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广西钟山文物胜迹

   文物   合掌石摩崖石刻 位于城厢乡白马村南100米, 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马 山东麓两石相合如掌,俗称合掌石。宋元符三年(1100年)富川王瑞礼重刻唐苏口撰《隋富川 列女蒋氏家西观寺碑》于其上。刻面高0.76米,宽0.67米,刻1200余字,竖行、楷书、边饰 忍冬纹带。蒋氏(?~607年),南朝岭南酋帅钟士雄之母,因劝子归隋,封安乐县君,传死葬 白马山。碑文已收入正史隋书列传。   小钟山摩崖石刻 位于钟山镇城厢街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县名胜之一。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咏等摩崖石刻5处。其中有元至顺三年题刻的 《农元帅平瑶复县治》 、 《复治岩》,明嘉靖十六年冬富阳知县徐参谨题书的《状元峰》三字。民国10年卢世标撰文 张廷辅书的《中楼记》和抗日时期兴业县梁存适题刻的抗日救国五言诗等。除抗日诗为草书 外,其余均为楷书。   碧云岩摩崖石刻 位于钟山镇东南1.5公里大岩山。历代游客众多,留有宋至民国摩 崖石刻11题。其中有宋靖康元年(1126年)蒋夔、乾道五年(1169年)赵善政的游岩题诗题记, 民国9年 (1920年) 夏知事唐南杰题的“碧云岩” 三大字及题诗。均阴刻,楷、行兼备,以 “碧云岩” 三字最大,字高1米,宽0.85米,楷书。宋人刻于洞上,远望分明。现存石刻除 个别被敲击已无法辨认外,多数尚好,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蛮遵道》摩崖石刻 位于英家乡英家街尾观音山东麓思勤江故道旁,明万历二十 五年(1595年)镌刻于岸边崖石上。刻面高90厘米,宽50厘米,正中双线阴刻,楷书“百蛮遵 道”四个大字,字径23厘米,上款“□□四屯秧家寺营土司□□□……”下款“万历岁次乙 未孟春月吉日勒石”。明代广西瑶、壮、苗等族人民起义遍布全省,持续二百余年,波及湘、 粤邻省。明王朝在进行军事残酷镇压的同时,极力推行以夷制夷土司制度,开辟水陆航道, 迫使各地瑶壮苗民归顺。石刻反映了这一史实,此石刻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蛮封地碑 位于公安乡塘贝村西1公里的丹霞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八月刻 立。方形,高86厘米,宽63厘米,竖行楷书,阴刻,23行600余字。碑文记述洪武二十三年 七月花山峒欧奎、秦鹿、夔雅乐率苗、瑶、壮民起义,钟益奉调抵花山征剿。历征三年,至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平息。封富川县额外守御所正千户,子孙世袭花山瑶壮苗夷等处境内屯田, 山岭即给该军耕种的史实。   大虞宗祠记事碑 位于石龙乡大虞村宗祠内。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立。碑由两块组成, 高1.32米,长1.54米,竖行楷书,阴刻,1969字。钟杰、钟濂撰文,并书丹。碑文记述了太 平天国将领陈金刚部从广东进广西据贺县后向钟山挺进围攻大虞村的经过等史实。此碑列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家起义遗址 位于英家乡油榨峒村西500米白岩塘。1947年6月5日,中共桂东地下组 织根据中共广西省工委横县会议精神, 当晚9时于白岩塘泉公庙东侧全体武装人员集中宣布 起义,在吴赞之的指挥下取得了袭击英家乡公所开仓济贫的胜利。泉公庙为单间小庙,已毁。1985年县委、 县政府于英家大桥头建筑六角形攒尖顶钢筋水泥结构纪念亭一座, 占地面积 100平方米。亭内立高2米,宽1.4米纪念碑,记述起义简介、烈士芳名,在泉公庙旧址立纪 念碑、碑高1.85米、宽1.6米、厚0.7米。   中共广西省工委遗址 位于燕塘乡白沙井村平八公路南侧。1942年桂林“七·九”事变 后,中共广西省工委于同年10月转移到钟山县白沙井,在村后树林里搭茅棚作省工委机关驻 地。解放后茅棚已无存。1985年在旧址东南10余米修建八角重檐攒尖顶纪念亭一座,占地面 积261平方米,亭边长1.09米,通高2.08米,.钢筋水泥结构。亭内正中立正方挂形黑色大理 石纪念碑。   中共广西省工委招待所旧址 位于燕塘乡白沙井村600米的马头山岩洞。1942年省工委 机关转移到白沙井后,各地前来汇报、请示正作的同志,均接待到白沙井村后马头山山腰一 岩洞内住宿。洞口距地面15米,高宽各约13米,洞深25米,宽15米,向北。1985年县政府拨 款于洞口修建六角形攒尖顶钢筋水泥结构纪念亭一座。纪念亭占地面积12.25平方米,亭内 立白色大理石《马头山岩碑记》一座。   中共广西省工委隐蔽处 位于燕塘乡童子岛村西南牛峒。1943年冬,省工委书记钱兴 和秘书邹冰以及工作员吴赞之与当地农民莫娩叔等以租地开荒为名转移到牛峒,以开荒种地、 割草打石烧石灰掩护革命活动。原住房已毁,石灰窖尚存。1985年县委、县政府拨款在牛峒 建牌楼立纪念碑。牌楼占地面积56.8平方米。   名胜   水碧岩 又叫出水壁,位于望高乡螺山脚下,距离县城15公里。