彭子顺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迁居丰顺。龙胜村开基人彭华池生于明嘉靖年间,成年后从丰顺迁至新安开基立业。

罗屋围

罗屋围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等村。村落为西乡黄麻布村分居而成,因祖宗移居到当地时,姓罗人居多,故以姓氏而取名罗屋围。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秦军校

罗屋围第一大姓为罗姓,为西乡黄麻布村分支而成。明朝时期,罗氏先祖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迁居梅州兴宁,清乾隆年间,有称“粤富”者迁新安县黄麻莆(布),之后十一世祖朝用公次子彦章公分支罗屋围。第二大姓为曾姓,为水围曾氏分支。第三大姓为郑姓,为水围郑氏分支。

鹊山

鹊山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上下早禾、元芬、三合等相邻,因村后有一座山,山里有一排排树,树上经常有鹊鸟,鹊声一片而取名鹊山。曾用名孖龙。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鹊山主要姓氏为郑姓,系元芬郑姓分支。其先从东莞迁居元芬,后分支鹊山。

三合

三合村位于大浪南部,与谭罗、鹊山、下早禾等相邻。该地原有黄草浪、黄竹径、谭罗三个小村,1951年合并,取名三合村;1957年谭罗村分出,三合村保持原名。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三合村主要姓氏为黄、钟两姓,黄姓先祖从福建莆田逃难至此,钟姓从紫金搬迁而来。

横朗

上下横朗位于大浪街道中部,与石岩水田、新围、赖屋山、浪口等村相邻。关于横朗立村有一个传说:自古以来在羊台山下,片片原始森林,深沟洼谷,山高岭峻,巍巍矗立。其中阳台山七娘岽西角山脉有如翻波逐浪,飞泻而下,忽而有一座雄伟山峰横空而出,形似一条栩栩如生的猛虎横在那里,挡住行人去路,路过之人要多走弯路绕过横山,故人们称之为横朗岭。明朝末年有一位地理师赖布衣来看风水,指出此种地形名为“猛虎跳墙”,风水上佳,宜于立村,乃名村为“横朗”。后分村为上下横朗。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09年的横朗

上横朗主要姓氏为廖氏,下横朗主要姓氏为钟氏和张氏。据说,钟姓为康熙中期进入横朗,始祖钟日高原籍惠阳,以运木为生,因见龙华这一片风水好,水运方便,天然条件极好,便决心在此发展。后经清湖绅士廖马留指引,便到横朗开基创业。在钟氏之后,廖氏迁入横朗北部,发展为上横朗,横朗老村便被称为下横朗。

上下岭排

上下岭排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黄麻埔、水围、新围等村相邻。上下岭排又名“大船坑”、“岭排围”等。因靠山边,先民们建立岭排围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

岭排围所在的大船坑村是大浪地区比较大的村,谢氏族人于明末清初在此建村,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谢氏祖先谢维春,为了发展,从福建宁化来到新安县清湖村拜见著名的绅士廖马留。当时廖马留正欲引进有意到金鸡岭开发的创业者。于是,廖绅士领着谢维春来到这一带观察。呈现在谢维春面前的是羊蹄山下的丘陵地带,山不高而土质肥沃,北面有一处大水坑,水源充足,是一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山坡上有数条小河流经水围,形成几道曲折小湾,将水围村的小山丘切割成半岛状,像是一个巨大鹅蛋。在“半岛”上合围而建呈长方形的数排瓦屋,像高高的船舱,远看仿佛是一艘即将启航的大船。此地刚好暗合了赖布衣那首诗中对风水宝地描述的情景,大船得水,水涨船高。谢维春决定在此创业,并给自己的村取名为“大船坑”。

上下早禾

上下早禾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鹊山、龙胜、元芬、岭排围等村相邻。因种水稻,早禾产量高,起名为早禾坑,后因人口增长分村为上、下早禾村。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上早禾村主要姓氏为彭姓,下早禾主要姓氏为黄姓,从东莞樟木头迁居而来。

