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文/陈松民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泉州南音,自古就在九龙江畔传播。明史记载:(龙溪)“地近于泉,其心好交合,与泉人通。虽至俳优之戏,必操‘泉音’,一韵不谐,若以为楚语。”至今在漳州,除了有漳州独特的文化艺术,南音仍然存在其中。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一)南宋,南音种子撒在漳浦漳浦县湖西乡赵家城,又名宋城,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冲郡王赵若和于宋亡之后,在福建所筑的城堡。

我曾数次采访赵氏第三十世从事乐工的赵中壬、赵甚水和赵家成。他们说,以前每逢民间的节日或神诞,都要在赵家城中府第门前大石埕搭起八景图的屏风,屏风上画有鸟兽、人物舞蹈图案,古色古香的宫廷式屏风前,摆上香案,演唱南管和北管。被采访的乐工,能演奏六音、八音,属南管。八音使用的乐器是:嗳仔、笛、二弦、三弦;再加上打击乐器鼓、铓锣、大钹、云锣。据他们回忆,唱南管使用的乐器有南琶、洞箫、二弦、三弦、笛,打击乐器有堂鼓、板鼓、平面锣、大小钹、五片拍板和五只仔。乐工赵中壬提供一本祖上传下来的工尺谱抄本,其中有几十首曲谱。

赵匡美的第十世孙赵若和为逃避元朝搜捕,埋名隐姓,不敢大搞庆典活动。至明洪武乙丑(公元1385年),明朝给赵氏后裔复姓,赵氏子孙又登上仕途,为了荣宗耀祖,大兴土木建筑,大规模的文艺庆典活动也应运复甦,因而南音就在当地传播。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二)六鳌半岛的南音戏神和古唱本据《六鳌志·庙祀》记载:“风火院在后港地方西南,向奉祀王封九天田都元帅,大相公正月十五日寿诞,九月十三日,乃端交正寿诞,乃元帅表弟,乡社遇各寿诞备牲礼庆贺。”

1984年春,笔者在当地文化站和老艺人的协助下,觅到史籍上记载的风火院遗址,找到相公爷神像大小各一尊,吹笛金鸡神像和打拍玉犬神像各一尊,木质雕有人像鸟兽香炉一个。并弄清楚,“风火院”原来是村中十户善唱南曲者集资兴建的南曲唱馆,馆中供奉田都元帅。他们轮流做庄,每年正月十六日宴请会友,在曲馆里欢歌一番。平时若逢会友婚丧喜庆,也前往排堂唱曲。最后一次活动是1944年,后来由于技艺失传而告终。现在这十户中的后裔仅剩蔡后来、蔡梓能唱南曲。蔡后来尚有一本从漳浦旧镇乡石柄村当年97岁林再伍手中传下来的南曲手抄本,该曲本是林再伍家祖传,内有《昭君》、《陈三五娘》等唱段。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三)华安玉山上的南音玉山地处华安县新圩乡,九龙江北溪畔,海拔六百多米的山上,住的是仙都乡上宇村林氏七世的后裔。《林氏家志目录》记载,“林之先,乃闽大田县尤溪万积洋人。宋季十郎宗鲁公者,避乱徙居于漳之北,渔樵。”林氏至今在玉山衍传二十七世,依此推算,林氏于南宋末徙居仙都,明中叶开枝到玉山生活。我于1983年夏,采访过村里的七十来岁、六十来岁、五十来岁艺人,他们说,以前每三年村里要选一批十一、二岁童男学“南馆”,然后带着文艺节目回老家去祭祖,这是祖传的规矩。他们把唱的“南馆”叫“大曲”,使用的乐器是南琶、二弦、三弦、笛子、洞箫和五片拍板。

(四)南靖县“马艺”的南音 “马艺”是在演员腰部扎上纸糊的马头和马尾进行歌舞。这种文艺形式在南靖县历史上曾经很盛行,南靖县奎洋乡庄复斋(1676-1736),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著有《秋水堂诗文集》,卷一有诗曰:“一曲琵琶出塞,数行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马首欢迎。”就是当地“马艺”活动的生动写照。

我采访过奎洋乡店美村和金山乡狮头山新春村的“马艺”,其共同特点是以《昭君出塞》或《昭君和番》的人物扮相做各种舞蹈队形变化后,每个角色独唱一段南曲。现在因为“马艺”的演员大部份是偏僻山村的童男童女,文化和音乐水平不高,没能弄通南曲唱词的意思,但唱的仍然是南音的曲调。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五)长泰县的业余南音演唱爱好者长泰县与安溪、同安交界,是泉州与漳州的艺术的交叉地。历史上长泰县曾隶属泉州府,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改属漳州。南音在长泰流行有悠久的历史。现在,靠近安溪、同安的岩溪、陈巷等乡,年逾花甲的业余南音爱好者都能唱南曲,常在一起弹唱。迎神赛会时,除有几阵南曲清唱外,还化妆沿街游行唱南曲。六十年代初期,还有南曲清唱参加地区文艺会演。笔者于1984年采访过岩溪乡珪后村的六十岁以上的南曲爱好者叶武、叶青山、叶青龙等民间艺人,他们还珍藏两本用帐簿手抄的南曲,曲目有几十个,并附有弹奏指法。当时已年近七旬的叶青龙老人,因酷爱南曲,竟将备作自己百年之后做寿板用的杉木截下一段,自制一把南琶,取名“龙风音”,爱不释手。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六)东山岛上的“御乐轩”东山“御乐轩”是一个唱南曲班社,址在东山城关东坑口,门上有匾,上书“御乐轩”,门联是“御苑箫笙吹白雪,乐轩歌舞奏黄钟”。内供奉郎君爷和金鸡、玉犬神像,神龛上悬“郎君府”横匾,对联是“洞箫檀板御前客,华盖霓裳月里歌。”在神龛后面,珍藏一付五片拍板,木板的边缘已呈现出木质朽迹,看来有较长的历史,但尺寸与现在使用的拍板相当。

1984年我采访了“御乐轩”的老艺人张卖,当年他已七十六岁,他回忆讲述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郎君爷生日,撑起一把题有“天子同乐,御前清曲”的黄凉伞唱南曲的热闹情景。兴奋之余,张卖拿起家中的南琶自弹自唱一段“因送哥嫂”。唱完后,又讲述南音在东山岛流传的历史。他是唱南曲的第三代,如此推算,南音在东山流传也有百年历史。

除上述外,龙海县是九龙江入海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建国前唱南音的有一百多处。华侨领袖陈嘉庚也是南音爱好者,每逢回集美,常请龙海角美的南音教师到他家中唱南曲。现在紫泥乡的老人乐园,常听到南曲弹唱。漳州市爱好南曲的人更多。漳州市工人文化宫成立南音会,参加演唱活动的人很多。

综合所述,泉州南音自明清以来,传到泉州的比邻——九龙江畔,一直在漳州各地传播,现在仍有不少知音和爱好者。

南音这个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确实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千年大树,叶茂枝繁,万古长青。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九龙江畔南音流传的历史

原地址:https://www.chinesefood8.com/9417.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