这是近年新发现的石 灰岩溶洞, 深约4000余米,最高处约100米,最宽处90米。自然形成11个大厅,各厅景致各 异,厅与厅之间曲径通幽,千回百转,钟乳石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暗河蜿蜒,贯穿全洞。时而河下滔滔,时而流水潺潺,洞环水绕,神秘莫测。河水从岩口涌出,宛如苍龙吐玉。目 前有莲花厅、 龙凤厅、王母厅、观音厅等9个厅开放,供游人游览。区内当代名人莫乃群游 后赋诗云:   洞口潺缓碧玉流,洞中玉宇接琼楼;   人间亦有神仙窟,盛夏凉生九月秋。   钟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兼县长陈醒亚于1982年游后也赋诗一首,诗云:   天帝造仙境,地河曲水流;   九厅各异彩,游子竟忘餐。   状元峰 又名小钟山。位于县城东富江河畔,山高数丈,形略圆如霞钟,山上有石叩之 声如洪钟,故名“钟山”。山上石壁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冬富阳知县徐参谨手书“状元峰”三 字,故又称“状元峰”。山麓曾建有“文昌阁”,左边有“钟山寺”,右边有“凤翔庵”, 山顶上有“望高楼”、“中楼”等亭台楼阁,今俱废。而山顶上的“中楼记”和兴业县梁存 适(钟山中学校长)题诗的石刻依然清秀如故。梁存适诗云:   倚剑钟山上,风云叱咤空;   骂天双眼白,热血一烟红。   铸尽心头铁,熔成警世钟;   奋身呼抗敌,救国志何雄。   山上怪石千姿百态,树木四季青葱。羊肠小道,石径幽邃,拾级登高,可瞰全城景色。解放后曾为中小学校园所在,现坐落在钟山公园内。   碧云岩 位于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大岩山麓。洞壁青如碧空蓝天,五彩岩石形如云彩, 故名碧云岩。岩口宽约20米,深约800米,洞内石笋、石乳、石柱、石花、奇异万状,千姿 百态。洞内500米处有岩石数盘,击之声“咚咚”作响,其音似鼓声,传说盘石是天师老爷 造的石鼓。自北宋康元年(1126年)以来,到此游览名人甚多,留下许多诗文石刻,吟诵碧云 佳景。古诗云:   (一)   浮岚飞翠接长天,世界闲中总大千;   洞口晓看云气出,峰头夜见日轮悬。   鸟啼花径飘红雨,樵唱松林起绿烟;   绝好人间一仙境,咏怀招隐意拳拳。   (二)   古洞幽深忽见门,居然郊外有桃源;   浓烟漠漠山前庙,钟日霏霏江上村。   列岫间云时往复,小溪流水自潺湲;   我来恰值秋风起,煮到莼羹忆故园。   昔日, 碧云岩为士大夫常游之地,有“官岩”之称。“碧云岩”三个石刻大字为民国9 年钟山知县唐南杰手书。1987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整修,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荷塘风光 位于县城约15公里的公安乡荷塘村周围,是群山挺拔、峰峦叠翠、山秀峰尖, 景色壮观的风景区。那里的明显特点是山壮水美。一个个的山峰好似壮士挺胸昂头,直指长 空,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概。群山中间有一荷塘,池水清秀,群山倒映,山水一色。每到盛夏,池中妩媚的荷花竞放与威武雄壮的山峰相互映衬,绘出一幅天然的绚丽多彩的山 水画,令游客们留连忘返。   花山 位于县西北部,离县城约40公里,主要山峰有鸡母顶、石榴界、白帽岭、山羊 头、西岭等。那里崇山峻岭,气势磅礴,常年四季竹木葱茏,山间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山 青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   1984年建成花山水库,较大的配套工程有界排渡槽、大桥头渡槽、放水塔等,气势雄伟。尤其是放水塔,从库面破水而出,顶部建有六角亭,与库边一桥飞渡相连,别具风格,构成 水库奇景,使风景如画的花山更是锦上添花。那里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被游客们誉为“避 暑山庄”和“小庐山”。   古迹   英家一洞天遗址 位于英家乡英家街东牛王爷山南麓,为石灰岩洞穴。东南向。洞口距 地面7米,高2米,宽10米,洞深50余米,分内外洞。文化堆积层主要在外洞,呈灰褐色,胶 结坚硬,厚0.2~1米,含螺蚌壳、兽骨、烧土、石器、陶片等遗物。采集有磨制鹿角矛、骨 珠、打制砥石片、绳纹夹吵陶片和鹿牙、兽骨等。   姑婆岩遗址 位于钟山镇龙马村北约500米的姑婆山, 为石灰岩洞穴。西向,洞口平地 面,高50米,宽30米,深约30米。暴露有断面的文化堆积层长10米,宽8米,厚0.8米,呈褐 色,内含螺蚌壳、兽骨、石器及人骨等。采集有石杆、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及人体残骸。   庙岩遗址 位于城厢乡罗家洞村西南与印山东南麓,为石灰岩洞穴,南向。洞口距地面 2米,高5米,宽4米,深约30米。呈喇叭形外宽内窄。靠洞口右边断层积层厚0.9米,内含螺 蚌壳,兽骨及石器等遗物。采集有砾石打制的刮削器、石片。   猪岩遗迹 位于花山乡滩头村西1公里围墙肚山,为石灰岩洞穴。南向,洞口距地面4 米, 高10米,宽30米,深8米。文化堆积层胶结坚硬,呈灰褐色。厚0.2~1米。