石凹

石凹村位于大浪街道北部,与岭排围、新围等相邻。始建于明末清初,因粤东人多地少,或因迁界禁海而形成。因地势取名为石坳,后先辈们为图个好兆头,祈盼四水归池,子孙后代兴旺发达,遂将“坳”改为“凹”,形象达意,故取名为石凹。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村于上世纪八九十年在原地重建。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石凹以杨、谢两个姓氏为主。在清康熙年间,杨氏先祖杨旭清从广东嘉应长乐迁至石凹,而谢氏先辈因避灾荒从福建宁化石壁迁至大船坑水围后,再迁到石凹,一起创立了石凹村。随后,杨氏、谢氏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水围

水围村位于大浪街道东北部,与黄麻埔、罗屋围等相邻。因地势低洼,又靠近河边易遭水淹而取名水围村。现在水围旧址已拆,从低处往高处,于松山坳山下另建新村。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该村主要姓氏为郑、曾两姓。郑姓祖先来自福建,迁到水围已是郑姓第九代。曾姓为新桥分支,不过现在他们操客家方言。从复原的水围老围建筑形制来看,水围老围原为广府围村。迁海复界后有其他客家姓氏迁入,客家人口渐多,客家方言便逐渐代替了广府方言。

谭罗

谭罗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三合村、赖屋山等相邻。1951年,谭罗村与黄草浪、黄竹径合并为三合村,1958年分出。谭罗村主要姓氏为叶姓。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陶吓

陶吓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赤岭头、元芬、早禾等地相邻。陶吓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年林氏先祖懂得烧砖瓦手艺,来到清湖金鸡岭寻找砖瓦泥土,发现此处有烧砖瓦泥土的原料。故在此烧砖瓦,并筑庐于老围安居,当时人称为“窑下”。嘉庆年间,有林礼京赚了一笔钱,其兄弟三人便在老围南边建起新围。村人把新老围统称为“陶吓”。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陶吓村原住民均姓林,先祖是林氏叔侄两人,分别对应老村内目前所存的两座林氏祠堂。林氏祖辈约300年前从梅州迁居而来,见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就此安居下来世代务农。村里面的两座祠堂还有“吃斋”和“吃肉”之分,本村的先祖是叔侄二人,但叔叔生活平淡,爱吃斋,所以有了“吃斋”一说。而侄子生活过得好一点,就有了“吃肉”的典故。

新围

新围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北部,与岭排围、水围、石凹等村相邻。新围系上岭排分支,清乾隆十八年(1710),谢文豹一子正彩公从老围迁出,另建新村而改名新围,曾用名新围仔,从正彩公始延续至今有300余年历史。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元芬

元芬村位于大浪街道西南部,与陶吓、赤岭头、早禾等村相邻。

元芬村原名缘芬围,又名缘芬村、缘分村。据村里老人讲,元芬村的原居民有多种姓氏,而各个姓氏的来历也不同。不管怎样,大家相聚在羊台山下的这片土地里,大家都认为是一种缘分,邻里间打招呼祝福都多用“缘分”二字,于是“缘分”就成了村名。然而都是种田人识字并不多,缘分听起来又不像正式地名,于是就取谐音“元芬”为村名。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元芬村村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元芬村的特产是沙梨,当年在羊台山麓有许多沙梨园,有讲围头话的瞿姓人在此经营管理沙梨园,住在茅草棚里。有一天晚上,翟姓广府人与附近瓦窑林姓客家工人聊天,深夜客家工人问瞿姓人在哪里睡觉时,他用围头话对答:“园瞓咯!”意思就是在果园里睡觉,但客家人听到“园瞓”是个新鮮词语,便笑着说:“元芬是吗?”种菜人答:“对的,是元芬”。客家人以为是地名,所以以后在沙梨园下面的村庄就叫做“元芬”了。

原来,大浪这些地名是这么来的

元芬村主要姓氏为戴氏,落脚元芬时间大约在明末。戴氏三十一传孙戴仕道于此段时间从东莞清溪墟黄麻埔围迁居于此。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4613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