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沂源村庄大全:中庄镇(上)

中庄(Zhōng Zhuāng)中庄村为中庄镇政府驻地,东傍沂河。1209 人,22 个姓氏,王、于、孙姓居多。总面积 282.17 公顷,耕地 9.53 公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灌溉农业区。以经营林果业为主,兼营工副商业。产苹果、桃、蔬菜等。王氏于明洪武年间迁此建村,其墓地明朝碑碣尚存。据明堂碑载:“雍正元年(1723 年)岁次癸卯仲春谷旦阖族仝立。”以位其几个邻村中间取名中庄。南(麻)——崔(家峪)公路经村西,设有停车点。农历三、八逢大集。农贸市场设在村南部,场地开阔。村西建有果品冷库。沿公路两侧设有镇政府机关,银信、邮电、医院、中小学、超市等,成为本镇商品主要集散地。为中庄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考古发现,该村古遗址属龙山文化、战国、汉时期,2012 年 7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 年 3 月,该村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家万(Dàjiāwàn)大家万位于中庄西部,龙王崮南侧,与中庄组成村民委员会。71 人,4 个姓氏,姚、王姓居多。耕地 4.9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王氏家谱记载: “始祖於清康熙年间 (1662—1772年)从中庄移居于此。”因村旁山梁像牛角,得名大角万。后雅化为现名。

桐峪(Tóngyù)桐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4.9千米。 由上、下桐峪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516 人,9 个姓氏,杜、周姓居多。总面积 257.77 公顷,耕地 5.32公顷, 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花椒、苹果、柿子、大樱桃、桃等。相传明洪武年间,杜氏祖由淄川迁此立村。杜氏墓碑有“清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的记载。以地处三面环山似筒状的山峪内,得名桶峪。后雅化为现名。

下桐峪(Xiàtóngyù)下桐峪位于中庄4.5千米。 340人, 6个姓氏。周、孙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耕地 32 公顷。因处桐峪外部且地势低得名。

上桐峪(Shàngtóngyù)上桐峪位于下桐峪西部,与下桐峪组成村民委员会。302 人,5 个姓氏,杜、张姓居多。耕地 21.87 公顷,深山峻岭地带。因处桐峪里部且地势高而得名。

青龙官庄(Qīnglóngguān Zhuāng)青龙官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5.9千米,九顶莲花山之阳, 牛心崮之阴。 南(麻) ——崔(家峪)公路经村北。村民委员会驻地。235 人,9个姓氏。总面积 209.11 公顷,耕地 1.88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花椒、苹果、 大樱桃、 桃、 柿子等。 村内现存王氏碑有 “明崇祯十三年立”字样。原以地理风貌取名石胡同峪。清光绪年间,村人以吉祥言更为现名。

桃树洼(Táoshùwā)桃树洼村位于中庄镇政府驻地西 10 千米,圆寨山南麓。 村民委员会驻地。 105人, 4个姓氏,崔姓居多。总面积 51.48 公顷,耕地 5.14 公顷,属山岭地带。 以经营林果为主, 产苹果、 大樱桃、桃、柿子、花椒等。崔氏碑载:“祖籍山东新泰县土门卜营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 年)祖人始迁沂水县桃树洼。 ” 以物产、 地貌而得名。

后峪子(Hòuyùzǐ)后峪子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8.6 千米,双泉崮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529 人,7 个姓氏,高姓居多。 总面积264.02公顷, 耕地28.7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桃、柿子、苹果、花椒等。山场宽阔,水草丰盛,利于放牧。村内现有古槐 1 株,相传为明朝初年移民建村时所植。高氏碑载:“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字样,以村处胡家庄西北部山峪内得名。 考古发现, 该村古遗址属元、 明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富家庄(Fùjiā Zhuāng)富家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6 千米,水柿崮之阳。村民委员会驻地。850 人,26 个姓氏,郑、邢、商姓居多。总面积 353.64 公顷,耕地1.56 公顷,属山岭地带,部分河谷地段为水浇田,水源充沛,灌溉方便。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 苹果、 桃等。 相传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 建村。 傅姓居民多, 以姓氏取名傅家庄。据商氏碑记年为“清道光拾叁年(1833 年)”。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南麻镇傅家庄重名,始更今名。曾先后获得淄博市文明村和山东省生态示范村、农业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

北刘庄(Běiliú Zhuāng)北刘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 4.9 千米,南 (麻) ——崔 (家峪) 公路经村北, 设有停车点。村民委员会驻地。410 人,6 个姓氏,房、王、任姓居多。 总面积115.61公顷, 耕地1.46公顷,属山岭地带,部分河谷平地为水浇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桃、苹果、柿子、花椒等。 本村原为南刘庄一个居民点, 统称狼籍庄。明洪武二年(1369 年),刘氏从冀州枣强县迁此居住,以姓氏更名为刘家庄。曾称河北沿。解放前(1944 年)始称北刘家庄。因与南麻镇北刘家庄重名,1982 年地名普查时,更为现名。