内含螺壳、 兽骨、石器、陶片等遗物。采集有砾石打制的砍砸器、席纹方格纹夹砂灰红色陶片和鹿、猪、 虎、熊等动物牙化石及人前臼齿、头骨残片等。      大田村戏台 位于公安乡大田村南30米。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平面凸字形,雕花 石砌筑,双龙戏珠花鸟雕花石栏,双狮望柱,基高1.8米,为须弥座式台。前台面宽6.37米, 深5.5米。八柱抬梁构架,重檐歇山顶,青瓦面,通高10余米,后台深3.6米,长10.12米, 两侧山字形,风火山墙,后台屏风饰山川楼阁,彩凤仙鹤等木雕。须弥座台基正面饰雕八仙 贺寿, 盆花等11幅浮雕。南面基石镌刻光绪四年加修戏台碑记6通。1982年和1990年曾作两 次维修,已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桥 位于石龙乡石龙街北。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咸丰七年(1857年)拆毁, 后重建。南北走向,一墩双孔三级石桥,北高南低,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主孔垮 度14米, 副孔净垮7米。桥面石梯相连,中间15级,两端分别为11级和15级。桥面两边置望 柱、华板、石栏板,桥头置望柱及双狮。望柱、栏板有浮雕八仙贺寿、昆仑寿星、双龙戏珠、 双凤朝阳、沣叽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等神话传说及戏曲题材图案74幅。这 些浮雕刻工细腻,形象逼真,造型美观,状如石雕艺术长廊。尤以桥中心平台两边的主体浮 雕“双龙戏珠”及“双凤朝阳”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栩栩如生,为群雕之佳作。北端左侧 原有塔式修桥碑记,已毁。此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家粤东会馆 位于英家乡英家街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粤籍商人集资兴建, 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占地2122平方米。由前后两侧廒房及戏 台组成。两侧廒房及戏台已毁。现存主体建筑前后殿,面阔三间12.3米,进深8.15米,后殿 四间13.9米,抬梁构架,砍山顶砖木石结构。前殿高8.1米,后殿高9.6米,青色水磨砖墙, 方青石砌基。正脊灰塑各种人物、花卉。石、木梁枋均浮雕各种人物、花卉、瑞兽形象,工 艺精湛。石门槛、石门额阴刻楷书“粤东会馆”四大字,石门槛及后殿檐柱镌刻有楹联。殿 内乾隆四十二年、道光五年镌刻修建碑三通。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霞观 又名天师观,位于公安乡塘贝村白云山东麓。始建于汉永寿元年(155年) 。传说为张道陵炼丹之所,历代屡毁屡建。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丹霞观,后又在观侧及观前相 继建起“益公祠”及戏台。1958年均被毁。1986年当地群众集资在原基地上重建丹霞观。丹 霞观依山傍水,座西向东,两进三开间,宽11.7米,进深23.3米,高12米,砖木石结构,砍 山式顶。观井内由供奉神灵的殿堂、斋醮祈祷的坛台和讲经诵经三室组成,天井两侧有望楼 台榭,殿堂供奉张天师神像11尊。观四周群峰环抱,山绕水转,树木荫翳,风光秀丽,环境 幽雅。   恩荣石牌坊 位于燕塘乡玉坡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廖世德(号枣林)为纪其祖廖肃 而建。占10.4平方米,宽6.22米,通高6.9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青石牌坊,榫卯结构, 柱立于石基座上,前后均抱鼓石,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顶正脊两端饰 反尾上翘鱼形鸱吻,正中为宝葫芦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额枋竖刻楷书“恩 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石板枋浮雕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骑马出行图,卷草纹或镌刻文字, 刻工精致。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钟山文物胜迹

史方志

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广西永福文物胜迹 广西田东文物胜迹 广西平果文物胜迹 广西百色文物胜迹 广西那坡文物胜迹 广西平南文物胜迹 广西合浦文物胜迹 广西岑溪文物胜迹 广西田阳文物胜迹 广西靖西文物古迹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725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