南刘庄(Nánliú Zhuāng)南刘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北 4.5 千米,与北刘庄隔河相望。村民委员会驻地。554 人,7 个姓氏,张姓居多。总面积 182.59 公顷,耕地 0.45 公顷,属山岭地带,部分河谷平地为水浇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桃、苹果、柿子、花椒等。河水冬温,利于冬令蔬菜生产。原名狼籍庄。明洪武二年(1369 年)刘氏从冀州枣强县迁此定居,遂更名刘家庄。刘氏碑记载清康熙三年(1664 年)。”张氏碑记年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1 年)。”1944 年北刘家庄自立为村,本村改名南刘家庄。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南麻镇南刘家庄重名,更为现名。

杓峪(Sháoyù)杓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11.1 千米。尹家崮,马头崮、圆寨三山环抱。村民委员会驻地。484 人,5 个姓氏,杜、张姓居多。总面积289.82 公顷,耕地 2.07 公顷,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尤以香椿芽色红味香远近闻名。据张氏谱碑序言载:“吾祖原籍淄邑人氏,先祖讳诩者从淄邑来沂邑西北乡勺峪庄稽今二百余年”。另据村口崇祯十一年重修启圣庙碑载:“明山东青州府莒州沂水县沂源乡马泉社杓峪。”以三面环山, 山峪肚子大, 峪口小似勺子状得名 “勺峪” ,后沿革为杓峪。《乡村里的中国》(荣获国内、国际十几项大奖)纪录影片拍摄地。2016 年获得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荣誉称号。

菜峪(Càiyù)菜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9.9 千米,马头崮东麓。101 人,4 个姓氏,王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105.46 公顷,耕地 12.99 公顷, 属山岭地带, 多为梯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大樱桃、 桃、 苹果、 花椒等。 据王氏家谱载: “始祖永贵、永山兄弟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泰安迁此立村”。现存王氏碑记为“清光绪三年 (1877年) 。 ” 为不忘家乡取村名泰峪。

胡家庄(Hújiā Zhuāng)胡家庄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7.7 千米。后峪水与杨庄河汇于村东。村民委员会驻地。921人,10 个姓氏,高、王姓居多。总面积 359.84公顷,耕地 15.35 公顷,属山岭地带,少量河谷平地为水浇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产大樱桃、桃、苹果、柿子、花椒等。兼营农业、工副商业。农历二、七逢集,为附近村庄农副产品集散地。相传明朝洪武元年(1368 年)胡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建村时所植三株古槐尚存。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重修庙碑领袖为胡凤阁。以姓氏取名胡家庄。

鹁鸽峪(Bógēyù)鹁鸽峪位于胡家庄西部,与胡家庄组成村民委员会。49 人,2 个姓氏,高姓居多。耕地 2.67公顷,属山岭地带。高永义为耕种方便,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 年)由胡家庄迁此居住,渐成村落。以北崖上有石窟,栖息着野生鹁鸽而得名。

河东泉(Hédōngquán)河东泉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6.8 千米,葫芦顶子山西麓。村民委员会驻地。254 人,7个姓氏,韦姓居多。总面积 68.85 公顷 , 属山岭地带。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 柿子、 花椒等。 据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韦氏谱碑载:“韦氏伊始祖由冀州枣强县迁于常山县韦家坡……曾祖讳永祥迁于沂水河东。”以村位于小河东岸而得名。因与张家坡乡河东村重名,1982 年地名普查时更为现名。

大沟(Dàgōu)大沟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6.6 千米,高家顶北麓。村西北邻河东泉。村民委员会驻地。326人, 8个姓氏, 毕姓居多。 总面积143.73公顷,耕地 0.78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据毕氏谱碑序言称:“祖世居淄川正西乡栗家庄。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来至沂水县西北乡大沟庄成家立业。”以庄临大沟得名大沟。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与东里镇大沟重名,更为东大沟。后又复称现名。考古发现,该村两处古遗址分别属龙山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2012 年 7 月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大峪(Liúdàyù)刘大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5.1 千米,葫芦顶子山东麓。村民委员会驻地。321 人,6个姓氏, 张姓居多。 总面积175.18公顷, 耕地5.33公顷, 属山岭地带, 多梯田。 以经营林果业为主,产苹果、大樱桃、桃、花椒等。居住分散。据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马氏谱碑序:“祖世居淄川野头庄,始祖马氏於道光元年(1821 年)迁於沂邑西北乡南大峪。”本村原属南刘庄居民点。因处南山峪中,得名南大峪。1962 年自立为村,改称刘大峪。

东大峪(Dōngdàyù)东大峪位于中庄镇政府西 4.5 千米,三角山之阴。 村民委员会驻地。 208人, 6个姓氏, 段、 公、刘姓居多。总面积 76.47 公顷,耕地 0.61 公顷 ,属山岭地带,多为梯田。居住分散。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柿子、花椒等。据清光绪五年(1826 年)于氏谱碑序言载:“我于氏世居淄川野头庄。自文富兄弟二人于清乾隆年间 (1736—1795年) 始迁沂邑卜刘家庄而居焉。 ”原与刘大峪统称大峪或南大峪。 属南刘庄居民点。1962 年自立为村。因位其东,称东大峪。

芦峪(Lúyù)芦峪村位于中庄镇政府西南 7.2 千米,钟山东麓。215 人,4 个姓氏,齐姓居多。村民委员会驻地。总面积 64.07 公顷,耕地 0.16 公顷 ,山岭地带,多梯田,有部分河谷水浇田。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大樱桃、桃、苹果、花椒等。相传田氏于明万历元年(1573 年)建村。村名田家庄。后田氏迁走,齐氏九世祖由鲁村迁此。传有野鹿经此峪,遂更名鹿峪。后沿革为芦峪。

焦家上庄(Jiāojiāshàng Zhuāng)焦家上庄村位于中庄西南 10 千米,马头崮、凤凰山、坐盘顶、摩天岭、蚕蔟子、界石崮等群山环抱之中。由北上庄、张家后峪、柳峪子、魏家岭、靳家峪、南上庄、西岭、焦家泉子、庙子、西鞍子沟、高家岭、罗家场、王大峪、苇场等 14 个自然村组成。3288 人,41 个姓氏,王、焦、张、孙姓居多。总面积 1550.19 公顷,耕地 27.01 公顷 , 属山岭地带,沟壑纵横,多梯田。居住分散。以经营林果业为主 , 产杂粮、花生、苹果,花椒、核桃等。建有多处果品冷藏库 , 兼营畜牧业。沙质土壤居多 , 水源条件好。上庄水库灌溉部分河谷平地。据《焦氏族谱》记载:元朝元贞元年(1295 年),焦氏从博山县迁此立村。因村落地势高,焦氏为大户,取名焦家上庄。后居民增多,散居各山坡沟谷,形成14个自然村落。 以地貌、 姓氏、 方位而命名。村民委员会驻北上庄。2017 年 3 月,被县政府命名为千年古村落,并列入沂源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 年荣获山东省年味最浓村庄荣誉称号。

北上庄(Běishàng Zhuāng)北上庄焦家上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原设有供销门市部、联中、小学,粮食加工、卫生室等部门,为焦家上庄各村活动中心。13 个姓氏,王、焦姓居多。据北上庄甘氏碑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另据村南清同治十一年重修关帝庙碑载:“关帝庙创於国初顺治五年”。以关帝庙为界,分为南、北上庄。

张家后峪(Zhāngjiāhòuyù)张家后峪位于北上庄西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600 人,14 个姓氏,张、宋、李、吴姓居多。耕地 51.9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张氏家谱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 年),始祖从沂水文疃迁此。”以姓氏、方位取名。

柳峪子(Liǔyùzǐ)柳峪子位于北上庄东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02 人,10 个姓氏,齐姓居多。耕地 13.93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齐氏家谱载:“始祖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从鲁村沙沟迁此落户。”立村时此处多柳树,故名。

魏家岭(Wèijiālǐng)魏家岭位于北上庄东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62 人,12 个姓氏,魏姓居多。耕地10.73公顷, 属山岭地带。 据魏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嘉庆十年(1805 年)由博山焦岭子迁此。”以姓氏、地貌取名。

靳家峪(Jìnjiāyù)靳家峪位于北上庄东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156 人,7 个姓氏,靳姓居多。耕地 12.27 公顷,属山岭地带。据靳氏家谱载:“先祖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 年)迁此立村,现已传至八世。”以姓氏、地貌取名。

南上庄(Nánshàng Zhuāng)南上庄位于北上庄南部,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 8个姓氏, 王姓居多。 耕地18公顷,属山岭地带。因与北上庄相对应称南上庄。

焦家泉子(Jiāojiāquánzǐ)焦家泉子位于北上庄东南,与焦家上庄组成村民委员会。200 人,5 个姓氏,陈姓居多。耕地 12.07 公顷,属山岭地带,多梯田。据焦氏家谱载:“焦氏分支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 年)从北上庄移居于此。”因早年此山峪属焦家所有,峪内有水量丰沛的山泉,故名。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8204.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